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岛上的读后感10篇(2)

  在这些文字里,记录着一个人甚至一部分小众人的成长经历,这些故事的发生给了这部分人一个共鸣,不曾妥协、害怕被改变、胆怯又甘于活在自己的世界,哪怕一个角落,只要属于自己,就是一个港湾,让人倍感安全。80后在成长过程里,总是在经历一些思想的纠结,往往因为追求个性而迷失自己,世界再小,懂得自己就是全部,世界再大,迷失自己就是空白。不光是源远,我们都在没有标准的生存准则里度日如年,看得清的是自己在各式各样反光面上的影子,却无法梳理真实的内心感受,并非我们找不到自己,也许只是累了倦了,害怕改变一种习惯罢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岛屿,在这座岛上,我们都是岛主,有独属我们的白昼和黑夜,有自我判断的选择和解析,有不分年龄阶层的朋友和知己,听起来也许是幻境,但正是这样的一种勾兑,才能够完整地反映真实的内心情感,爱过痛过才知道感情的轻重,哭过笑过才明白放弃的对错,假如命运折磨了我,在这座岛屿,我还可以重新来过,由此来看,我们心中的这座岛,不仅仅是与现实抗争的避风港,更是我们积蓄勇敢与梦想的出发地,它可以随着我们的前进而移动,不管我们走过多少风雨,它都是我们的根基。

  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源远的**和真诚,也看到了他的脆弱与恐惧,没关系,就像我们自己,总会在生命的某一时刻,变得忧郁不快乐,时间滴答走着,我们不会被抛在时代后面,就像这座岛不会弃我们而去一样,它体会我们的小脾气,了解我们的秉性,包容我们的无理取闹和任性,甚至可以讲,我们心中的岛屿是爱的源泉,只有住在上面,才有爱与被爱的能力。

  青春期就像无法解开的谜题,总在过后回想的时候觉得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成长的魔力,有经历,才有蜕变的可能,我们无法永远活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这座岛屿上,来去的过客不断变换,我们每天都在邂逅,每天都在遭遇不同的人事物,看清自己,倾听内心,那么你所想所做都会化作好运流转而来,到最后,那些成长的倒影无非就是过去,只有不想过去的自己,没有过不去的亲身经历。

  《住在岛上》读后感(七):美好的美好的时光

  有人说偌大一个中国文坛,无论是《北京文学》还是《上海文学》,归根到底都是“农村文学”。这样的说法有点刺耳,可是现实的确如此。技术时代和电子囚笼中的城市青年是怎么长大的?在太多怀疑、愤怒、批判、嘲讽的声音中,在那些温情、做作、表面的东西下,成长中的年轻人如何才能悟到爱与幸福的真理。

  有些作者的永恒主题是青春,在反复咀嚼下,这个主题历久弥新。十几岁正当年的小孩子并不懂得青春。他们紧致水嫩看不出毛孔的面容上往往涂抹着廉价浓艳的妆容,他们像和自己较劲一样大口大口抽着中南海点五,他们努力在动物园批发市场打理出西单华威范儿……直到一天,发现自己开始为了健康原因吃小时候闻到气味 就退避三舍的胡萝卜,发现不是大牌衣服简直不好意思穿到身上,发现自己开始关心房价和购车政策,那一刻,我们青春小鸟已经飞去,而且再不回来。

  源远是一个有点特别的作家。他一直以“青春”为主题一咏三叹。上部小说《我就乐意这样寂寞了》改编成舞台剧,成为去年北京文化圈的一件大事。新书《住在岛上》风格和上部作品一脉相承,却有更多自传的意味在。源远好像一个有着自闭症的孩子,随时可以察觉到身体里流露出来的孤独节拍,慢吞吞的,像一种节奏。那是美好与脆弱并存的世界,回忆里的每一个瞬间化作一条条回路,在心底生根发芽,蔓延在黑暗中搭建出清晰的脉络。

  在我们大多数人以一种懵懂态度消费青春的时候,有这样一种孩子,天生具备与世隔绝的能力。他们的世界中一切都慢吞吞的,价值观也和我们惯常的不同。当我们为高考悬梁刺股热血厮杀的时候,这帮家伙始终不为所动,依旧躲在自己的世界里睡懒觉,吃零食,看漫画。因为“慢”,我们那些青春血肉淋漓的伤痛一晃就过,早沦为记忆深处的零落尘埃。而这些孩子**,多疑,那种残酷就好像凌迟一样,一刀又一刀,贯穿整个青春期。

  城市文学,并不意味着就充斥着奢侈品图腾,因为商业,因为消费,因为“性与购物”就卓尔不群。在中国三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改变最多的应该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钢筋混凝土的森林是最埋没人个性的地方,你就放眼望去北京CBD那乌压压一大片的“高级灰”吧,白领们在一个需要展现自己的地方,用这样一种色调培养自己的安全感。

上一篇:《哲学的慰藉》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寻找无忧国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