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中心心理治疗的读后感10篇(2)

  相对而言,罗杰斯的一生都是积极和健康的,尽管他有一段非常孤独的童年。不过他说:“回首往事,我认识到自己对交谈和治疗的兴趣,的确有部分是来自于我早期的孤独。”如此说来,罗杰斯是也一位“受伤的治疗师”,就如同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其童年孤独甚至悲惨,与父母的关系疏远,后来却正是他将**体验引入了心理学。正所谓,历经苦难,升至天堂。他们的个人经历或许最好地印证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自我实现这一概念。受伤的人们可以自我疗愈,通过主动征服被动承受的痛苦,把消极转化为积极,弱势转化为强势,症状转化为特长,困扰转化为职业,充分地完成自我实现。

  人人都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这是以人为中心治疗的基本假设。至于问题的产生,则是由于他们未能发现自身的价值,在现实环境中,他们为获得适应(比如他人的赞赏),逐渐丧失了本真的自我。以人为中心治疗认为,如果治疗师具有特定的特质或给予特定的治疗环境,与来访者建立治疗关系,他们则会在心理上成长,在生活上应付自如。也即,如果来访者觉得他们的治疗师(1)理解他们,并理解他们如何看待世界(共情),(2)接纳他们,而非评价他们(无条件积极关注),(3)在治疗关系中真诚(一致),那么,来访者就会了解到自己的价值,并以全新的方式体验他们自己,进而发现自己内在的潜能,做出积极的改变。

  1957年,罗杰斯论述了治疗改变发生的六个必要和充分条件。这篇名为《治疗性人格改变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的文章后来引发了许多研究。关于这六个必要和充分条件分别是:(1)来访者与治疗师有心理上的接触。(2)来访者处于一种不一致的、脆弱或焦虑的状态。(3)治疗师在关系中是一致或整合的。(4)治疗师对来访者提供无条件积极关注。(5)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内在参考框架进行共情式理解,并努力将此体验传达给来访者。(6)治疗师对来访者进行共情地理解和无条件积极关注,并将此体验与其沟通,这是最低程度上要达到的标准(后来罗杰斯将此修改为,治疗师的真诚一致,连同无条件的积极和共情式理解一起,必须被来访者知觉到)。

  其中的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一致被称为治疗师的核心品质或治疗改变的核心条件。1984年,Patterson对大量研究报告进行了总结,探究了以人为中心治疗的核心条件的效度。结果表明,治疗师准确的共情、尊重或温暖、治疗师的真诚作为治疗的必要条件是无可争议的(如果不是作为充分条件的话)。2002年,Bozath、Zimring和Tausch所做的回顾研究也表明,表里一致的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参考框架进行共情式理解、对来访者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与治疗取得积极的效果是相关的。

  不过,这些核心条件是否对所有来访者都是必要和充分的,人们对此存有疑问。2007年,在一期《心理治疗:理论、研究、实践和培训》杂志中,有一个部分是对罗杰斯提出的假设进行评估,邀请了来自各个流派的著名治疗师——其中也包括以人为中心治疗流派——评估罗杰斯提出的核心条件的影响力、局限性、持久性和影响力。这些专家中没有人认为这些核心条件对所有的来访者都是必要和充分的,大多数专家指出,这些条件对于多数来访者有帮助,但它们并非是充分的。此外,David Cain在《以人为中心心理治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中,对罗杰斯提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进行了非常中肯的批判性讨论:

  共情,虽然是有效治疗效果的最为可靠的预测指标,但是治疗师似乎要与来访者对共情的看法相一致才好。换句话说,来访者体验到的共情才是真正的共情,而不是治疗师认为提供了共情即可。此外,还要防止把共情作为一种技术来进行反应,真正的共情应该是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一种心灵的交汇。

  无条件积极关注,无疑是一种对来访者有益的积极态度和行为,但是治疗师和所有人一样,有时难免带有判断、批评和不同意见。无条件积极关注与作为一个本真的人之间存在着矛盾。有时,假装没看见来访者不好的一面,可能也是一种伤害(包括对来访者本人或他人)。当来访者的行为触犯自己的价值观,他们也会带有内疚与羞耻。这时,指出真实情况,表明真实态度,可能会更容易与来访者亲近。相反,当这些矛盾以其他形式流露出来的时候,可能会损害治疗关系。

上一篇:《加勒比海盗》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一见钟情的概率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