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读后感10篇(4)

  可能是因为此书依托的是杂志内容编成,因此体例甚怪,有一些历史文献,亦有当事人怀想,还有依时代断面延续下来的回忆文字,更可怪之处是多篇文字未署作者名字,可能原为杂志的专题稿件。

  我原本甚是不喜此种MOOK般仙女散花的编排方式,但翻开正文第一篇便是何兆武先生的访谈,这就不得不读一下了。很喜欢老先生的《上学记》,当时读毕后写到:“他对自己的定位极平易近人:祖上没什么名人,青年没什么大志,老来也未有壮举,他就是过去这一个精彩与惊心交织的世纪的旁观者。这样的旁观者大概数以亿计,但是有如他这般丰富经历见识之人其实并不太多,能这样安然地清晰地讲述自己上学、上班经历的则更少,而始终抱着下面这种信念的怕是凤毛麟角了:‘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会越来越美好,一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他在这篇访谈里的风格仍然平淡而自由,回忆当年时充满了平视时代的学生的幸福感。

  再往下翻便发现,在昆明的那个黑夜积攒起来的问题居然大半都有涉及。一代代清华学生的奋进史让同样做过大学生的我汗毛箕张。无论环境如何凶险,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保持自己内心的自由与独立,奋斗,奋起,奋进。倦怠者早已沉在历史的浪底(当然也包括一部分极为不幸的短命者),书中当然不会有他们的名字。

  其实读书就是这样,不一定读过的都令自己满意,但在适当的时间遇到适当的书总是令人惊喜的事情。

  此书的最大特点还在腰封。

  腰封现在常被大家戏称为“疯妖”,出版者往往搜肠刮肚,拉来一切名头够大的生者死者,写上最惊人的断章取义的字句,以博读者侧目。然此书的腰封设计为可以展开的双层,硕大的宣传语共分四组,主席、总理和科学家的话都折在内部,而独独把“他是胡适,他是清华毕业生”朝向读者。

  不得不说这是个聪明的做法,我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胡博士何时就读过清华?求助一下资料,发现他果然既非清华学生亦非其讲师。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宣传者为了自壮声威而擅自代故人调课?书中虽未有明确解释,却也给了一个相对曲折的“说明”。清华大学的建立流程大致如下:先是1909年开始的庚子赔款留美生,1910年选派了第二批,1911年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建立,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清华学校,1928年又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今日清华惯以1911年为其建校日,故今年才有百年纪念之说。胡适正是第二批留美生中的一员,当时清华学堂尚未建立,然放宽限制来说,他也的确是个资格老到不能再老的清华人。

  如此,就把这个腰封设计当作一次相对高明的叙述性诡计接受下来吧。

  忽然记起在昆明时T君也曾说起胡适,说其天纵英才,然而终究不是个阴谋家,因此在政治上总是失意,甚至当了靶子,好在运气不算太坏。我只读了几本胡适传记,所知不多,但我想,他一生的名气、运气与勇气与他的才气大抵是相当的。然而就像他的名声总被无端的毁弃一样,他提出的少年中国之精神虽然时至今日仍被拿做口号喊叫,但教育的各个领域无不在用实际行动在践行着“十年树木,一朝劈柴”的毁才行动。

  其实T君和我都明白,今时今世,校园内已无妄称大师者。对于教育我们所求不多,只希望自己这枚劈柴存一点理想,存一点个性,存一点说话的勇气,最终为一个心仪的目标燃烧。

  原来这本书的结构很像树墩上的年轮,足供后来的伐木人踞坐感怀。

上一篇:插图全程教学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塞林格传》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