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四、关于现代服务业。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即将编制完成;“第二届文化旅游节”“农民丰收节”顺利举办;旅游综合执法体制“1+3+N”改革完成;凌笪乡伍员山景旅游度假区、茶韵郎溪·多彩村庄(盛村-柯村)等项目加快推进,巨大怪兽农场正式开园;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全国首个“中国摄影地”称号;建平镇被评为第三批省级优秀旅游乡镇;姚村乡红旗村(黄家湾)被评为第三批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开办全市首家“金融超市”;转贷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运行良好;政府性资金存贷挂钩工作扎实开展;全年办理担保业务113笔、8.9亿元,存贷款余额总量达298亿元,其中存款余额176亿元,较年初新增12亿元;贷款余额122亿元,较年初新增14亿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96个基层网点全部建成,电商进农村全覆盖工作通过省级验收。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2家。商合杭高铁郎溪段、G235十字至七塔段(建平大道五期)和S202凌笪集镇段建设、G318宣十线一级公路郎溪段改造等项目进展迅速,新客运站已于近期正式启用,内联外畅的交通体系加速形成,在全市交通建设会战中被评为先进单位。

  五、关于深化改革。成立全省首个“马上办”办公室;组建专业化代办队伍,优化并联审批流程,在全市率先取消工程四大合同备案制,企业开办时间和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审批时限进一步压缩。开展招商引资项目投资第三方评估,规范并加快优惠政策兑现,截至12月20日,全年为144家企业兑现财政扶持资金1.8亿元;截至12月29日下午,兑现财政扶持资金2.2亿元。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体系,强化实体和在线政务大厅建设,政务服务事项做到“一网通办”。推行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县乡国税地税机构正式合并挂牌。第一批6个非紧急类热线(妇女维权“12338”、国土资源违法举报“12336”、质量监督投诉“12365”、商务举报投诉“12312”、文化市场举报“12318”、阳光计生服务“12356”)全部归并到“12345”县长热线统一受理。建成县、乡、村三级视频系统。实施县国投公司、郎溪经济开发区投资公司市场化改革、实体化运作。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土地确权登记工作高标准通过省级检查评估;90个村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50个村实施“三变”改革。推进统计管理体制、盐业体制和供销社综合改革,县供销社被评为全省先进县级社,新发供销社被评为全国基层标杆社。

  六、关于乡村振兴。创新出台大病再救助、村级辅助公益性岗位开发、危房改造扩面等脱贫攻坚补丁政策;打造10个示范产业基地、40个特色种养扶贫基地;全年投入扶贫资金1.6亿元(其中扶贫项目资金3819.3万元,补丁政策投入570万元,基础设施投入7357.3万元,补偿补助等其他资金投入4162.3万元),预计288人如期脱贫。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示范合作社2家、产业化联合体1家,新认定“三品一标”9个,“黄魁”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县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5.3万亩,入选全省小龙虾生产十强县;建平现代农业示范区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动态考核中荣获优秀等次(全省10个);十字镇被评为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乡镇;毕桥镇施宏村获评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飞鲤镇裴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省市中心村等美丽乡村建设有效推进,农民文化乐园实现省级中心村全覆盖。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启动,投资2920万元的116公里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完工。投资2700万元的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等重点水利项目加快推进。全县获批到位财政性资金9.8亿元。荣获全省惠农补贴资金管理发放工作绩效评价先进单位。

  七、关于生态环保。全力开展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井庙片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制定落实自然保护区“联合执法、综合监管”十条措施,累计拆除自然保护区内建筑1.7万平方米。建立县域地表水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秸秆禁烧有效方式,实现秋季“零火点”;创新开展“五整洁”“五整治”行动,“三大革命”成效明显,4925个非卫生厕所完成改造,涛城、飞鲤、凌笪污水处理厂主体建成。城区污水处理厂加速提标改造,大岩河、涟漪河等6条水系、5个塘口、73户“散乱污”企业完成整治。建筑工地扬尘整治强力开展,燃煤锅炉整改等8类、28个项目完成建设。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创新无人机巡河模式,“9+9+1”河长制工作全面落实。林长制常态化、制度化体系初步建立;建成省级森林抚育示范片1个、市级森林抚育示范片2个、市级退化林修复示范片1个,新造林5363亩,完成森林抚育6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