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的孤独啊经典读后感10篇(3)

  《帆的孤独啊》,很少有书肯把名字起得如此引人叹息,所以未读便先知这定又是一个让人唏嘘的故事,只是什么样的帆会承受孤独?

  我们都是有根的人,只是很多人在生命的最初被放逐了,从此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主人公亚瑟便是这样。英国在1947至1967年间放逐大量儿童到澳大利亚,政府认为这是为了他们好,但殊不知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对生命是一种多么残忍的剥离。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离开了记忆,一生都像是那次远航飘飘荡荡。

  亚瑟留给自己真实记忆的只有脖子上的一把钥匙,和一支永远也不能忘却的歌谣,而多年后他甚至不知道这两者是出于自己的想像还是出于什么。当生命渐消逝,她的女儿决定完成父亲的心愿,孤帆回程,找寻他的亲人。

  书分两部分,前者是亚瑟的回忆,后者是女儿在海上的日记,人的一生恰像一叶孤帆,但是有时命运的不能把握,更加重了这种孤单的印迹。恰像上一次读到的作者另一本书《奔向荒野》一般,小人物与大时代完美的结合,将故事讲述得淋漓尽致,让人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但这本书却有一个很大的重复点,上一个故事讲述主人公在荒野中迷路,一直走一直走,最后被一个爱护动物的女士收留,这个女士仿佛世外桃源般的神秘人物一样,而这本书中,作者显然也是沿用了这一路数,将主人公的逃离也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两个相同的手法,倒让人产生了一种突兀的感觉,觉得他们的逃离必得有这么一个人的出现才能解决,所以故事最怕重复,一重复就让人觉得都是安排出来的,而不是故事自然生长出来的。

  所以尽管这本书总体上读来承袭了作者“最会讲故事”的风格,我却觉得稍逊《奔向荒野》那本一点儿,那本书简直给人惊叹,让人知道故事原来可以这么写。而另一本书《柑桔与柠檬啊》光名字就让人心生向往,我想那本应该也非常棒。但总得来说,作者的确是会写故事的人,他的视角非常独特,写作手法总是出人意料,最大的特点便是结合引人关注的时代背景,将个人的命运里的悲伤无奈与转折道尽,让人赞叹。

  《帆的孤独啊》读后感(八):伦敦大桥垮下来

  用最浅显流畅的语言来讲述最真挚深情的故事,貌似不是还难;但如果是在这个基础上,不仅要让读者过心还要让读者过脑,好像就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了。其实,过心并不难,七情六欲、酸甜苦辣,哪一种情感和感觉到了极致都能打动人心;过脑也不难,只要事件本身有度数就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把两种叠加在一起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麦克.莫波格不愧是“天生的说书人”,让读者过心又过脑的阅读,他做到了。不仅如此,他还举重若轻,独特的社会背景、转合的故事情节、温暖的情感氛围,在他的笔下轻松地呈现,不修饰,不刻意。

  我对于这本《帆的孤独》的阅读,其实是登山式的感觉。怎么说呢,就在最开始的时候,觉得一切都稀松平常,随着脚步的*,却发现越来越多的好风景在不经意没预料的情景下,呈现在了眼前,让人震撼,让人感叹。就好像亚瑟和马蒂两个孩子逃离农场之后,在当地人的帮助和保护下走出山林时,谁曾料想迎接他们的是居然是一个宽容和接纳的怀抱。当然,当我们登上山顶的那一刻,无论远眺还是俯首都另外的一番极致风景了,就像小说的结局,绝对极致而美妙。

  这本书的时代跨跃感很强。前面还是父亲悲惨的奴隶式的农场生活,后面女儿已经到航海与太空对话的时代了。时间跨度帮个世纪,却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被移民到殖民地的奴隶生活,不仅在被移民孤儿的心灵上烙下了痛苦的印记,也做为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被写在了澳大利亚的历史上。只是通常都被富裕的生活表象所掩盖,并且少有人去触碰罢了。就在今天,像澳大利亚、加拿大这种原本为殖民地的国家,因为土地广阔、人口稀少、经济状况相对较好,仍然是许多移民的“理想国”。在这样的移民大军中,华人占据了很大的分量。他们的生活真的像看上去那么光鲜吗?不一定吧。那么,会不会也有这样的作品来描写华人的移民生活呢?我想肯定会。

  《伦敦大桥垮下来》,这首儿歌成了亚瑟童年唯一的记忆,代表了故乡的味道,承载着亚瑟对远隔重洋的故乡的思念。而那把幸运钥匙则代表了亚瑟回归故乡的信念,虽然亚瑟最终没能完成这个愿望,幸运的是他的女儿完成了他的遗愿。刻意去听了一下SHE演唱的《伦敦大桥垮下来》,显然和本书中所说的《伦敦大桥垮下来》没有什么关系了,只是借用曲调而已。书中的插画非常好看,和随书赠送的10张手绘明信片是同版。

上一篇:《知日·书之国》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七爷》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