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贫困人口减少2万人以上;完成区市下达的能耗、污染物排放等各项约束性指标。
确定上述预期目标,是基于对我县2018年经济运行态势的全面分析,全县经济仍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结构调整的阵痛还在**,新兴产业的扶植培育仍需加强,经济下行的基本面尚未发生根本改变;是基于对2019年经济运行趋势的综合判断,未来面临的发展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确定这样的预期目标,既是对标区市目标要求,也符合我县发展实际。只要全县上下自我加压、积极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
围绕实现上述预期目标,我们将准确把握趋势,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念,凝聚攻坚合力,坚决打赢打好关乎西吉经济社会发展、关乎全县广大群众福祉的“六场硬仗”。
一、补短板提水平,打赢打好脱贫富民决胜战
聚焦深度贫困村和未脱贫人口,对标“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整合各级财政涉农资金13亿元以上,突出产业稳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保障能力提升,精准施策、全力攻坚,努力实现25个贫困村脱贫出列、2万贫困人口脱贫退出。
做实“有土+离土”增收产业。持续向推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发力,围绕马铃薯、草畜、冷凉蔬菜、小杂粮等特色种植业提质增效,通过优化品种结构,强化示范带动,增加技术含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水平,建立产业示范基地(村)78个,鼓励支持贫困群众发展庭院经济,种植花椒、大果榛子等经果林1.5万亩,确保贫困群众户均拥有1-2项稳定增收产业;做强金融扶贫,打造金融扶贫示范村24个,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金融贷款“应贷尽贷”、精准投放;扎实开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百村示范行动”,通过建设光伏电站、组建农机服务合作社等办法,高质量建成扶贫车间20个,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示范村3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个、致富带头人300人以上,让贫困群众在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全过程中稳定实现增收。支持贫困农户发挥自身特长闯市场,“离土”发展多种经营,依据市场用工需求和群众意愿,精准培训贫困人口1.1万人,拓宽稳定增收渠道。
强化“普惠+兜底”政策保障。坚持改造提升与配套建设并举,围绕解决农村道路最后一公里、供电供水不稳定、宽带网络有盲区等问题,改造农村危房3055户,新修农村道路300公里以上,推动农村电网改造和宽带工程实现全覆盖,安全住房和安全饮水得到全保障。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采取扩面提标、分类帮扶措施,畅通贫困家庭教育资助、医疗救助和社会保障渠道,落实社会保障兜底政策,确保贫困群众脱贫路上不掉队。妥善解决移民安置区空房空圈空棚和“十二五”移民遗留问题,加快户籍核转,集中力量抓好移民产业发展、就业服务和社会管理,实现稳得住、管得好、能致富目标。
用足“外帮+内生”脱贫动力。*推进多领域、多形式帮、带、扶、助,继续深化与涵江区、商飞公司等中央、区属骨干企业的帮扶协作,力争落地落实项目资金5000万元以上。*开展“扶贫扶志”行动,办好“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设立乡风文明“善行义举四德榜”,制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务财务管理等制度,健全动态管理、责任落实、考核激励等长效机制,抓好扶贫信息系统数据动态调整,做实做细脱贫退出、返贫纳入工作,强化驻村、结对帮扶力量,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内生动力。
二、抓转型促升级,打赢打好创新驱动攻坚战
把质效双优作为发展目标,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经济转型升级。
紧抓农业质量变革。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推动马铃薯、草畜、蔬菜、小杂粮产业质量效益大幅提升。持续推进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引进马铃薯核心种苗40万株,建设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1万亩,一级种繁育基地10万亩;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用薯、商品薯种植比例,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85万亩以上。推动草畜产业扩量增效,大幅增加青贮玉米种植面积,新建青贮池2000座,调制饲草100万吨,新培育标准化养殖示范村50个,力争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42万头、100万只、160万羽以上。加强蔬菜、杂粮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新建蔬菜试验示范园2个,杂粮标准化示范基地30个,完成蔬菜种植15万亩,杂粮(油料)100万亩以上。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绿色经济,引进优质品种38个,建设“四个一”林草示范园1.5万亩;进一步扩大中药材、黄花、万寿菊、艾草等特色种植比例。力争实现农业产值49亿元,提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