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10篇(3)

  這真的是很難假設的事情。梁先生的淡然與堅定,是和他所浸潤成長的年代高度相關的。民國初年,中華文化之根,還沒有從傳統中完全拔起。梁先生所閱讀、交往的,還是扎根在五千年傳統中的深厚文化。去世的江緒林老師,曾撰文對比過高華和梁漱溟兩代知識人物。雖然都有著和政權的抗爭,但在高的眼中,他所生活的環境是愁雲慘澹的,而自己只能憑微弱的生命之光,來點燃這片黑暗。而梁先生所經歷的苦難並不比高少,在晚年卻仍舊對世界充滿了樂觀。談及自己父親,師友學生的死亡,頗有種「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豁達。倘若說高的生命,像是積雪重壓下身負重擔的青松的話;那麼梁的生命,則更像是雪地裡依然青翠的綠竹了。而今天的知識分子,能做為青松存在的,本就少之又少。大多做的已是爬山虎,遑論綠竹的境界?

  而今日讀畢的書,也和最近自己的主要思慮,去留相關。面對開倒車的現實,機敏地做出反應,「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自然不是錯誤的選擇。然而想想梁先生,思路可不可更廣闊一些呢?「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在本來柔順如水的中國文化被馬克思主義的鬥爭哲學浸染百年之後,是不是終究還會回歸其本源呢?能不能一方面養浩然正氣,保證「匹夫不可奪志也」的底線,另一方面又因勢利導地打太極呢?傳統的文人試圖做一株根系深厚的植物,而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卻在督促人成為奔跑的動物。究竟哪一種選擇更適合自己呢?

  人生的路還很長,選擇的優劣,也是需要自己開拓出來的。昨天在期貨書裡讀到叔本華的話,根扎得越深的人,越接近地獄。而其地上的枝幹,也就越接近天堂。這個世界會好嗎?在自殺前三天,父親問少年漱溟。八十餘年過去,梁先生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要想像梁先生一樣靠近天堂,那麼更應該以黑暗為養料,以文化為土壤,深深地紮根進去罷。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九):心静如虚空,永离一切有

  《这个世界会好吗》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一位历史学教授艾恺先生于1980年代专访梁漱溟的访谈录。

  梁漱溟先生,1893年生于北京。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7年以中学毕业的学历被蔡元培校长礼聘为北大哲学系讲师,跻身于北大的一批海归名教师之中,引起不小轰动。1930-1937年,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仁赴山东从事乡村建设活动。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和其他民主人士为国事奔走,组建民盟,为避免内战,谋求和平四方呼吁。

  梁漱溟先生的出名,除了其为儒释兼修的名师大家,还在于其和毛泽东的几十年友谊和恩怨,三四十年代,在共产党被称为“匪”的时代,梁漱溟两上延安,与毛多日彻夜长谈,纵论国事。解放初,毛点名礼请梁漱溟入政协任要职,1953年在政协全委会上发生了著名的毛梁争执,后二十年梁漱溟深居简出,避入京城一隅。至七八年后始再出山,任全国政协常委。卒于1988年。

  梁漱溟先生的可贵的研究价值,芝大艾恺教授的评价可谓中肯:“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看来,我认为就算再过一百年,梁先生仍会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单单是因为他独特的思想,而是因为他表里如一的人格。与许多20世纪的儒家信徒相比较起来,他更逼近传统的儒者,确实地在生活中实践他的思想,而非仅仅在学院中高谈。梁先生以自己的生命去体现对儒家和中国文化的理想,就这点而言,他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 。”

  1980年8月,艾恺教授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长谈十余次。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及中华文化,涉及诸多近代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等,回顾了自己90余年的经历——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内容丰富,读来饶有趣味。

  阅读梁漱溟先生访谈,印象最深的是老先生的乐观和豁达。老人一生建树良多,可解放初年即被批驳的体无完肤,一无是处,二十多年冷落凄清,可访谈时老先生没有表现出稍多的愤懑情绪,其达观的精神令人钦佩!

  梁漱溟先生的人文思考也颇值我辈反思,例如他著名的观点,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人对物的问题;人对人的问题;人对自身的问题。

上一篇:Gone Girl读后感10篇 下一篇:《闪开,让我拥抱幸福》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