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袍读后感10篇

  《红旗袍》是一本由(美)裘小龙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旗袍》读后感(一):没有悬念

  没有诡计,没有悬念,没有逆转 —— 连逆转的预期都没有。

  算是社会派吧,还带有一些政治小说的色彩。不过,总的来说,就是一段猎奇故事。

  .

  背景是 1990 年代的上海,一处处地名看着很熟悉;不过,小说中的时间比真实的世界提前了 3 到 5 年的样子。

  《红旗袍》读后感(二):【无泄底】谁来祭奠?

  背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上海,可能是因为中国人固有的含蓄,没有精彩的本格诡计,只有循规蹈矩的侦查,线索也是如细水长流般给出。由连环杀人案牵扯出了那中国最“红”的十年里发生的一个悲惨故事,如果定义的话应该是典型的社会派,最后的那番演讲很让人热血沸腾,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我不禁感慨:我们老说岛国人不尊重历史什么什么的,但我们在指责他们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自责一下自己?我们是否有真正的反思过自己的历史,那些红色浪潮**下的牺牲者该由谁来祭奠呢?一个是对外侵略,一个是自相残杀,岛国人已经有了他们的经国神射,那么我们呢?那些在法律被践踏的年代里肆意妄为的人们又到底该由谁来审判呢?

  《红旗袍》读后感(三):被压抑的文学抱负和诗化乡情

  其实我也搞不清楚自己对陈超系列兴趣浓厚的原因。

  先前说过,中国是有 “公安文学”这一神奇流派的,印象中从地摊裸尸和美女搭档中杀出重围的只有区区两部,一本是二十多年前王朔的短篇集子《火欲——警官单立人的故事》,另一本就是裘小龙那本饱受争议的《红英之死》。那本书与眼前这本同属于警官陈超系列,虽然能够看出作者通过破案的形式强烈抒发着被压抑的文学抱负和诗化乡情的意图,但宣传点的偏差和读者兴奋点的不同让它遭受了不少批评。然而我却并不认为那是部糟糕的作品,即使是从纯种中国人的角度看过去颜色古怪,但比起同类已经算是鹤立鸡群。

  先说说《红旗袍》的内容本身。

  它沿袭了前作的特点,在有限的篇幅内用力地展示着中国的发展与堕落。陈超这个人物仍然出淤泥而不染,潇洒而纯正,绝对属于自恋型作者的产物。全书从布局到“炫学”显得极为老套,难怪作者的女儿翻不了几页就投奔了哈利•波特旗下。不过这种老套被相对流畅的文笔和含有对于西方和本土读者双重陌生元素的场景设置牵引,倒的确散发出一种古怪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就好像小时候珍爱的那些彩绘童书,虽然本本都是忠君爱国的说教,却因为那些美丽的彩绘、善良的人物和昂扬的情节而让人久久难忘。

  简单说来《红旗袍》甚至陈超系列对于侦探小说的探索并不*,融合东方元素和西方形式的创作目的基本也未达成,甚至有些情节设置过于跳脱和自以为是,然而这些瑕疵因为它所要展示的时代变迁中城市与人的困惑这一主题而变得有了着落,并且越来越魔幻的现实世界正以无所不包的姿态实现着书中的臆想。

  书中的侦探陈超明喻作者本人,并且不时替作者在小说中发表着文学观点甚至诗作,只是外表出挑而对于艳遇无比羞涩,倒也算种不合时宜的天真。他虽未使作品向着杰出迈进一步,但起码与刺激感官的手抄本拉开了一点距离。当然在试图加入一些变革中的人性挣扎桥段时,作者的驾驭力就停留在了非职业层次,与哈金等人不在一个段位。

  关于裘小龙这个人,除了在几本旧诗集旧杂志上偶然见其作为诗歌研究者出现,别无印象。自学英语,八九年的出逃,出卖文革记忆,说其是个投机分子应该绝不为过,并且应该是个运气不错的投机分子。此书借旗袍这一特定物大做文章,自然也是为了讨好英语读者群,当然这种讨好也没什么不妥,毕竟他做美国人的时间终究会长过做中国人。

  书中提及的“法制改革委员会”不知原文为何,印象中应无此组织。

  书末法庭上激烈的一幕在国内读者看来可能有些不可思议,不过所谓异见律师倒是真实存在着。

  如果没有看错,卞之琳和沈从文二位作古多年的老先生也被拉进书内充当配角,不知有几多美国读者能够看得出来。

上一篇:独行侠65天走遍申根25国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双面莱特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