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是高宽牺牲后林婴婴的一段话,在第140页:“我在回顾一段我的人生,但有时我觉得它更像个故事,因为太曲折了,太不寻常了,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生列离别、荣辱兴衰、家苦国难都在我一个人身上发生了”。确实,在140页前,书中对于林婴婴的特工身份及任务没有太多的笔墨,这也是麦家的高明之处——如果两本书都花了太多笔墨来写特工如果如果牛B搞定敌人,必然会让人物失色很多,所以,在这以前,林婴婴和高宽那让人时而觉得高兴,时而觉得惋惜的爱情是重点(我觉得有必要再补充一下,麦家在《刀之阳面》中描写林婴婴策反金深水那三章也是我非常欣赏的,把金深水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入木三分)。
第二段描写写在“老J”牺牲后,在第204页:“阿宽,你说得对,生命对我们来说就像天上的彩虹一样容易消失,阳光、水汽,甚至你站立的位置、目测的角度——凡此种种,只要稍有偏差,都可能使彩虹消失……”之所以摘除这一段话,是因为从140页开始,林婴婴在她的日记中无时无刻都透露着对高宽的想念,是的,是无时无刻的想念!高宽的牺牲让她似乎失去了主心骨,后面的一系列活动都好像是为了活动面活动,为了生下孩子而奋斗。还好,在她生孩子的时候她暴露了自己,那个时候真的是她最无助的时候,于是作者的描写水到渠成,相比于短篇的仓储结尾,算是一个完美的解释。
最后要指出的是这样一个细节,作者在书的最后写下这么三句话:
2003年9月-12月第一稿
2008年3月-10月第二稿
2011年4月2日定稿于杭州。
说明了这么一件事:这本书真的是麦家用了8年心血写成的!
《刀尖:刀之阴面》读后感(七):般般
刀尖的上下两部其实是两个人的视角对一段历史的解读。我本人非常喜欢这种写作手法,用不同人的角度,从不同的方面,才能看清事情的原貌。
就内容来说,我更喜欢上部的平铺直叙,因为下部是一个女共产党员的故事,她本人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故,后来毅然投身革命,她的故事让我很难受。我的情感底线非常低,不喜欢看人类跨越本能做出非常不堪入目的事情,所以心理上很抵触类似的剧情:**掳掠,变态报复,刑讯逼供,一波又一波的复仇。所以看《风声》和《金陵十三钗》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折磨,我一点儿都不需要这种所谓“真实历史的洗礼”,我反而更喜欢《大魔术师》,用调侃和幽默讲述一个战争背景下的革命故事,脱离了仇恨,更容易看清历史的原貌。
这个故事里的女主就是三重身份的间谍,真实身份是地下共产党员,安插到军统里又被军统派去日伪政府做间谍。经历了各种悲惨,被日军**、家破人亡、失去丈夫失去同志最后身份败露被枪决。上下两个故事都是从第一人称讲述的,所以看这个故事心里就很难过,听一个人当面讲自己的故事和听他转述别人的事完全是不同的感受。
但是这两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最后一章。作者介绍了一下故事的来历,是当事人的手稿和各种搜集来的资料。所有的这些令人发指的遭遇都是实实在在的痛在一个鲜活个体的身上,他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段亲身经历。我们都永远无法体会那个年代人们的切肤之痛。
新闻上说,南京暂停与名古屋官方交往。(http://news.**./a/20120222/000242.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依然是历史教科书的问题,无论站在哪种立场,都需要尊重历史。
《刀尖:刀之阴面》读后感(八):奇女子一枚,林婴婴是也!
合上《刀之阴面》,脑海中模模糊糊地出现了一个的奇女子的形象——林婴婴。为什么是模模糊糊的呢?大概是因为我自动把林婴婴与一位长辈联系了起来,以致她们俩部分重合,不分彼此。
在我至今走过的平淡生活中,那位长辈是我心目中能御风御浪的人之一,虽然她的外表看起来是瘦弱的。碰巧的是,她也姓林。至于真实姓名,按她自己的话来说,因为战争年代几易姓名,也因为是诗人的原因,已不重要。她退休于某药物研究所,在91岁的高龄上病逝,最后使用的名字是“林隐”。她病逝后,家人转交给我一本厚厚的英汉词典,虽然纸张已经泛黄,但硬壳的墨绿色封面还很精致,词典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于香港出版的,我随手翻了翻,里面隐约有带墨迹的指纹,还有淡淡的血迹。这些印迹是何时由何人留下的,我已无从得知。翻开封面,扉页上写着我的名字,附加了一句,这本词典赠予我留念。其实那时的我不过是一个在念中学的孩子,因她每年会去外婆家小住,所以在小学时我与这位长辈见过几面。她的字结构工整,但细看其笔画却犹如小虫,会有微妙的抖动。那是因为——她的后半辈子换用了左手写字。她的右臂,因在抗战中被子弹打穿而无法再执笔了。
上一篇:最美遇见你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