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议会往事》经典读后感10篇(2)

  这个传统是什么?我想,很难用简单的几句话加以概括。总之,传统的形成有它必然的历史规律,但细读之下,会发现其实历史本身也是由一系列的巧合、故事、活生生的人物组合在一起的一幕话剧。英国的议会政治历史剧,浩如烟海,从中梳理出一条简洁明快而又切中要害的主线,并非易事。所幸,英国是一个尊重自身传统和历史的国家,通过阅读梅特兰、斯图亚特•密尔、大卫•休谟等大师的历史著作,这项梳理的工作对于我又变得相对容易。

  英国史家爱德华•卡尔(Edward Carr)有言:历史研究就是对原因的研究。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形成,必然有它的“前因”,而制度自身的变化,又牵连着它的“后果”。这一系列因果关系编织而成的网,便是历史自身。如今,我乐于见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谈论“民主的细节”。这是好事。不过,除了现实的维度以外,民主的细节也有历史维度,也有前因后果。一个现在的人们习以为常的政治惯例,哪怕再微不足道,都能从历史之中寻找到它的踪迹。所谓的民主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孕育于传统,一个国家有什么样子的政治传统就会产生出相应的民主形态。这是谁也逃不掉的历史宿命。

  如今,暂居北京的我,时常会回想起当年在英国议会里所见的点点滴滴,并假装思考一些貌似严肃的问题,例如,英国的这种政治传统是如何形成的?在这个传统之下,议会政治又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英国的议会政治史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去了解、谈论的?

  在写作过程中,这些问题一直盘桓于我的脑海。为此,我选择了不太严肃的笔调,使用了人们容易看懂的语言,其中偶尔几笔,还提到了中国。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这本书读起来不过于沉闷,最好是能让人读得有兴趣,进而愿意对英国议会的细节有所了解。我并不指望一本小书能为读者呈现出完整的英国议会史,为此,即使是作为一本通俗读物,本书依然尽可能详细地列出了注释和参考书目,目的是让那些希望*了解上述问题的读者,能够按图索骥。

  当然,由于本书写作时间略显仓促,加上作者自身水平所限,疏漏及错舛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不吝赐教。对于写书人来说,他所能期望的最慷慨的礼物莫过于批评。

  孙骁骥

  2011年5月29日

  《英国议会往事》读后感(四):序言:议会不是一天开成的

  y 王晓渔

  这个春夏之交的某个夜晚,突然收到孙骁骥发来的电子书稿《英国议会往事》 ,这让我有些意外。孙骁骥留学回国之后,一直供职于媒体。媒体让人疲于奔命,但孙骁骥不仅在工作之余撰写书评,竟然在撰写书评之余又不声不响地写出了一本介绍英国议会历史的书。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他回国没有太多时日,就很快把握住本土的问题意识,虽然笔下是英国议会往事,却有着很多现实的关怀。

  最初读到孙骁骥的文章,是通过电子读物“独立阅读”。当时他在英国读书,为“独立阅读”撰写书评,观点具有欧美学院派的显著特色,即对民主制度以批判为主。这没有什么奇怪,批判性是知识界的职业伦理。在欧美,民主制度作为一种主旋律,知识界“吹毛求疵”,是分内之事。但有些匪夷所思的是,一些学者一边对民主制度“吹毛求疵”,一边又在极权制度里“沙里淘金”。如果是欧美学者,可以理解为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可是不少中国学者亦步亦趋,只能理解为严于律人、宽于待己了。

  与那些刻舟求剑的中国学者不同,孙骁骥回国之后,迅速进入中国问题。时下,民意代表的选举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话题,但孙骁骥对议会制度的关注,显然在这一话题成为热点之前,可谓未雨绸缪。这本书没有满足于介绍英国议会历史的花絮,那是最讨巧的做法,省力又容易叫好、叫座。孙骁骥无意于此,他的兴趣在于系统介绍英国议会从无到有的历史,重在制度反思,而非家长里短。或者说,即使聊到家长里短,也与制度反思有关。

  议会和王室是一对冤家,讲到议会往事,就和宫廷政治脱不开干系。中国读者对宫廷政治如数家珍,对宫廷政治里的“人性之恶”更不陌生,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根相残……可怕的不是“人性之恶”,而是“人性之恶”被认同甚至被称赞,“恶”被视为一种必要的美德。公众通过小说、戏剧、电视、电影接受着“宫廷教育”,并且接受了宫廷政治的价值和逻辑。网上流传一段林语堂的名言:“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这段话的出处,我没有找到;是否是林语堂的原创,也大可存疑。但是,这段话对于集体心理的描述,非常准确。

上一篇:《孤岛之鬼》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俗》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