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读后感10篇(3)

  《毕业生》读后感(五):十年树木,一朝劈柴

  不久前去昆明出差,上完课天色已经浓黑,T君说城中景致上次已经游览了八成,晚间无事,不如去寻一下大学。

  “大学有什么好看?”我惊诧道。

  “西南联大的旧址。”T君的侧脸在黑夜中兴奋的闪光。

  穿过云南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草树葱茏的校园,三位校长的铜像伫立面前。我们本想拍照留念,可两个小姑娘一直在他们的荫蔽下**黑修理着自行车。

  梅校长我了解的不多,可是那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改装句却一直记得。这句浸透了清华早年办学精神话放到如今的大学中却像句悲凉的笑话。短短的八十年时间,我们的大学就消灭了所有的大师,并且全体完成了拥有高楼和更高的楼的蜕变。

  然而此名句的出处那篇就职演说我却从未读过。

  T君说他也记得梅校长为了保持“教授治校”之传统,很少发表意见,这种行政权力服从民主权威的状况在今日大学之内决不会再有。即使有领导有此卓见和胆识,恐怕教授们也当不起决定前途的使命。

  然而当时当日的清华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局面,又聚拢了哪些人才,他也记不清楚。

  向前走,夜色中的联大旧校舍复原版本、一二•一纪念馆和闻一多先生衣冠冢把浓黑的夜拱出一方一方生动的形状。我们没有酒和花,空着两手在上锁的门外游荡了几周,我们两个相对无言,保安却已经披衣过来查看。

  我们赶紧离开,不是怕被误作贼捉,而是无法说清两个北方的游客为什么会在夜半来到这里。闻先生最后的讲演学过仍未全忘(后来才知道并非原版),一二•一学生为家国奋起抗争血洒长街的历史却似乎已经太过遥远。纪念馆和纪念碑包围在大半圈宿舍楼中间,晾衣者众,谈情者众,往木板上贴招聘广告者众,无有在意此地者。

  T君和我小声对话,历数了毕业这些年来听说的学校怪谈,自杀抢劫买卖贞操都让学校和竖子成名,而有志于学者都奔赴海外或者蜗居于海内最破败的角落。我们从进入大学的那天就为了将来摆脱肉体和名誉上的穷困而殚精竭虑,无暇顾及瘦成层纸的精神,也没有一个先生愿意为我们点燃一展治学的明灯或者奋起的火把,他们中的大多数连我们的名字也叫不出。我们也不愿意费神去记他们的名字。

  就在不长的几十年前,就在脚下这片土地上,真的有过蓬勃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T君说这些好像已经从清华的校训中剔除出去了,但也不能确定。我说这个时代唯一还能保留下来的珍贵东西就是羞耻感。我不为自己忘记历史而羞愧,却为自己无法创造历史而没面目朝向未来。

  出租车经过闻一多先生遇害处,我们扒在车窗上向外看,路黑,店铺的灯光把树打亮,地上很干净。

  因为这段历史在课本上被浓缩成了短短的几行,所以我从来不曾为其愤怒,也没想过要缅怀,唯一奇怪的一点是为何一个可以坚守在文学阵地的才子会掉头撞向政治的南墙,去发表不准备回返的愤怒演讲?后来看了些描述“罗隆斯基”一生际遇的文字,了解了两人间的一些联系,模糊地知道人一生可长可短,但只要能够投入到一件值得献身的事情中去,在墓碑上终究会换来一段公正的评价。我们死了,墓碑上大概只好写个“无”。还是留白吧,免得小津用一生总结出的这个字被污辱。

  T君又从死这个话题忆起当年有位清华的高材生投入军中抗日,造出了威力巨大的炸弹,却抵挡不住奸人的污蔑,最终被人当作特务用石头砸死。他记不起他的名字,我后来查了好久,才查到了五十年后为这个清华大学物理系青年专门下发的文件:《关于熊大缜问题的平反决定》。生命被选择和时代共同挤碎令人感伤,然而与更多尸骨和名字一同湮灭者相比,他还算幸运。

  抵达住处前,我说起同为清华人的静安先生之死,太过迅速无防备又憋屈的死。我忘了谁在他碑上题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我只喜欢他那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朱颜,镜子,花和树,这些大概是我的大学里唯一值得留恋的几件东西。

  我和T君带着几分对旧时代奇怪的嫉妒心和一堆解不开的问题离开了昆明。

  大概是因为书痴自有书缘,不久后即得到一册《毕业生:百年清华的中国年轮》。

上一篇:插图全程教学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塞林格传》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