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的战争经典读后感10篇(6)

  金钱和威慑都只是控制孩子的手段,前者养成娇纵,后者产生懦弱。

  很多父母能正确对待别人家的孩子,却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子女。

  “代沟”“不懂我”只是推脱沟通的借口。

  孩子不是宠物,父母无法掌控他们的一生,该放手时就放手。

  饱含亲情的坦率交流,才是教育子女最有效的手段。

  在教育、家庭,社会这些话题中,真情交流永远是达成人与人沟通的灯塔,而且这个灯塔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一个孩子的战争》读后感(七):这样的爱太沉重

  有一段时间湖南卫视每周都播《变形记》,那时我还没娃,看到里面孩子不懂事的样子,很担心万一以后自己娃也那样。这种无理由的担心,是因为没有思考过节目里孩子变成那样的原因,短暂的节目也无法呈现那些孩子成长的轨迹。后来随着自己生娃,关注了不少儿童成长发展的心理学、教育学书籍,明白了孩子的性格成因很大是由父母造成的,因此一直也告诫自己育儿先育己。

  关于把孩子送到惩戒学校戒网瘾的故事,我看过一些文章,但是父母把经历写成书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本《一个孩子的战争》,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视角,特别清晰地让人看到了造成那种局面的原因。再次印证了孩子长成什么样,确实很大程度是由父母和家庭决定的。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书中主人公90后男孩徐修远的父亲,是一位专业作家,出版过长篇小说,获过奖。可能也正因为是文字工作者,才更容易把其家庭的经历整理成书吧。

  书中这位父亲进行了大量反思,也对他眼中的社会现象、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但我仍然认为,他对自己以及妻子的反思是不够的,或者还没在点上,而那些社会原因远不及家庭原因重要。

  父亲

  这位父亲在本书开始不久就反思了自己和妻子在儿子4岁半前未亲自带孩子,因此感情上有疏远。孩子1-3岁时父母的陪伴对其建立安全感以及性格养成都极为重要,这对父母不仅错过了,并且在孩子4岁半回到身边时也没有能够给予一些温暖的补救。

  儿子在试探着向他身边靠拢、亲昵时,这位父亲竟然在知道的情况下装作不知,未给予一丝回应,真的很难想象怎么会有这样的父亲。前不久读过教育专家李跃儿老师的一本书,里面描述过她是如何对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给予观察和回应的,她对孩子的观察充满了**和耐心,对孩子的回应充满了认真和热情,对比之下,这位父亲的冷漠带给孩子却是负面伤害。

  后来父亲尽管认可了与孩子幼年时肌肤亲密接触的重要性,但是已经错过了,以至于在孩子高考前发病时,与孩子不经意地拥抱带来的父子之间的肌肤接触甚至给了他一种震颤的感觉。

  而这种缺少的亲密感,也反映在父子之间的交流上。书里呈现了大量父亲写给儿子的信,不管是把儿子送去惩戒学校还是儿子高考前夕,这是他们家惯有的沟通方式。也许因为父亲是作家,喜好用这种方式,但是心中的语气、词句,完全是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很多说教,读起来让人觉得很沉重,就算讲得再有道理,也会让孩子从根本上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这样的沟通,未触及孩子心底,因此这样的沟通必定不会取得父亲心中理想的效果。

  父亲高高在上其实是他从没有和儿子站在平等的位置上,有人说,父权嘛,怎么能和儿子平等,我想说的平等,是把儿子当成一个人来平等对待。 要知道,伟大的灵魂和高贵的情感,不分年龄,孩子除了比我们成人少活了那么几十年之外,其实他们对人类最本质情感的感受和体会并不比成人逊色,比如亲情、友情,甚至于爱情。 但是这位父亲一定要站在比孩子高的位置,给予控制、指点。

  要控制一个人说明你根本就不信任这个人,这位父亲对待儿子就是这样的,他不能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其实就是出于不信任。孩子在惩戒学校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反思,给父亲的心中表达出了想迫切回到学校追赶学习的愿望,但是父亲在回信中明确表达了对他的不信任,认为他还需要继续“改造”才能改掉16年养成的毛病。

  父亲反思了其缺少对儿子的陪伴,无论是陪孩子玩电脑、玩游戏,还是发挥作家的专长,与孩子探讨表演,父亲统统缺席,大概从没有对孩子有过高质量的陪伴。父子两个站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互相看不惯,从未试着用对方的眼光和语言去沟通和理解。

上一篇:非财产损害赔偿问题研究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单词社交网络》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