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这个世界经典读后感10篇(4)

  阿伦特与布吕赫之间的感情笃深,1970年的10月份布吕赫心脏病发作去世,这对阿伦特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在布吕赫的葬礼结束后,她告诉好友玛丽·麦卡锡:

我完全被掏空,如果你能理解那种深层的心劳。我并不劳累或者说并没有非常劳累,只是被掏空了……我不相信十年来我一直害怕的这不期而至的死亡果真发生了。这种害怕经常让我陷入恐慌,而这害怕与恐慌所在处现在纯然空虚。有时候我想,如果没有我这种内在的负重,我将不能前行。真的,我感觉到自己漂浮了起来。我如果想到过去的两个月,立马就会眩晕。我现在坐在海因里希的房间中,用着他的打字机。这能给我一些东西,让我有所依靠……

  她的好朋友安妮·威尔提到一个故事,一个晚上,安妮从商店回来,用布吕赫的钥匙开了门。这时,正在起居室与一个学生交谈的汉娜·阿伦特听到熟悉的声音,就习惯地说——“海因里希,把你的套鞋脱在门边。”当安妮走进起居室的时候,阿伦特叹着气回到她的椅子,一句话也没说。

  在布吕赫去世后,诗人奥登曾来到阿伦特的寓所向她求婚,提出他们两个单身的人能彼此照顾。这令她感到震惊而慌乱,阿伦特拒绝了他。三年之后,奥登也在寓所中去世。阿伦特用铅笔写下了两行奥登的诗,给她自己,也给奥登:

在痛苦的凝视之中为人类的失败而歌唱。

  这之后,阿伦特明显变得憔悴了许多,尽管她从未丧失对政治领域的热情。但她此时的心境已经完全不同,开始渴望和平与安宁,开始思考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她开始撰写《心灵生活》试图寻找答案,开始谈论“思考”的问题,她认为是“思考为我们重新面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面对的事情做了准备”,而判断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心灵真正的政治活动。在她还未完成这部作品时,便因心脏病突发而与世长辞。

  阿伦特的一生经历丰富,充满传奇,她曾言,在20世纪生活,如同下雨天出门没带伞,只有在雨中行走,任雨点打在自己的脸上、身上。然而日子再苦,也还要过。回顾阿伦特的一生,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她其实是幸运的,尽管是恶劣政治经验的亲历者,但爱和友谊始终围绕着她,她的一生恰好是她思想的写照,“正是通过对世界的爱,人才明确自身在世界之中的家园感,然后才想着从自己的善恶去照看这个世界”。在阿伦特这里,世界意味着杂多性和人的新生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出生并给世界带来新的东西,在世界之中生存,并不像海德格尔那样意味着沉沦,而是与他人的共同生存,并不断地创生,将世界塑造成与他人一起思考、判断、言说、行动的舞台。

  《爱这个世界》读后感(五):一个介入式的局外人

  汉娜·阿伦特的伟大之处,在于她不受犹太人身份或任何党派、哲学流派的左右,而是永远运用自己的智慧审慎独立地思考和判断。她以一个“局外人”的冷眼热切地观望时事,以一个斗士的姿态积极介入其中,从而区别于一般的学院派思想家。

一本厚重的思想传记

  说它厚重,不仅是50多万字这么简单。传记的作者伊丽莎白是阿伦特的博士生,致力于展示其学术和思想的脉络,故而比描述传主生平的传记要深刻一些。伊丽莎白很努力地搜集了大量资料,不光是导师的著作、书信和评论文章,还走访了阿伦特的多位亲人、朋友乃至“敌人”,所以传记的内容丰富细密。作者按照阿伦特思想脉络中的重要节点,将其生平分为四个部分,让读者得以清晰地窥见其思考重心的转移,和不同时期的人生境况,并通过时间线索和欧美文明的进程参照。同时,译者的译笔流畅,500多页的传记读来并不觉得生涩枯燥。

作为犹太人而降生

  汉娜·阿伦特是一名犹太人,这个出生无法选择,也难以说幸与不幸。犹太人的身份让她一度恓惶流亡,没有国籍和归属感,也造就了她独立、坚韧的品格,形成了她终身对于极权和暴政的批判视野。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从未站在极端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一边,为了犹太人重新拥有家园而罔顾阿拉伯人的感受。她坚决地反对任何多数派对少数派的压迫,虽然有些理想主义,但一直致力于构建双民族和谐共存的局面。

  对于犹太人所遭受的迫害与不公,她不是只激愤地谴责纳粹分子,而是毫不隐晦地指出犹太人领导层不可推卸的罪责。她尖锐地指出,四百五十万到六百万犹太人惨遭迫害,并非因为犹太人缺乏自己的政府组织和军队,相反,是由于犹太的领导层以种种方式和纳粹合作,将无辜的民众送往了死亡集中营。这种陈述无疑激怒了很多犹太人,但她始终坚持用掌握的事实材料说话,而不是因为自己是犹太人而避讳回护什么。

上一篇:《小小爱》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倒错的轮舞》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