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书房》读后感10篇(4)

  每次因此争吵,她都会说:“乱成这样子,来客人怎么看?”

  我强词夺理:“又不活给人家看,我觉得不乱。”

  2012年4月10日谷雨于拙书堂

  《如此书房》读后感(八):《如此书房》答书友问

  《如此书房》答书友问

  ——薛原

  谢谢来信。

  《如此书房》已经面世,这几日正在给赐稿的师友们邮寄样书。与以往一样,每位作者还是两本样书。兄的大文没能收入此书,还望多多谅解,此书因篇幅原因,最后有几文没能收入,有几篇是因为发来文稿时,此书已经排版,没能赶上。但也有几篇,包括兄的,是排版前撤下的,撤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太没有特点,或者说特点太明显:就是几乎一致,文中都是在罗列收藏的诸多名家或准名家的签名本,更有一位朋友通篇写的是他的收藏最大特色就是集中专题于本省一正在文坛“显赫”位置上的“当红”作家的数百册签名书……不是说这样的文章不好,但至少我觉得在我编的这样一本呈现各地读书人书房生态的民间文本的《如此书房》里,收入这样“捧”场的文章实在与别的文章不和谐。

  《如此书房》是一本呈现当下读书人的生活现实的书,通过书房这个角度,呈现读书人的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生活现实。选文不是以作者的成功与否尤其是与“名人”的交往多寡(获赠签名本)为目标,更注重生活的真实和情趣。有的作者甚至在现实中还没有一间真正的书房,即便是“梦中的书房”,但因为文章所写,符合“如此书房”的主旨,所以也一一收入。有的作者,若只看名字,肯定没有兄在“爱书人”圈中名头响亮,但此书所选作者,不是因为名气大小,名家与一般作者,都是一样的,就是看文章是否可读,这里的“可读”,当然不是小圈子里的情谊记录。

  《如此书房》还会出续集,非常希望兄能给予支持,但文章是否不要拘束于自己收藏的那些“名人签名本”,更写写自己书房的故事或说为一间书房的人生故事,而非仅仅是罗列自己这些年交往的文友的互相赠送著作之类。说实话,在我眼里,名家和文友之间的签名本之类,在私下场合文友之间互相肢体拥抱语言抚**口头赞美无妨,若写成给大众读者看的文章,还是不要都一一展现在大庭广众面前为好。这可能是我的局限和挑剔,还望我兄谅解。

  我做副刊编辑,有个习惯或说陋习,就是见到作者笔下行文写到名家时特意添加上的“著名”“大家”“老师”之类,就一一删掉,这个习惯也自然影响到我编书时的选文态度,若见到作者满纸在对他交往的“名家”鞠躬赞美并在这种鞠躬中还夹杂着自豪和得意时,总觉得这样的文字读起来别扭,也许是我心胸狭窄体会不到他们的高尚情感吧。

  《如此书房》的样书不多,因为有三十多位作者,还有的文章中涉及到的师友书房也需要赠书,“蜜蜂文化”已经尽力提供了远大于平常规定的样书数量,所以样书大多邮寄给了作者,我自己最后只会留下两三册作为样本和纪念。若再有需要,我自己也只能从网上购买,因为网购便宜。兄也知道,我素无索书习惯,若得到师友签名赐赠的著作,我即便感激万端也往往只存在心底,并不公之于众,因为我觉得那样做,不是借机显摆,也是拉旗招摇。我自己的书和经手编的书,也很少赠书书友,若有书友到青岛,见面时我会当面奉上一册手边还有的新书,平常并无邮书给书友的习惯。因此,《如此书房》也就不赠送兄了,知我罪我,还望兄多多海涵。

  期待兄的大文。

  祝春安。

  《如此书房》读后感(九):《如此书房》编者的话

  《如此书房》

  编者的话

  “我走进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这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微暗书房。为了节省能源,我给自己规定,日间只开台灯,吊灯至少要到黄昏才能亮起。”这是台湾学者林文月在《午后书房》一文里对她自己的书房的描写,“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对于爱书人来说,是对书房一词的最好的定义。

  书房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其实是一间“奢侈”的存在,某电纸书制造商在广告中说,电纸书取代纸本书的最大好处就是替你节省一间书房的空间和费用。这样的节省对于奔波在城市里讨生活的蚁族来说,是必要的,也是无奈的,但,这样的节省也是对一种日常阅读生活的伤害,在网络时代,纸本书的阅读仍是不能由网络阅读和电纸书阅读来替代的。我们的阅读生活,更多还是传统的方式。一间多余的书房,其实更是一个梦想的载体,这样的“奢侈”也是生活品质的提升。

上一篇:《我的路6》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特蕾莎修女》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