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口》读后感10篇(3)

  寂寞是一个尊严问题。我不是生活在魏晋时代,不能像“竹林七贤”那样放达与出格,更也没有“竹林七贤”那种社会地位,每一次“行为艺术”之后,就引来无数的铁杆粉丝。我也不想靠无聊的文字赚钱。不像郭敬明那样,在快餐文化与商业推手的催生下制造一个“文学怪胎”,用一种冗长的句子迷惑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因此,我只能靠写作来安慰自己,来涂描时间的空洞,来打发自己内心深处的寂 寞。

  “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这是20世纪40年代老舍先生写作时发过的一个宏愿。一个甲子的轮回之后,又成了我这个无名小卒写这本小说的初衷。

  《封口》读后感(八):营销人是什么样的底线

  ——评潦寒《封口——中国营销界的罪与罚》

  ■马 可

  经常听到潦寒提这句话:“这个世界最大的麻烦就是,有一部分人永远不想让另一部分人知道世界的真相。”说的时候总是“做高深状”。

  在《封口》的开头又看到这句话。不知怎么的,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一部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The Trueman Show)。金•凯瑞凭借这部片子得了1999年的金球奖最佳男主角。

  《楚门的世界》传达了一种对现实深深的恐惧——男主角像正常人一样出生、蹒跚学步、上学、恋爱结婚、工作,整日生活在灿烂的阳光下,然而最后真相揭示则十分残酷,他的一生完全是一档叫做“The Trueman Show”的电视节目,所看到的世界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他的生活完全是导演的创意和操控的结果。当他想出海逃离这个世界的时候,发现天际竟然是摄影棚的一堵墙。

  一位网友的影评说“你所看到的世界,只是媒体想让你看到的世界”。是啊,谁知道自己头上那片天空,会不会突然掉下个摄影灯来?

  潦寒这本书,源自对于中国营销界相同的疑问。他在自序中说,“许多事经不起思考”,“如果不写作,憋不死,但能憋疯”,我完全理解他的意思。在“营销界”这个不大不小的世界里,谁是导演,谁是演员?谁知道真相,谁又在被蒙蔽?谁是“正义化身”,谁应该被惩罚?

  《封口》里面的人物新鲜得像要蹦出来,老蔡、白总、何大师、杨铁铜、卫洁、焦曼、花铃……其中有光屁股写毛笔字的独立艺术家,沽名钓誉的企业老板,装神弄鬼的营销“大师”,企业里做公关传播的美女,一页PPT只写一行字还能做好几百页的策划人,也有容易被大师蛊惑的年轻女编辑,当然,还有写了本《洗浴中心》卖给企业老板然后被改名《莲花朵朵》的“我”。

  中国市场受到西方营销理论的影响,也不过20多年的光景,但是已经呈现出光怪陆离的景象,对中国大大小小的企业来说,“生存”一直是最实际的问题。任正非说过,“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什么是成功,是象日本那些企业一样,经九死一生还好好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中国这样的环境、这么大的市场给营销界造就了无数的机会。

  机会和原罪是相伴而生的,“胆儿大”的都赚钱了。有渴望生存的企业,就有敢于承诺的“策划大师”;有不择手段的竞争,就有擅长危机公关的圈内人;有历久弥新的经典理论,就有敢于叫板儿的“本土观点”……潦寒的这本书,在我看来,并不是要辨个对错,拿他自己的话说,是源自“对媚俗的反感,对龌龊的厌恶,对伪善的憎恨”。

  易中天教授曾有惊人之语:“做教授的底线,是不能和学生抢女朋友。”初听起来让人觉得可笑,似乎把私生活和职业混为一谈了。但是,做什么都应该有底线,营销界的底线应该在哪里?菲利普•科特勒2011年出版的《营销革命3.0》,把营销的演进过程称为“从产品到顾客,再到人文精神”。是的,“人文精神”已经成了企业营销是否走到高级阶段的标尺。但是,营销是个太大的领域,并非只有企业,整个生态链上的其他参与者们,他们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又在哪里?

  有关“罪与罚”的讨论当然不是愤青骂街,毕竟,我们都是圈子里的人,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给骂了。看过潦寒这本书,我想,即便是演员,也要经常翻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好好做人,认真做事,剧组放盒饭的时候也可以理直气壮地拿了。另外,《封口》的结尾还是很有意思的,“我”在经历了各种荒唐和不可思议的事情之后,不但被自以为的“真爱”所欺骗,还眼睛失明,生命垂危。以男主角的生命作为“营销界罪与罚”的代价,潦寒未免太残酷了些。不过,一个无名小卒尚且知道自省,那整个营销界呢?

上一篇:《iOS软件开发揭密》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行者无疆》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