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这个世界经典读后感10篇(2)

  在写导读的时候也同时参考了《朋友之间》,不过我没有读完,仅仅作为参考浮光掠影扫了几眼,她是思想家,文化传播者,睿智而坦诚的朋友。

  以下为选文《另一个阿伦特:编辑与书评人》的导读。

  汉娜·阿伦特在 1964 年,君特·高斯对其进行的访谈中表示,自己只是一个致力于政治理论的研究者,从来不是哲学圈子中的一员。哲学家对于政治必须具有明确的倾向性的态度,且往往是批判的反对的。无论她本身对于自己熟知于大众的身份认同与否,她作为一位 20 世纪最优秀的且最具有影响力的政治理论家,极权主义研究者闻名于世界。

  阿伦特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州林登市(今汉诺瓦)的一个世俗犹太人家庭,1933 年,26 岁的阿伦特因具有犹太血统被希特勒政府赶出德国,流亡到法国的阿伦特坚持自己对于政治和哲学的思考与写作,虽然国会大厦纵火案和非法逮捕行动使得她原本的兴趣方向发生了微妙的转变。1937 年,特勒法西斯势力范围的日益扩张,阿伦特被剥夺德国国籍,被迫再次流亡,出逃法国。1933 - 1942 年,她是一个无国籍者。也是在这段时间,阿伦特的旧知斯特恩将她介绍给布莱希特、茨威格、本雅明、雷蒙·阿隆等人,他们大部分是德国难民,在学术上关注德国的命运,阿伦特在逃往美国之后,除了政治理论的研究,学术活动和交流,还完成着将德国优秀的文化、思想和著作进行译介传播。

  在“欧洲犹太文化重建委员会”工作期间,她担任了绍肯书局在纽约设立的总部的高级编辑一职。她在绍肯书局的办公室是一个“交通中心”:作家、读者、讲德语的人,最后的美国朋友,都走进了这个办公室。阿伦特向出版社推荐了本雅明未出版的手稿,巴纳德·拉扎尔的作品集,编辑完成了最为耗时的卡夫卡生前未经整理出版的日记,她很欣赏卡夫卡,尽管任务繁重,她在《党派评论》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论卡夫卡。她鼓励她的朋友学习德语,阅读德语文学作品,他们甚至一同策划翻译出版歌德、里尔克、海涅和荷尔德林。她的美国朋友向她介绍现代英语诗人——奥登,艾米莉·狄金森,叶芝。

  她通过书评和编辑工作开始了另一项文化重建任务:将当时欧洲的文学界和哲学界介绍到美国。德国语言迫切需要文化大使在面对普遍存在的对德国所有事情皆不信任的情况下,向美国人展示其珍宝。阿伦特很怀疑德国人中继续出现伟大作家的能力,因为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早期推动文学革新的动力——德国犹太人已经被消灭。不管怎样,她希望美国能对剩余的德国人友好。

  伊丽莎白·杨-布鲁尔是当代优秀的阿伦特研究专家,是阿伦特的学生,两人曾有很密切的交往。《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是西方最早、最权威的一部阿伦特传记性作品,2017 年 5 月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内容丰盈充实,包含了大量珍稀的手稿、书信和笔记,不仅对其学术生涯,政治活动进行了详尽地描述,也对她的人格魅力、情感世界、生活境遇进行了细致地刻画。作者虽为阿伦特的弟子,言辞叙述力求不偏不倚,无所谓“为贤者讳”,以尽可能详实真实的材料回顾这位 20 世纪最伟大的政治理家、政治思想家之一的汉娜·阿伦特。

  阿伦特俨然成为 20 世纪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斯达尔夫人。她热爱这个世界,热爱她的人民;她摒弃一切口头上的政治,自己也绝不是一个虚伪的政治家;她是浪漫的,真诚的,智慧的“讲故事的人”。她曾说,除非通过讲故事,否则我们无法说清生活是什么样子,无法描述造化如何弄人。

  《爱这个世界》读后感(四):阿伦特的爱与感情

  提起阿伦特,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想象。她是20世纪政治哲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她关于极权主义、恶的平庸性、自由与责任、暴力与革命、想象与判断以及人类生存意义问题的思考深深影响着时代。她是公共领域独立的知识分子,不厌其烦地思考着时代与行动的可能性,而与海德格尔的恋情又使她像是一个不顾世俗的哲学系小女生。

她的好朋友约纳斯,回忆起他在马丁·海德格尔研讨班上遇到阿伦特时的情景:“我是怎样记住这位新来者呢?她害羞、离群,举止非常美丽,眼神孤独,她出乎意料地以一种独特且难以描述的方式站出来。在那里,有才学的聪慧并不罕见,但它在她身上体现得特别强烈,此外还伴有一种内在的指引、追求品质的本能、对本质的把握和对奥秘的探查。”

上一篇:《小小爱》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倒错的轮舞》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