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公子落难的派头,但不是落难公子——今天赵蘅这一本书,有一句很好,说是杨先生常会做出戴手铐的模样,说,我随时准备捉进去。我不会理解为这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悲惨,相反,我以为倒是其中几位好汉因此活着的特别传奇。杨宪益先生就是一位,他是真公子,落难落得起,因为他见过真世面,包括留英,包括坐班房。早几年有家出版社编辑,说是带我看看杨宪益,说他的口头禅是“无所谓”,“没什么”,可惜我没有去。我觉得杨先生这样的真公子,远远尊敬着,就很好。多少年前我就非常尊敬他,我曾在纽约的电视里,就看见又瘦又小的杨先生坐在沙发上,很平静,很清楚地向全世界说话,一句不含糊,半点不害怕,真是一条好汉,真是民国的书生本色!
传说杨先生不停地抽烟,抽到老。病床上打点滴,右手动不得,左手点烟,不肯人家帮他。这也是我的一点私人的理由,非常佩服他,喜欢他。他真是沧海遗珠,民国的公子,又少了一位了。
赵蘅在结尾说得好:“记住了就记住他,历史又是无数个铭记的延续。”谢谢赵蘅为他舅舅写了这本书,我们会永远记住杨宪益先生。
《宪益舅舅的最后十年》读后感(四):纽约客闲话之闲读拾偶:人生的最后十年
作者:朱小棣 时间:2011-11-21 11:09:04 来源: 侨报周末
人生的最后十年,这是一个有点触目惊心的话题。谁都无法知道,究竟哪十年,才是自己的最后生命。当然也就无从规划,到底应该如何度过,这最后的十年。翻译大家杨宪益的最后十年,是在风平浪静中度过的,平静到了与此十年之前的生命,形成某种强烈的对比。而这平静的十年,如今终於在外甥女儿的笔头下展现出来,有了《宪益舅舅的最后十年》(三联书店2010年版)这本书。
“舅舅”原本是和“舅母”有过虽不同年生但愿同日死的愿望的,但却比“舅母”又多活了十年,还幸运地看到了他这位英籍夫人的英文自传《我有两个祖国》中译本的正式出版。虽然太太死后他不能继续享受外籍专家的待遇,他自己身后倒是收到了所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的花圈。
外甥女儿笔下的舅舅,原来是这样的:“他永远是一个坐姿,从早到晚,像一尊雕像,用他那双黑黑亮亮的细长眼睛迎著你,认真听你讲话,无论你讲得多不得体多无趣,他也总是笑眯眯的,决不会打断你的兴致”。“老人话不多,出语平和,谁来了都一样说话。谁能有所收获,就看听者的悟性了”。
的确,书里的记事,无非都是些家长里短,婆婆妈妈。猛一看,饭局占据了不小的篇幅。除去可以让我们了解,常和老人外出聚餐的不仅有自己的妹妹,还有黄苗子、郁风、丁聪、邵燕祥、李辉等老少朋友们以外,餐桌上闲聊中透露出的信息,其实往往是最值得留意玩味,甚至是振聋发聩的。
例如谈及“舅舅”在那场风波后被开除党籍的事,“原来政协开会时,某人发言说委员中有人反动,他点了吴祖光、杨宪益”的名,后来还是李瑞环说,“这些老人在国际上很有影响,本来外国人就说我们,这样做会让人更加有把柄”,这才算是把杨老给保了下来,没有受到进一步迫害。对比一下木匠出身的李,和那驰名中日的画家“某人”,更是要让人感慨万千。原来出身及文化修养,与人的道德品质,根本是两件不相干的事,而且可以完全地背道而驰。俗语说,狠毒莫过妇人心。其实,整起人来,最毒的,莫过於那些念过书的。退一万步说,至少也说明,骨头最软最贱的,依然会有那些读书人。
就在另一次聚餐接近尾声时,作者笔下突然这样叙道,“妈将拜访冰心的一次谈话告诉大家,那次见面我也在场。当时那场风波刚过,老太太还心怀愤懑,她说:“我一不怕坐牢,我现在在轮椅上就是坐牢;我二不怕离婚,吴文藻已去世了;我三不怕杀头,杀我的头,誉满全球”。这可真的是字字铿锵呀。掐指算来,说这话时,还真是已经到了老太太人生的最后十年。壮丽哉,不亚於她此前人生的任何一刻。
所以说,读书也是如此,是否有所收获,就看读者的悟性了。
《宪益舅舅的最后十年》读后感(五):从此胸中无块垒
我看过的关于杨宪益最好的评论,乃是诗人黄灿然的寥寥数语:
“见过多少生死,经历多少毁誉。最后剩下烟酒二友,生命已是炉火纯青,也接近万念俱灰。他们(指杨宪益与英国诗人奥登)把能量彻底消耗,剩下余烬。这意味着他们已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反观晚年高朋满座者,背后不免有一种未燃尽的遗憾。”
上一篇:人都是要死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818疯狂魏晋的牛人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