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女吉特吕德死于自己内心对罪恶的恐惧,死于宗教教条对人性的束缚,更死于“我”对《圣经》的歪曲解读,“我”的虚伪、占有和蒙蔽。
正如她坚信有信仰和爱野地里就有百合花,牧师坚决地声称野地里没有百合花。百合花已然死去。
《田园交响曲》读后感(八):卑劣的追求道德的人
也许欧洲的贵族阶级本来对自身修养便无限苛刻,终其一生也都在追求如何拥有更高尚的道德。他们对宗教的虔诚是一种*骨髓的习惯,自然也是其寻求自我安慰的源泉。纪德书里的主人公也常自我责备,有时却能从圣经里找到宽恕自己的理由。而圣经里很多话本就是模棱两可,甚至可能有矛盾冲突的。
牧师一直自我欺骗,唾弃深爱自己的妻子,以道德之名与盲女神交。虽然他一直也怀有愧疚,对自己不可抑制的自私早已有所察觉,但他至少对盲女抱有无限希望。而当盲女看清世界时,她“高贵”而“纯洁”的道德却立马被彻底的摧毁。爱人的面貌对盲女简直意味着一切(这果真是个看脸的世界),其实早之前盲女在问到自己美不美时,那对外表的关注已有所显露。但连读者也想象不到那面貌竟对她如此意味深重,甚至因为那“爱情”的缺失而不想再活于世。这简直是对牧师之前与她长久的神交的最大讽刺。牧师对自己、对盲女皆产生失望,而盲女对自己、对牧师也简直绝望。这的确是完美的悲剧,当人意识到自己的卑劣,对自己产生绝望时。
如果人是盲人,他便没有罪过。
如果人没有双眼来满足欲望,那欲望便不容易暴露。
《田园交响曲》读后感(九):关于自欺
近几年对自欺这个心理状态倒是思考了不少,聪明人便可以了解,那多多少少是我自己的心理状态。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推理小说的影响,这个世界上似是而非,似白而黑的事着实不少,换一个角度看,事情往往是正反颠倒的。
例如一部电影,站在英雄的角度看,坏人该死,但是站在坏人的角度看,那何尝不是对于世界的改变。
就像某轮功追随者的眼里,这个世界就应该是那样的;就像精神病人的脑海中,这个世界是应该那样构成的。
就像braid这个游戏所传达的,我们看到的世界,我们所认为的世界的真善美真的就是真善美吗?例如善良的反面是邪恶暴戾等等,但是善良是不是也要付出代价,所谓的善良的同情心有时候会不会是对他人尊严的一种侮辱?而所谓的杀戮、邪恶与暴戾,又会不会正是自然的行进所必须的淘汰与选择?(说到这里,我承认我反社会了,不和谐了)
于是关于我上面说的,又是一种自欺了,自欺于那些恶、罪、丑并不是那么负面;似乎企图怀着一颗宽容包容的心去理解,却恰恰这本身构成了一种罪。
于是突然又想到了《白痴》。对于恶的惩罚,有时是不是本身已然构成了恶,甚至超过了恶(在古代人人不愿意给予有可能改邪归正的犯人以生的机会;甚至对于他们所认为的恶处以极刑方才能解除那些恶,那些极刑中所涵盖的痛苦如果不为人们所动容所悲悯是不是也是恶);但是对于恶的不惩罚,又是不是一种恶?(十恶不赦的犯人最终的裁定只是“换一个地方生活”,就像death note里给弥海砂造成的痛)
于是又想到了EVA,包括很多日本动漫,鲁鲁修、death note、高达、X战记,关于世界的理解,谁对谁错谁说得清?
有些正义或许是连上帝都无法主持的——因为人性太过复杂。
于是于是,就扯远了…
好吧,今天又头痛了,所以才会范二吧…
《田园交响曲》读后感(十):由书箱《田园交响曲》想到电影《密阳》
今天下午去北京国际国书城,专注于纪德的《田园交响曲》,和曾经看过的电影《密阳》一样,引人思考和感慨……
故事在一位感官正常有家男人和一位失去视角感官的被收养盲女孤女之间展开。
以责任感为初衷的收养在后来慢慢质换成了本能爱欲,但男主人公却一直在极力掩饰自己的真正情感,想法用教义和信仰的具体条款掩盖自己内心和精神上的忐忑。
男主人公的儿子与盲女互相吸引和爱慕,儿子**孤女引起了他的震撼和嫉妒,在他的阻挠和破坏下,纯情的爱情被无情扼杀。
被收养的盲女把对收养人的感激误认为是爱,在与收养人儿子爱情被扼杀后,在男主人公忍不住道德约束后,突破终于了禁忌。
上一篇:非我倾城(全三册)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柏拉图的政治理论》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