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四)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落实“六个稳”部署,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方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坚持质量第一,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持续加强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深圳品牌、深圳设计、深圳信誉建设,构筑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率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一步强化深圳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一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华星光电T7、亚太卫星、大族激光智能制造、全普微激光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医疗器械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着力引进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先进制造项目。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推进一批工业强基补短板项目,进一步扩大工业投资。二是持续打造深圳标准、深圳品牌。把标准和品牌建设作为制造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建设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推出一批更高水平的团体标准、行业标准、企业联盟标准,参与或主导制定国际国内标准400项以上,新建5个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大力开展品牌推广计划,创建一批品牌示范区,推动黄金珠宝、眼镜、钟表、服装、家具等行业品牌走向世界。三是提升金融中心集聚辐射功能。支持深交所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创新资本中心、国际风投创投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新引进持牌金融机构10家以上,新培育一批上市公司。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黄金金融。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试点政策性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深化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行为。落实支持金融人才发展政策措施,发挥好资本市场学院等平台作用。四是打造生产**业高地。强化现代物流枢纽功能,出台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意见,大力发展供应链管理、电商物流、智能仓储等新业态。壮大会展经济,制定促进会展业发展政策措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国际会展中心,完善交通等周边配套服务。提升会计审计、法律服务、商务咨询等专业服务业发展水平。新增一批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深圳医疗器械审评认证中心等建设,筹建中国计量院技术创新研究院。五是着力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扩大高质量有效投资,用好政府专项债,加大基础设施、重点区域、公建配套等投资力度,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约7000亿元、增长13%左右。着力**消费潜力,大力发展新零售等新业态,开展商业名街建设行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外贸稳增长计划,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扩大关键设备、核心零部件、平行汽车等进口。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优化保税区管理体制。落实省“外资10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五)打造国际一流智慧城市,抢抓智能时代发展先机。充分发挥深圳信息产业优势,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率先壮大智能经济、建成数字政府、迈入智能社会。推动实现“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培育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一是构建全球领先的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工程建设,率先开展5G商用试点,超前布局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超算中心二期建设。完善大数据基础设施,建成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和城市大数据中心。推进全面感知体系工程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二是建设智能经济发展先导区。率先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和芯片产业发展政策,建设人工智能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突破芯片、算法、感知等关键技术,大规模拓展人工智能在先进制造业、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智能工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三是打造一流数字政府。组建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强化电子政务服务、大数据管理的有机融合和高效协同。全面推广“i深圳”APP,努力实现95%以上个人事项和60%以上法人事项移动办理。新推出“秒批”服务和“不见面审批”事项各200项。整合全市政务信息系统,实现数据标准化采集、动态化更新、规范化使用,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强化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四是大力推广智慧民生服务。突出用户体验、强化政企联动,拓展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应用。推行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智慧停车和多功能智能杆。全面实现医院和社康中心检查结果互认互通。完善教育云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推进生态环保、公共安全、市场监管等智慧监测预警,实现实时监测、动态监管、联动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