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改善厚植新优势。把环境作为关键竞争力、第一吸引力。牢固树立“站稳立场、精准到位、无需不扰”的工作理念,当好企业的“店小二”“娘家人”和“包青天”。全面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公布“一次办好”办理事项1273项,十大专项行动全面展开,“3545”专项改革稳步实施,680项行政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受理”“一链办结”。“进解促”工作扎实开展,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500余件,为企业发展甩掉包袱、扫除障碍。
各位代表,经过一年的强力攻坚、蓄势聚能,我们的环境越来越优、产业越来越好。尤为可贵的是广大企业家顺应时代大势,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竞相转型、创新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态势越来越强,武城实现振兴发展的底气越来越足!
三、聚力推进“三城联创”,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坚持以“三城联创”为抓手,牢牢把握“质量、进度、管理、作风”四个关键词,坚持标本兼治、补齐短板,城市面貌和内涵品质显著提升。
“1+N”规划体系更加完善。县城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实施,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成果全面应用,干线公路网、地下空间利用、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以及棚户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等重点工程规划编制完成,构建起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城乡规划体系。
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明显。2018年是城市建设投入最大、变化最明显的一年。棚户区改造工程。顺利完成三个城边村、古贝春西大街沿线企业商铺房屋征收工作,扎实推进西片区、沙东片区、西南片区等五大安置工程,82栋安置楼开工建设。路网工程。坚持路面、管网、亮化、绿化立体设计、统筹推进,北方街、兴武路、西环路等主干道路提升工程高标准实施,三八路、顺河街等21条次干道路及人行道完成改造升级,54条城中村道路完成硬化,23公里架空线路实现入地。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德百武城广场正式营业,贝州市场全面改貌,贝州农贸市场建成启用。新建改建城区公厕8处、垃圾压缩站11处,污水处理厂扩建、自来水厂改造等工程扎实推进,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绿化靓化工程。坚持“大绿量、高密度、精细化”,实施“三湖一环”景观提升等六大绿化工程,新增绿化175万平方米,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秀美武城正在逐步呈现。扎实开展质量安全提升年活动,对重点城建项目“回头看”“回头查”,严格落实责任倒查和责任追究制度,项目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把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作为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承载力的重要举措,全县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大力开展“清洁之战”“秩序之战”“责任之战”,建立路(街)长制、门前五包、星级化管理等精细化长效机制,清理垃圾100余万方,拆除违法建设3.43万平方米,环境卫生和城市秩序显著改善,顺利通过国家暗访验收。扎实开展物业管理提升年活动,58个“三无小区”、34个商业小区成立党支部。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县创建工作扎实推进,顺利通过省级群众总体满意度测评。
四、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乡村振兴开创新局面。坚持以实施产城融合推进就地城镇化试点为抓手,突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扎实做好乡村振兴武城动作。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十五连丰”,被评为全省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县、全省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16个产品被认定为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经济开发区被评为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成功创建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农业“新六产”培育壮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中椒英潮公司、丹顶鹤公司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建立全新线上销售模式,被评为山东省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辣椒价格指数正式上线运行,成为全国首个辣椒行业价格指数。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0余家,流转土地31.5万亩,托管、半托管面积达到7.1万亩,规模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资源要素不断激活。坚持从生产要素入手,打通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高效匹配的“竹节沟”。认真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转移备案制度,3184名群众带权进城落户。“美丽乡村·空心村整治”扎实推进,860亩空闲宅基地变为承包地。在全省率先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出具《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认定书》,在全国首创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项目池”承接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信息共享系统,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连续两年居全省首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水价等改革稳步推进。农村财务实现公开栏、政府网站“双公开”,“三资”管理更加规范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