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聚焦聚力动能转换,加快建设活力石首。
把动能转换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集聚一切要素和资源,扩总量、引增量、提质量,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以招商引资为抓手,聚沙成塔。紧紧围绕三大主导产业绘制产业链招商地图,加强对产业链龙头项目、关键环节项目、支撑性项目的分析锁定,突出精准招商。充分挖掘本土企业及已落户企业等市场主体的亲情圈、朋友圈、商业圈,建立人脉库和项目库,借力使力、更大力度推进以商招商。深化与商协会合作,深耕长三角、珠三角等驻点招商区域,策划一批重大招商活动,推动一批重点项目签约,确保驻点招商实效。认真落实“一号工程”理念,坚持实行“市领导包挂、部门单位分组比拼”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完善“每月通报、双月调度、季度拉练、半年结账、年终考评”的工作机制,确保全年招商引资签约资金增长20%以上、工业投资占投资总额的50%以上。
——以项目投资为载体,做大底盘。紧紧围绕长江大保护、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节能环保、生态治理等重点领域,密切跟踪国家的政策、产业和投资导向,积极包装策划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切实加强对上沟通,力争更多大项目、好项目挤进中省项目库。继续加大对石首长江公路大桥、蒙华铁路石首段等重大基础项目跟踪服务力度,确保项目如期竣工。开展开发区项目建设“半年大会战”,推动中材节能、卓宝科技、楚航特钢等一批重大项目快建设、早投产。坚持实行“五位一体”帮扶机制〔13〕,探索推行“首席服务员”制度,切实加大项目考核督办,着力破解项目落地难、进度慢等突出问题。按照“控节奏、保重点”的总基调,优化“双征”布局,重点做好工业园区、中心城区和重大交通项目的征迁工作,全年征地控制在4000亩左右,征房控制在400户左右。
——以改革创新为引擎,增添动能。稳步推进城投公司、汽运公司和城乡自来水公司市场化改革,增强国营企业自我造血功能。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启动农业小三场改革,妥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全力推进项目审批“先建后验”改革,打造项目审批“石首版”。*推行市镇两级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一窗、一门、一次、一网”改革,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积极开展“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支持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力争全年新建荆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家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实施“我选湖北·建功石首”人才计划,进一步完善引才、培养和保障机制,加快人才公寓和乡镇机关安居工程建设,为人才和基层同志干事创业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积极研究乡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盘活乡镇闲置国有资产,激发基层活力。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加大对乡镇财政保障力度,最大程度地支持乡镇建设与发展。旗帜鲜明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帮助民营企业纾难解困,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三)聚焦聚力品质提升,加快建设宜居石首。
把城乡统筹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载体,畅通内外交通网络,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品位,打造山水园林城市新容颜。
——放大区位优势。按照“统筹规划、量力而行、重点推动”的原则,全力推进G234石首段建设,加快S221城区至桃花山段、天鹅洲旅游公路、调关至高家岭公路、久梅线公路、焦山河大桥等“建养一体化”工程建设。充分发挥蒙华铁路石首站功能,积极谋划争取一条骨干高铁经过石首。抢抓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长江干流江段功能区规划调整的政策机遇,加快推动港产城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辐射湘鄂边的物流枢纽中心。促进湘鄂边八县市经济、社会相融,加快构建相互对接、优势互补的发展平台,共同扩大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战略辐射能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
——完善城市功能。加强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垃圾污水治理,完成城东污水处理厂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区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完善中心城区路网体系,完成东十路、解放大道东延、楚天大道南延、城关西路、城关东路、东区环路、滨湖路等道路建设。加大内环道路提升改造力度,加快社会停车场建设,有效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加快火车站片区开发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谋划恢复“绣林十景”等特色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绿化、美化水平。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打破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让市场力量充分介入到城市商业综合体、社区服务中心、教育、养老、医疗、文旅等领域,做到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不断丰富城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