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回忆录》读后感(七):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
“一分痞气,二分底气,三分运气,四分才智,五分努力,六分热忱,七分悟性,八分应酬,九分忍耐,十分做事。”这算是对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形象写照。
书中印象最深的是对李鸿章的隐忍的描述。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当他每一次出场都招来耻辱和责难时,那种“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对他的重压是别人难以想象的。印象最深的是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几乎输掉了自己整个淮军。但命运召唤他,只允许他承担责任,他必须克制住自己巨大的伤痛,尽力用外交承担弥补自己的过失,赴日本与伊藤博文签下了《马关条约》。在马关签约期间,李鸿章还险遭暗杀,左颊中弹。回国后李鸿章没想到自己做了清政府的替罪羊,成了全国的公敌。他就像一个身败名裂的赌徒,将自己的家当和名声输得干干净净。他被清廷和国人抛弃了,从此他住进了京城一幽僻处——贤良寺,在贤良寺渡过了他最后的五年时光。这段时间他貌似隐居了一段时间,其实他从未放弃对外部世界的警觉,时刻等待着东山再起的时机。
“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这是他期间对自己的自嘲。李鸿章还是有韬略的,腹中应该有一个广袤的世界吧。否则联想他所处的时代,世界天翻地覆,“天朝”万物将倾,对一般人来说早就乱了方阵,但李鸿章没有,他反而更坚忍,为那个危如累卵的朝廷兢兢业业,效力一生。也难怪慈禧听闻李鸿章在贤良寺吐血而卒后感叹:“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李鸿章回忆录》读后感(八):从“心”认识李鸿章
从“心”认识李鸿章
对李鸿章的印象,最初是银幕上的那个留着山羊胡子,出入于各种场合,说着一些不痛不痒的话,主顾左右而言其他,或者心狠手辣、城府极深、不苟言笑的样子,然后是在历史书上记住了他的名字与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因此对他一直没什么好感。
但近来陆续读了一些与李鸿章有关的书,读得越多,了解越多,震撼越多,困惑也越多。
谈李鸿章,自然想到曾国藩。李鸿章之于曾国藩,就像管仲之于鲍叔牙,韩信之于萧何。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枭雄,他们亦师亦友,相濡以沫。论学问人格,当时无出曾国藩其右者。论人情练达,处事圆滑,李鸿章更算是首屈一指。但正是李鸿章的实用与圆滑,使得世人更难揣测其真实的思想和追求。
“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看似优雅风光,其实却矛盾尴尬,甚至苍凉悲苦的晚清重臣李鸿章,他真正具有的是怎样的一个内心世界?
终于读到这本由一位美国记者曼尼克思代笔的《李鸿章回忆录》,算是解答了我心中不少困惑。曼尼克思借助首度公开但可能并非“意义重大”的史料,重组、复活了李鸿章的一生的心路历程。
人的精神和心路历程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是一种内在的历史。了解一个人的气质就是他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在面对像李鸿章这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时,终于借助曼尼克思这样一束光照到他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不再那么束手无策或者习惯于白脸红脸地——白脸是永远的奸,红脸是永远的忠——认识李鸿章了。
《李鸿章回忆录》读后感(九):外国人写的中国人传记就是好看
很难想象,美国人曼尼克思作为美国的一名士兵,在中国仅仅待了两年时间,在对中国的国情和历史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写出如此传神的《李鸿章回忆录》,实在令人惊叹。
纵观诸多关于中国人的传记,还是觉得外国人写的中国人传记比中国人自己写的要好看。比如美国人写的斯图尔特•施拉姆的《毛泽东》,就相当精彩。究其原因,我认为外国人写传记,不像中国人写传记一样,非要遵循严肃、刻板的原则,原原本本地写历史,有的甚至站在统治者一方的角度上,要么完全歌颂,要么完全批评,带着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没有客观地表达历史人物。外国人写传记,除了引用当事人的书信和日记文件,引用真实历史材料外,还站在中立的立场,客观真实地反映一位历史人物的一生。
这本精彩的人物传记最终被当成历史小说,也许是参杂了太多的个人想像。从我个人的角度看,这本书的历史材料和作者个人的想象,五五分成各占一半,所以也不能完全认为它没有任何历史价值。一口气看完《李鸿章回忆录》,一个鲜明个性的李鸿章活跃在脑海里。
上一篇:《自由自在零帕族》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一九八四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