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10篇(4)

  1918年11月7日,快要过60岁生日的前清民政部员外郎、学者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正在北京大学当哲学教授的儿子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离开了家。三天之后,梁济在北京积水潭投水自尽,留万言遗书说:“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

  这大约就是本书名《这个世界会好吗》的来历吧。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十):《这个世界会好吗》----对话智者

  书名起得有些潮,梁漱溟先生并不潮。不过在这个商业社会,只要能有更多的人看到这本值得一看的书,用上什么手段都不影响这本书的价值。

  传记看过许多,这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记,不过是一本有针对性的访谈录罢了。不过作者本人对梁漱溟很有研究,问话很有针对性,涉及到其学术思想、社会生活、交往的名流,可以说囊括的范围相当的广。另一方面,梁漱溟先生是一个真诚的人,知行合一的人,说话绝不虚伪,所说的就是所想的,没有隐瞒,没有保留,让我们完全可以从对话中**出一个清晰的智者形象。不是传记,胜似传记。

  以往的传记除了对被传记者的人生经历感动,或是受到鼓舞,或是得到人生感悟,或是被注入一腔豪情。对摄入的信息量其实是不大的。这本书就不一样,梁漱溟谈到的佛家、儒家的一些观念让我耳目一新,很受启发。

  说到以宗教为传统的西方文化,是向前的一个革新的文化,应对的是人与物的关系,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当下的阶段;以伦理道德为纲的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一个向内求的文化,应对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内心的自我满足,主要用于调整人与物的矛盾解决后的人与人的矛盾冲突,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就应该是用于调整人与内心的矛盾冲突,用于化解人内心的虚无感,这时适用于以古印度文化为代表的佛教文化。自己隐约有些明白,还讲不透彻。梁漱溟先生的青年时代的代表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年时代的代表作《中国文化要义》,老年时代一生智慧的结晶《人心与人生》,我都会去找来看。

  梁漱溟还讲到儒家,说自己算是一个儒家。对儒家的理解是,儒家有向上提升自己生命境界的内在欲望,这样一个论述使我产生了找到组织的感觉。我感觉自己也是一个儒家,可能算是扫地、打水、做饭,干杂活的那种最低端的弟子吧。不过,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向更高阶移动的。中国社会得有多少儒家呢?这是中国复兴,最大的优势与希望所在吧。

  梁漱溟给我还有一个印象是淡定,庞辱不惊那种。原来以为他只是一个知名学者,后来才知道他除了是中国哲学界元老之外,在政治界也是元老,很年轻的时候就身居高位,解放前组织民主同盟协调两党关系,解放后是历届政协委员,年少有为的那种。特别是文革中受到许多迫害与打击,谈话时轻描淡写,没有埋怨指责什么人,当真已经到了看透人生的一个很高的境界了。

  作者 艾恺 美国哈佛哲学博士 梁漱溟晚年口述

  身体问题,身体的势力上升,断了出家为僧的念头。

  小乘佛教 生命观:相似相续,非断非常。三个条件“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自性圆满,无所不足,就是佛。大乘佛教,不舍众生,不住涅槃。小乘是罗汉道,独善其身。大乘是菩萨道,不舍众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饮冰室合集》《河上肇自传》

  人生三大问题。第一,人对大自然,即人对物的问题。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西方文明主导。第二个问题,人对人的问题。礼让为先。孝悌慈和。中国文化复兴。第三个问题。否定人生。印度古文化复兴。礼让,互以对方为重。

  高明的人通达无碍,没有滞碍。戒定慧。禅宗特点,不立语言文字。

  我执分为分别我执和俱生我执。儒家追求脱离分别我执,佛家追求均脱离。儒家“廓然大公,物来顺应。”

上一篇:Gone Girl读后感10篇 下一篇:《闪开,让我拥抱幸福》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