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法规


  审计期间的确定一般以年为单位,接任时所在年份应当包含在审计期间内。涉及离任领导干部审计的,离任时所在年份必须包括在审计期间内。
  
  第四章  审计程序
  第十三条  实施审计前,应组成审计组,确定审计组组长。审计组实行组长负责制。根据工作需要审计组可吸收人事、巡视、纪检监察人员,也可以聘请有关专业人员参加审计工作。

  第十四条  审计组应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进行审前调查,听取人事、巡视、纪检监察部门的意见,获取相关信息和资料,掌握审计线索,确定审计重点,制定审计方案。

  第十五条  制定审计方案时,应考虑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并充分利用已有的审计结果,统筹安排,一般不重复审计。

  第十六条  审计组应在实施审计3日前,向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发出审计通知书,同时抄送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

  第十七条  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应提供下列资料:
  (一)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述职报告,主要包括任职期间的职责范围、主要任务和目标以及个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二)财务管理制度及会计机构设置、职责和分工情况;
  (三)任期内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和财务分析报告;
  (四)任期内各类资产、债权、债务及其管理情况;
  (五)任期内与财务管理活动有关的经济合同(协议)、有关文件、会议纪要等资料;
  (六)任期内国家审计部门、财政专员办事处出具的报告、意见书和处理决定等文书;
  (七)审计组认为需要的其他有关资料。
  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应对其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第十八条  审计组按照审计任务的要求具体实施审计时,应取得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做到“一事一稿”。
  第十九条  审计组应于审计终了15日内提出审计报告报财务(审计)部门,由财务(审计)部门向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征求意见。
  审计组提出审计报告时,应将审计工作记录、审计工作底稿等审计资料一并送财务(审计)部门。

  第二十条  审计组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应从实际出发,采取写实的方式描述审计结果,避免鉴定式的抽象评价。审计评价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审计评价应紧紧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相关经济责任进行,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不相关的经济责任不评价;
  (二)审计评价应在审计事项范围内进行,与审计事项不相关的事项不评价;
  (三)审计评价应依据审计查明的事实进行,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不评价;
  (四)审计评价应依据重要性原则进行,对一般性的问题可以不评价。

  第二十一条  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应当在收到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10日内,提出书面反馈意见并加盖公章和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签字。限期内未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
  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对审计报告有异议,经审计组核实,同意其意见的,应修改审计报告,并说明核实的方法、过程以及提供核实资料作为修改报告的附件备查。

  第二十二条  审计组的审计结果及建议应分送财务(审计)、人事、纪检监察部门,各自就分管职能范围内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必要时召开专题会议予以研究,重大问题提请局党组审议,涉及违法违纪问题移交纪检监察部门查处。
  第二十三条  审计报告经相关部门会签后,由财务(审计)部门向局领导呈报,经规定程序审批后,出具审计意见书或审计决定书,下达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执行,并抄送领导干部本人。

  第二十四条  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接到审计决定或整改通知后,必须严格执行,并在规定时间内将执行结果报上级机关。
  第二十五条 财务(审计)、人事、纪检监察和巡视部门应分别根据各自职责,监督检查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第二十六条  审计工作结束后,财务(审计)部门应按审计档案管理规定,立卷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