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读后感10篇(2)

  《王阳明》读后感(六):做哲学的女教授

  秦教授在若干年前去世了,看她的自选集或者杜维明的集子,记录了她和杜维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同时做阳明的博士论文,秦给杜打电话,因为杜当时似乎已经是青年才俊,人所周知,他选了阳明这个课题,秦有些不安,就大电话请教。杜说了一句,一千个人研究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不同的莎士比亚。于是,秦和杜分别作了阳明的博士论文,两书都有中文版,秦的博士论文的基本东西大概就在这部《王阳明》的书中了。

  秦教授据说是相当厉害的女哲学家,可惜早归天国,杜老现在仍在坚持写作和教学,似乎在国内还是风生水起的大好时光。而且这几年出了不少他的书,奇怪的是,王阳明那个书似乎没有怎么重印,网上都不太好买了。

  秦教授的这部书,现在看来是有点落伍了,经过了三四十年的发展,王阳明的相关资料越来越多,相关的研究也在*中,所以这部书只能反映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王阳明研究的情况,对于当下的研究,似乎谈不上有太大的启发意义。这或许是学术发展的悲哀,一个人的作品,过了几十年,也就没有当年那种开拓的价值了,因为其中的很多东西变成了常识。

  秦教授开篇说,王阳明的研究在两岸是一种尴尬,儒将和刽子手的不同划分,的确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可能直到九十年代的基调,历史人物任人品评,没有什么发声的权利了。最近这些年情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皇上开始谈这个,于是乎满世界全部在谈,一夜之间,满街都是圣人,估计王阳明在世也得啧啧称奇。这果然是一个奇葩的世界。

  秦教授关于王阳明的基本判断,即认为王阳明是个狂人,他的哲学可以说是狂人哲学,这个结论在现在看来问题颇多。为什么秦教授会有这样的解读,我猜想可能是因为阳明的确在很多地方展现出一种张狂的样貌,但实际上的阳明究竟如何,真的是千人千面,各有不同的见解。

  一部博士论文,能够在作者没有了之后还能反复地翻印,也应该是作者的荣耀了吧。

  《王阳明》读后感(七):阳明的生命气象与文化内涵之一

  怎样从阳明的文章感悟阳明的生命气象与文化内涵?笔者以《古文观止》中收录的《瘗旅文》为例,为大家分享其中的文化之力,此文为作者在北京敬德书院的授课内容:

  《瘗旅文》中的文化之力

  文 / 素闻

  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曾经用四句话概括汉文化的特点:声调动人的语言;伟大独特的文字;美丽多样的书法;意味深长的文章。诵读王阳明的文章,就特别能够感受到阳明文章的意味深长。

  《古文观止》当中,收录了王阳明的三篇文章,其中《瘗旅文》讲的是:正德四年秋月(公元1509年),有从北京来的老人携着一子一仆。因为他们傍晚才到,所以王阳明没有去打扰他,打算第二天去探望他们,但是次日一天之内,三个人都突然病死了。阳明遣两个小童去埋葬他们三,两小童面有难色,还不大肯去,阳明说:“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闵然涕下,于是埋葬了三座坟,又给他们祭祀了一番,阳明对着他者的生死开始了自己的感慨。这种路见死者而安葬并且祭祀的行为,就体现阳明作为儒家文化中人格典范——君子的仁与义。孟子讲过,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从阳明的行为可以看出阳明的心态平时就在一种安仁处义的状态。

  一天之内迎面而来的生死无常,使阳明对自他的生命有一种切身刻骨的同情与移情——“吾与尔犹彼”——我们就像他们那样被贬谪流亡至此,这也是仁者的恻隐之心。

  今天,他们死了,我们不去埋葬他们,难道将来我们死了也要这样暴尸于野被人忽视吗?这种移情于己的作用达成了自己以及小童对自他身份的确认——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阳明因为担忧这三副尸骨无人收拾,而来埋葬他们,但是却使得自己有了无穷的悲怆之情。

  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胡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任其忧者?夫冲冒雾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疬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huǐ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违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

上一篇:丝带绣的花样世界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天降女王》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