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岁之前读后感10篇(3)

  作者在书里提到了好多英文歌,一开始我都不当回事儿,直到P39禁不住**搜了一下《First of May》。我的天呐!前面的以及后面提到的每一首都得搜来听听!你要知道,这并不是一本推荐音乐的书,所以此刻你就会觉得自己赚大发了。

  看着看着想好了以后打发追求者的台词:“想要了解我吗?先去看看《二十二岁之前》吧~”哈哈哈!原谅我如此自恋,you know,人生在于幻想。

  噢,原来只有第一部分写的是高中生活呀,后面都是些零散的后期散文了。比起作者广泛阅读而拥有的文史哲知识,我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的差距。好些地方不一定读得懂,也就用“好读书,不求甚解”来替自己解围吧。不过,有些时候,文章所表现出的那番整体心境你是能有所感悟的。就像好友说的“因为读书,发现自己并不是奇怪的特例。”和作者隔空对话产生惺惺相惜的共鸣大概是读书最大的乐趣之一吧。

  《妹妹》那篇写得真是情真意切,直指人心。写妹妹写朋友,写身边每一个她爱的人都是那样简炼精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你不仅爱上她笔下的人更爱上这能写出一手好文章的她。于是我也幻想自己啥时候才能有这样的文笔······(先看够3000本书再说吧╮(╯▽╰)╭),有了这样的文笔,亲爱的们过生日的时候就再也不用焦头烂额不知送什么礼物好了。

  尤其感动的是,从小写到老,她笔下的好朋友们仍一直鲜活地存在着。看了附录知道她的丈夫谢材俊也是共同创办《三三》的“革命伙伴”,几十年不变的友情最是让我神往。

  看到附录里父亲为女儿写的文章,一方面再次印证了读书之于我们的巨大好处,此外,让我倍感惭愧的是父亲朱西宁写了这样一段话——“天心是自幼大人书看得多,到得读书便人家读十遍方可读熟,是为苦读;她却只一遍两遍即通,自是乐读。所以只见她内湖国小玩过去,内湖国中与和平国中玩过去,北一女也玩过去,台大她不去上课,还是玩过去,偏又从来学校课业成绩优良。人因只见她不读书,以至师长不喜,母亲担忧,同学不服,却未见她手不释卷,看个没完的大人书。时人已无能识得其故,惟有视她为天才。此是见识上的轻率搪塞,可以借口天才而各为自己开脱,却无意义。”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有一位如此有见地的父亲,女儿能不优秀吗?父亲对于“教育”的见解真是让我耳目一新,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二十二岁之前》读后感(十):她穿着民国时代的斜襟宽袖上衣

  书橱里有本朱天心的《二十二岁之前》,隐约觉得22岁,需要纪念点什么的。书的扉页下角有她的照片,穿着民国时代的斜襟宽袖的白色上衣,脸略泛微笑,藏不住的青春与对世界的希望。每每扫过此书,总忍不住在照片前多逗留几眼,满腹诗词与才韵大概才有这样迷人的气度。朱天心的父亲是朱西宁,家里藏书万卷造就了朱家一门两代三人都是台湾最好的文学家。

  对书中的少女生活,家的温暖与自由,天心手不释卷的欢愉,成长的青春一丝丝带着甜味的愁苦。不是羡慕与嫉妒,而是怀念。读书人的日子,自有读书人的甜乐。我的老爸,虽不是什么朱西宁那样的名士,但是其教给我的那么多优良品格与智慧,对于我而言却是终身受益。

  小城市,书店和图书馆是不多的。每个周日,我爸和我最乐此不疲的活动,就是去搜书。早上吃一碗粉,如果老爸不理发,那我们就直奔市区唯一的图书馆。小时候,图书馆要走上一个长长台阶,下面有一湖死水里面布满了青苔,散发出幽幽的水腥味。大部分情况下我都贴着墙壁,箭步走过,好像慢一小步就会掉入无尽的深渊。有一回儿,大概是看了一本什么书,说是有个水怪专门吃小孩,吃完还露出满口的绿牙,噗嗤大笑。走过那里时,不明觉厉,发抖着,总觉得那个水怪正在下面虎视眈眈。

  图书馆倒也不算小好几层,里面破破烂烂的,书也是。仅有的新书,总是被很快地借阅一空,好多老书边边角角都被磨得不成样子。楼梯的墙壁,好像稍微动静一大就能掉下点泛黄的粉末。当时候成年人办一张图书证,可以借8本书,二年级的时候我爸借7本,我借1本;到四年级我爸借6本,我借2本,偶然看到特别喜欢的我也能借3本拿回家。由于只有一两本的限额,会挑出好多本以供取舍,内容左看看右看看,对于版面的新旧程度也得好好做做取舍。最后还得过我老爸那一关,比如这个书太深奥不适合我看懂啦,或者是这个书的内容不合适啦。真正过五关斩六将到我拿到书,心里已是满怀喜悦。回家的时候,再下之前的台阶,完全没有任何不舒适之感,什么水怪啊,绿牙都一股脑的消失了。

上一篇:朦胧诗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一坛猪油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