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中国最后一次人吃人的时代就是太平天国起义时期,这种硬伤,我就不列举了,坦白说,我没这个能力,也没这个精力,上面挑出来的我不敢说两位学者不对,只是觉得有些碍眼,写出来求教于方家。
总之,我更愿意推荐给朋友钱穆先生的书作为国学入门的教材。
《国学堂·国学溯源》读后感(十):姑且谈之,姑且看之吧
这样一本与国学有关的书,竟然看了整整数个月,可见我终究是一个愚钝的人。而看完后写起书评,却又张口结舌,半天不知该从何说起。
也是,看到他人的书评,无不洋洋洒洒数千字,好的、不好的,该说的都给说完了,自己也不知还有什么需要说了。
本书——《国学堂》,原是从电视节目中选录的,所以带着浓厚的口语化。在内容上分两大部分,在主持人梁冬的主持下,由独立学者王东岳与唐汉分别从各自擅长的角度讲述国学的溯源。
在认真的学习后,感觉还是受益颇多的。两位学者所强调的是,从“实际”出发去理解古人的思维、古人的文字、古人的哲学,而并非过度的抬高或贬低。“实际”二字,实际上也切合“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哲学观,因为在文字诞生之时,物质不丰盛,一切的文字自然只会从最简单、最贴近生活的行为中创造出,这样的想法是非常正确的。
但是,遥远的过去,毕竟早已过了数千年,再如何走近他们的生活,也难以真实的去理解,所以,对文字的演绎,本书依然只能是“一家之言”的结论,谁也无法确定,是否真的正确。
在此,我也谈谈自己的一些小小的拙见。
首先是书本的排版问题,因为是本书中有三个人的口吻的内容,所以,我建议在编排上,还是最好以不同的字体或者少许的注明来区别,虽然大部分人看了也懂,但是那样的效果会更加好,看起来既清晰又直观,对于少部分人来说,也不会产生误解。
其次,则是关于王东岳老师对孔子言论的一些看法,虽然有其独特风趣之感,但是我还是觉得稍微不太合理。
一个,王东岳老师认为,孔子是一个没有知识但有文化的人。这样的说法自然也不是错误的,孔子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深的道理,但是孔子可能不会做一道小学的数学题。可是,这样的说法是否就带着现在人的眼光去偏颇的看待呢?以现在的理念去看待两三千年前的古人,去评定对方是否有知识,这样是否不合理呢?在当时的社会中,在古代的中国来说,确实的,是重思想而轻科学,但是,这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问题,要求孔子具有丰富的“知识”,而不仅仅是“文化”,我觉得,不太可能。
另一个,则是对《论语》首章的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王东岳老师认为,该句子的意思是:“学完了不断的复习,不就可以说给别人听吗?有钱的人从远方来向我学习,不是很开心吗?这个有钱人很笨我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修为吗?”在这里,其他我也不多说,我就提“朋”这个字,王老师的解释是“有钱的人”,理由是,“朋”在甲骨文里是两个贝壳叠加,古代以贝壳为钱,所以两个贝壳叠加就是有钱的人。也许在甲骨文中这样的理解是对的,但是后面两位老师也不断的提及,孔子或者战国春秋及以后的人,并没有看过甲骨文,那么在战国春秋时,“朋”字是否还是甲骨文时代“有钱的人”的理解,抑或是早已朋、友合并为同一意义,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只是我怎么都觉得,若孔子对《论语》的理解仅仅是这样两句讲不通的话,他该是如何为人师呢?
唐汉老师对国学的理解则基本建立在甲骨文的分析上,这样确实有独到之处,他的理解我感觉也大部分都是相当有道理,相当贴合和符合实际。但是,他对很多字的理解都是从男女之道出发,性、繁衍是很多字的主题,这样是否又有些过了。比如“不”是女人来月经时滴血的样子,所以叫“不能行房事”;“否”是月经从鼻子、嘴巴流出……关于这些,真是有点玄乎其玄了。
也许以我这样对国学和历史的理解如此粗浅的人来说,是不太有资格去评定本书的意义的。也就姑且谈之,读者就姑且看之吧……
上一篇:《当你途经我的盛放》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绝色锋芒》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