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全面盘活惠农金融资源,注入经济发展活水。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主战场”,加强金融贷款政策支持,满足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一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成19个乡镇“三农保险服务站”和208个行政村“三农保险服务点”建设,优化基层网点设置,提升金融服务便利性。二是开展“三权”抵押贷款。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和住房财产权“三权”抵押贷款,解决群众和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融资贵”问题。三是拓宽信贷支持渠道。协调争取农发行、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加大对乡村振兴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围绕生态文明小康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创新增加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对接落实好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强化脱贫攻坚产业支撑。四是规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管理。采取建立精准扶贫专项贷款风险补偿金等方式降低贷款风险,清理回收到期逾期贷款,做好扶贫专项贷款续贷工作。五是持续扩大农牧业保险覆盖面。着力提高保险服务三农能力,全面落实牦牛、藏羊、青稞、森林等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从岭藏鸡、中华蜂、土猪、冬小麦等保险覆盖面,探索开展中藏药材、经济林果等特色产业保险,有效降低产业发展风险。

  ——全面盘活乡土人力资源,充分调动智力支撑。全面盘活各领域各行业人力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凝智聚力。一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用好用活各类培训资源,将青年农民工、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致富带头人和“田秀才”“土专家”等群体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二是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教育、卫生人才在县域内统筹使用、均衡配置、合理交流,新增人力资源向山后片区和偏远乡村倾斜。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农牧、林业等领域专业人才队伍。积极扶持培养劳务带头人、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文化能人,培养多元化专业人才。三是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建立人才引进制度机制,实施引进人才生活周转房建设项目,在工资、编制、社保等方面给予倾斜,确保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全面盘活县域市场资源,激发非公经济活力。*推进非公经济“十大工程”,实现非公经济市场主体数量和质量双增。一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简易注销登记”“双随机一公开”等商事制度改革,实现工商注册便利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落户舟曲,培植地方财源。二是扶持“个转企”“小升规”。在财政、金融、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潜力个体户、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壮大市场中坚力量。三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一批以发展特色农牧产业、乡村旅游业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产业向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不断提升价值链。

  (五)紧紧扭住“解难题破瓶颈”关键,坚持“五个到位”,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坚持统筹谋划到位。始终站在舟曲永续发展的立场,把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重要位置,算好近期账与长远账、发展账与保护账、全局账与局部账、收入账与支出账,既做让群众看得见、**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又做为后人打铺垫、夯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为组织和群众交一本明白账、答一份满意卷。

  ——坚持责任担当到位。坚决把脱贫攻坚、生态建设、产业升级、深化改革的重任担起来,不畏困难、不避矛盾、不推责任,拿出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着力解决产业销路窄、旅游升级慢、群众增收难、税收来源少等难题,重点破解资源稀缺、资金短缺、人才紧缺、能力欠缺等瓶颈,在推动发展中履职尽责、彰显担当。

  ——坚持整改落实到位。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类整改落实不到位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省委州委巡视巡察反馈问题、脱贫攻坚考核督查反馈问题、审计发现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群众反映热点问题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定的决心、务实的举措,做好问题整改“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