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10篇

  《2001:太空漫游》是一本由(英)阿瑟·克拉克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一):太空

  这几天没怎么看书,三天时间看完了太空漫游,一个人孤寂的在太空旅行,所以英文标题是space odyssey。荷马史诗中的人物奥德赛。

  科幻小说有两种,卫斯理为代表的伪科幻和阿西莫夫,威尔斯为代表传统科幻小说。凡尔纳是故事性和科幻结合最好的。阿西莫夫则是机器人系列和太空小说的奠基人。

  克拉克的这部小说不长,写于1968年,对美国宇航局有有着深远影响。18万字囊括了人工智能,外星文明,星际旅行,人体冬眠等等。我是先看的电影,并没有太打动我,虽然属于科幻电影中的经典之作,我更喜欢立方体这类的电影,反倒小说我愿意给予高分。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二):毫不违和的60年代作品

  没有那么硬科幻的硬科幻小说,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惊人地预言人工智能,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凭借深厚的前沿科学知识加以逻辑推论和大胆猜测,要么美国的“第三次浪潮”之早之突破远超我们的了解。60年前的科幻如今读来并不违和,甚至非常熟悉,其中也应该有好莱坞的贡献和电影工业发展的功绩。虽仍有许多图景尚未成为现实,但就发展趋势来看离实现并不遥远。作者唯一未能预测到的是国际形势,书中隐约的国际政治背景还是美苏两级,没有金砖新势力,没有欧洲一体化和G20,没有宗教、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没有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滑坡,没有中国。政治即人心,人心最难料。相比之下,中国的科幻小说虽有刘心慈爆红在前,但仍然在文笔、逻辑和世界观的构建上多努力才行。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三):科幻的奠基与对后人作科幻的启发

  刘慈欣说:“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看完克拉克这个科幻,我想说确实刘慈欣的《微观尽头》和《三体3》里有借鉴,个人认为《微观尽头》是对《2001:太空漫游》里鲍曼坠入大星门之后宇宙负片的扩写,《三体3》中云天明给程心讲的故事中的违反透视原理的点子也有借鉴,但个人觉得大刘把它用活了。《三体3》的叙事最后是整个宇宙的“毁灭”,其最终结果是:没有任何最终的胜者。而《2001:太空漫游》则像是隐含弱肉强食,人类自己触发了月面上的人类文明已慢慢长大的报警装置,于是,土卫八的星门“抄袭”了鲍曼的记忆,毁了银河系,当然,当它最后在地球之上看受它毁灭太阳之后失衡的太阳系的精灵:地球人类 的时候,谁能知道它会不会去**濒死之人。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四):就其成书年代而言思想令人震撼,然则终觉过誉

  不得不承认这本著作和我之前所阅读的大部分科幻小说截然不同。大多数的科幻小说作家,往往让想象力信马由缰,然而克拉克的这本小说,却有着难以置信的令人惊叹的细节,仿佛他是在描述他所看到的事物,而非想象。飞船的各种细节,以及宇宙的各种景观,都令人叹为观止,难以置信的真实。此外,考虑到本书的创作年代,1964年,期中的若干点子已经成为后来科幻小说创作灵感的源泉,譬如电脑智能Hal的意识的萌生与背叛。无疑对于那个年代的人们来说是一种震撼!但是,对这个结尾我十分不满意,我理解作者可能是想塑造一种人类难以理解的智慧的氛围,然后这种模糊的,不可知的,形而上学,没有逻辑的,混乱的描写却是及其令人失望的。豆瓣评论很多网友大呼震撼,然而我认真看了很多,包括长篇评论,没有一个解释清楚或者试图解释作者所表达的真实意图,或者尝试对本书结尾进行分析的文章,只是不停在说多么震撼等等十分空虚的描述,可见大部分读者也只是附庸风雅而已。我十分认可一句话,如果一个人说不明白自己在想什么,那他多半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在我看来,作者是这样,他诉诸于某种不可知的神秘的力量,却又解释不清到底为何,很多读者也是这样,他们听说这本书很好,也拿来读,到最后只是满口震撼,却说不清作者的意图,无非附庸风雅而已。

  《2001:太空漫游》读后感(五):星辰的运行,没有生命存在的宇宙的缓慢循环

  “山谷之上升起一轮满月,远山则刮来一阵寒风。这天晚上会很冷——不过,冷和饿还算不了大事,不过是生命背景中的小小一部分而已。”

上一篇:《文明》读后感10篇 下一篇:鸿门宴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