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美术先锋读后感10篇

  《民国美术先锋》是一本由臧杰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国美术先锋》读后感(一):中国的现代艺术启蒙历史

  这本书中史料引用都很靠谱,可以算作是一本不错的美术史,比较系统的梳理了和决澜社相关的历史。但个人觉得章节的题目还是有点过于情感化,让人觉得不够客观。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画家是梁白波。从照片上看,梁的穿着打扮和张爱玲有些相似,但做派更随性。因为以漫画为主,梁的画作平面化,色块化,造型简练,拙朴,各个阶层的人理解起来都不困难。和其他艺术家比起来,受众更广。其他的艺术家对我的触动并不多,估计是因为作品的水平和现代艺术启蒙地位相比,后者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吧。

  梁白波的简介:

  http://.douban./group/topic/10767266/

  还是说下装帧,这本算是美术史中的高质量了,可以看到花了很多心血。封皮很简洁,但内页有些花哨,尤其是有些底纹颜色不够淡,抢了页面上黑白的照片的注意力。

  最后是书中的bug,校对时估计木有注意到,希望下一版能修正:

  1.103-109页的小结名称错误-现在写的是“陈澄波:一段家国梦,几曲离恨歌”,但应该是“张弦:夭亡者的无声**”。

  2.169页图片注释中“陈抱一一家餐馆艺苑展览会”中两个“一”直接达成了“——”

  《民国美术先锋》读后感(二):新京报书评:那些失落的美术先锋

  那些失落的美术先锋

  作者/光猪 来源/新京报2011年6月11日《书评周刊》C07版

  最近关于民国的书特别流行,笔者就想,如果有关于民国时期美术家的书就好了,很快,我就发现了这本《民国美术先锋———决澜社艺术家群像》。

  决澜社是上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组成的先锋美术团体。笔者看完作者臧杰写的序言后,就忍不住把书中所有插图翻看了一遍,发现诚如序言中所说,决澜社就如同“装着各种西方现代派美术的中国变种的大筐”。其中有凡·高一样的火热笔触,有王济远印象派一样的朦胧调子,有杨秋人和阳太阳将毕加索和契里柯相结合的“立体派超现实”,有倪贻德朴厚的塞尚画风,还有梁白波的马蒂斯般富于感染力的调子。上世纪30年代初,印象主义在西方刚刚褪去先锋的色彩,毕加索刚刚开始“把两只眼睛画在一个侧脸上”,达利刚刚完成《记忆的永恒》,应当说,中国决澜社的作品并未落后于世界潮流太远。

  可以想像,在上世纪30年代内忧外患的中国,这样一些“紧跟世界潮流”的艺术会有怎样的遭遇。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那句被批判得最多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原来是决澜社的艺术评论家李宝泉喊出来的。在各路军事力量混战,阶级关系紧张,外敌虎视眈眈的30年代,李宝泉的主张肯定是个另类,当时的艺术理论主流是“为现实而艺术”,于是艺术家和理论家就要拿出既保持“政治正确”,又不能“睁眼说瞎话”的艺术理论,所以祭出了“新写实主义”这个似是而非的名词。

  然而,无论在理论上如何矫饰,先锋的形式在当时的中国终究是很难被人接受的,1933年刚刚毕业的上海美专学生魏猛克看完第二届决澜画展后在《申报》上发表一篇评论,表示“看不懂”,“王济远的《风景》上的大红大绿,我曾几乎以为是树林子起了火;此外许多头小腿胖的人体,又使我疑心中国的模特儿个个都是生了水肿病……”在举办4次画展之后,决澜社解散了。

  关于民国史的书,免不了充满了个人的悲歌。《民国美术先锋》里也充满了这样的故事。笔者对决澜社两位才女的故事印象最深。丘堤是个暴牙妹,不过很有味道,书中形容她是“风情万种”。看她的画就知道很有才华,尤其是在一张画里把花画成绿的,叶子画成红的。丘堤在抗日战争时期颇为抑郁,新中国建立后丈夫被打成“右派”,1958年丘堤告别人世。而另一位女画家梁白波在画室中的照片特别“小清新”,完全是陈绮贞和张爱玲隔空杂交的产物。她的画风之老辣让人震惊。叶浅予和梁白波曾经是一对情侣,后来梁白波离开叶浅予,嫁给了一个飞行员。梁白波不爱说话,对自己也很苛刻。1949年之后,梁白波在台湾度过余生,此时灵感已经不再。1967年,梁白波病逝,生前精神已经不太正常。

上一篇:天下没有坐着吃的午餐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上流社会》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