与上述浓浓友情相映照的是,小金丝胡同6号院内的依依亲情。这里经常活动着杨家三代人。杨先生这一代健在的还有四人:两个妹妹,静如和敏如,都颇有文学才情;一位妹夫即书中的阿夫,工程院士。他们自然都是耄耋之年了。远在南京的小妹静如最惦念哥哥,来北京一见这位兄长就抱住他呜呜咽咽。有时杨家老少一起出去下馆子,只见“这一串老人步履蹒跚地往银锭桥走去……”“一串”——多美妙啊:老寿星们就像拴在一起的仙人,构成一道别有情趣的后海市井景观。兄妹们聚在一起互相追忆往事,咀嚼人生况味。有时也相互调侃,互揭“老底”,仿佛要回归童年,真是其乐融融。可惜杨先生之妻不在了,这是他最难释怀的:在他心目中,始终是“乃迭最重要”,并为乃迭未能如约活到“白头偕老”而抱憾不已。
杨先生养大的三个孩子中,惟一的儿子杨烨已经失去了,在无尽的悲痛之余,杨先生自然格外疼爱两个女儿,尤其是最后朝夕陪伴在他身边的小女儿杨炽。就是她,当一般古城居民文物意识的觉醒还处在睡眼惺忪的时候,她就抢先看到了银锭桥的异彩,认定这里才是让父亲安度晚年的最佳去处。虽然宅子不算大,院子也不大,但它带有一个小花园!杨炽与丈夫凭着自己的建筑智慧,把小花园营造得玲珑剔透,更在后门顶上扩建了一座露天阳台。的确,当你登上阳台,只见一大片熟悉而古朴的瓦顶立即向你发出“特赦”后的微笑;三百米外巍巍鼓楼也向你颔首示意,而脚边的蓝蓝湖水似在哼唱着如歌的行板。若是在某些满月的晚上,比如中秋,则会看到花园中那一张大圆桌的周围高朋满座,交杯换盏后,平日低调散淡的杨先生正以他的妙语连珠的即兴诗抒发着他多彩的**。
杨宪益先生最后在后海这十年中差不多有七年是在绝症中度过的。对于一位年届九旬的老人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奇迹!与其说这是偶然,毋宁说归于他的胸怀和识见。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四个字:顺其自然。他对所拥有的一切包括生命也听任自然轻轻拿去。因此第一次发现患癌时,他根本就没有告诉家人,说“这有什么,无所谓”。若不是亲属们力劝,他是不会住院的。正如他诗中写的:“癌魔何足畏,臣脑早如冰”。而他的这种态度是符合医学界目前流行的一种观点的,即癌症不是病,治疗是多余的。难怪经常听人说:许多癌症患者不是病死的,而是吓死的。但我相信:杨宪益,这位小事讲含糊,大事不糊涂的智者,他是让科学击退了癌魔的进袭,让生命自然老去的。所以你看,他走得很从容:从金丝胡同,过银锭桥,沿后海湖岸……
上一篇:人都是要死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818疯狂魏晋的牛人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