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个伟大的疯子。但是他的真诚,他和自己较真那股劲,真的令我格外尊敬。说起来三言两语,做起来一生艰难。
还有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周国平写这本书的时候四十了。四十岁了还能有如此的激烈的热爱,让我想起他正青春的二十,究竟受到了什么样的压抑?尼采,何不活在中国!或许他曾在,只是被遗忘了?
书中一直提基督,开始我看的时候还是一种看客心态。但是突然有一句提到了孔子,犹如平地一声惊雷,让我惭愧又恐惧……我是活得有多糊涂?
一些杂乱无章的浅薄的感悟,拼凑成了“书评”。诸君看看就罢了,切勿当真
《尼采》读后感(十):缺失的时代, 亦是必然
1. 此书的“时代”价值远远大于书本身的“哲学”价值。 周国平老师完成此书时候(1985)恰逢总所周知的社会变革的第一轮昌盛之尾声, 矛盾开始重新暴露,争鸣有甚嚣之势。 个人和社会面临的问题不再是要不要开放, 而是开放之后的自我回归和反思。尼采思想的孤独感和力度, 正好是对整个混沌初显时代的一个回应。
2. 此书不是尼采的传记,我更愿意将此书归为“口水书”。 作者对尼采思想有着详尽的描述和归类, 一部分来自己作者本身的思索和阅历, 另外一部分来自于作者的积累和归类。但是作者的行文和文风,也正好落入了尼采对“学者”和“哲学家” 定义的窠臼。此书是标准的学者类型的书, 而不是哲学家类型的书。
3.此书没有对尼采思想的产生前因和发展的后果,作出一个恰当的分析。所有的类比, 无论是与康德还是与马克思, 都显得凌乱和软弱。作者笔下的尼采,在西方思想史中如同个人一样显得孤立,究竟尼采是座不可企及的**,还只是个顺理成章的过度?
4. 此书阐述了尼采思想的本质,根源在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面对的困境。作者却没有进一步拓展开去谈及任何东方文化和现代化的困境。 例如尼采关于真诚的描述, 与宋学当中“诚是本体”的认定本是同根。但是宋学从未走出本体, 而尼采却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范畴不断侵略扩张, 这些正是东方文化的软肋, 也是文化的区别将社会引向另外一个必然。
5. 此书有助于人们对尼采思想的了解, 但是零散和口水的写法, 带来的是煽动性的冲动和专业深度的不足。 评价四星给予那个时代。所有的缺失和遗憾, 也许是中国哲学史当时的必然。
上一篇:《短线交易大师》读后感10篇 下一篇:《香水鉴赏购买指南》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