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全本今译注的读后感10篇(4)

  天下大乱,群雄竞逐,对于汉天子,大家都不以为重 ,但始终都有孽子孤臣,对朝廷抱有忠贞。张杨即是其中一位。“天子之在河东,杨将兵控安邑,拜安国将军,封晋阳侯。杨欲迎天子还洛,诸将不听;杨还野王。建安元年,杨奉、董承、韩暹挟天子还旧京,粮乏。杨以粮迎道路,遂至洛阳。”只不过,张杨是个没远见的人,当此乱世,他应该拿出辅佐皇室的勇气来,但他将汉献帝送到洛阳后,却“谓诸将曰:‘天子当与天下共之,幸有公卿大臣,杨当捍外难,何事京都?’遂还野王。即拜为大司马。”这就给了曹操可趁之机。

  张鲁想称王,阎圃谏之:“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财富土沃,四面险固;上匡天子,则为桓、文,次及窦融,不失富贵。今承制署置,势足斩断,不烦于王。愿且不称,勿为祸先。”“愿且不称,勿为祸先”,是对于政治上的一种正确判断。务虚名而遭实祸,是个大傻子。袁术就是吃了这个亏,给了其他竞争对手可以站在政治道德制高点上,攻击他的机会。

  《张鲁传》注引里,有曹操的一句慨叹,“武皇帝承凉州从事及武都降人之辞,说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信以为然。及往临履,不如所闻,乃叹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一个军事将领,临战前,还是必须自己去勘测战场,对战争的把握,才会更大。不然,很容易吃亏。

  陈寿最后论曰:“陶谦昏乱而忧死,张杨授首于臣下,皆拥据州郡,曾匹夫之不若:固无可论者也。”风云际会,一些人坐上了某个位置,但是,因为才智上的不足,他们虽然叱咤一时,却不免家破身亡,想来也实在可叹。

  《三国志全本今译注》读后感(八):《三国志》札记(13):为将当有怯弱时

  1月6日

  精神涣散了好长时间。还是收心回来,继续《三国志》的细读吧。

  读《夏侯渊传》。夏侯渊是名勇将,“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他也能独当一面,比如讨伐宋建,就是伟大胜利,故而曹操称赞他,“宋建造为乱逆三十馀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这是很高的评价了。曹操征讨张鲁,留下夏侯渊镇守汉中,这一是说明了曹操对他的信任,一是他的确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同时,他也有缺点,那就是勇多于谋。这个,曹操当然有了解,故一开始就常劝诫他:“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看得出,曹操对他是加以培养的。将他放在这个镇守一方的位置,就看得出。

  他的失败,说缺乏谋略,轻敌,也不对。实在是汉中的形势使然。刘备对汉中,是视为囊中之物的。曹操既然错失了攻打成都的机会,那么,汉中之失,只是迟早的问题。因为这场战役,是刘备主动发起进攻的。看得出,夏侯渊还是很顾大局,有大将之风的,刘备派兵夜烧围鹿角,他当即派张郃护东围,这个决策没有错误,刘备的用兵方向的确在东围,并且来势汹汹,这正是张郃也算久经沙场,也会“不利”的原因。他将轻兵护南围,说明南围并不严重。张郃的情况不佳,夏侯渊立即分军一半,前去援助他,这看得出,作为统帅,他并没有贪生怕死,只是,刘备志在必得,在兵力上有着优势,他也不算轻敌,因为不可能倾巢而出,总要留一半兵力守卫南围吧,只是他没有留意,中了刘备的围城打援之计,战死沙场。身为军人,也算死得其所吧,只是显得悲壮而已。

  老毛读三国,对这段历史有自己的看法,时常劝诫部下,“为将当有怯弱时”。他认为“夏侯渊把曹操的告诫不当一回事,结果全军覆没”。其实,还是有些片面。

  夏侯渊死于建安二十四年正月。汉中从此落入刘备手中。曹操虽然大举进军,但还是被刘备挡住,只好放弃。不过,从军事地理角度来说,放弃汉中,凭借秦岭采取战略守势,是曹操的明智抉择。

  夏侯渊死于蜀汉之手。但是,因为曹爽被司马懿诛杀,素来和他交好的夏侯霸,即夏侯渊之子,最终决定投靠蜀汉。除了害怕被司马懿害死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他的从妹是张飞的妻子,他们的女儿后来做了刘禅的老婆。“故渊之初亡,飞妻请而葬之。及霸入蜀,禅与相见,释之曰:‘卿父自遇害於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指其兒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厚加爵宠。”如此看来,刘禅也并非愚昧之人,起码懂得笼络人心。

上一篇:天使派来的狗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女人减肥这样做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