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营造精致环境。化解突出问题。继续*开展“263”专项行动,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成效。全面深化河长制,一河一策治理骨干河道,确保2020年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推进建筑扬尘、渣土运输和油烟治理,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确保PM2.5浓度持续下降。推动低碳发展。细化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严把项目能评环评关,从源头上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深化国信热电联产整合,扎实开展燃煤锅炉整治,推动清洁能源替代、超低排放改造。实施协和路北侧小游园、长新地块等绿化工程,新增植树造林2500亩、城市绿地18万平方米,进一步提升绿化品质,争创省生态园林城市。提升生态水平。严格落实“3个1/3”理念和“三线一单”要求,持续实施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力争到2020年长江生产性岸线利用率控制在50%以内。加快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固废处置中心,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更好地为发展添绿、为后代留白。
四、坚持强村富民主线,推动乡村振兴再发力
乡村承载永续,我们要有的放矢补短板,对症施策谋长效,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深化结构调整。培强“三精一优”,实质化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新增规模高效设施农业基地8个、高标准农田2万亩。做优品质做强品牌,建成绿色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8万亩,创成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加快完善“一带一镇两园”功能配套,提档升级农业园区,推动孤山智慧生态农业园出形态、创特色。培育新兴业态。引导规模种植项目叠加功能,建成马桥农乐谷等农旅融合项目,新增创意休闲农业示范点8个。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新增产值超亿元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个。健全为农服务体系,建成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站)24家,力争农产品电商销售5.5亿元以上。激活发展动能。扩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准入和风险防范机制,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政经分离”,在保证农民权益的同时增加收益。鼓励村集体领办经营性项目,积极盘活村集体闲置和低效资产,村集体经营性项目覆盖率达80%。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探索设立“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有序建设特色镇村。优化乡村发展布局。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科学划分发展片区,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载体建设。遵循乡村传统肌理,坚持节约集约原则,合理布局生活空间,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注重特色内涵塑造。整合产业、文化等资源,围绕岳文化走廊、西来植物园等景观,串点、连线、成片,逐步实施西片区水系联通工程,加快打造特色镇村示范区。突出风貌塑造、文化注入,建设特色田园乡村3个,新增省绿美乡村5个、水美乡村3个。改善镇村人居环境。积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改造,全面实施“三清一改”。提标改造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力争实现镇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率先实现全面脱贫。深化产业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农村创业发展基地,带动产业、促进就业,实现租金收益覆盖所有经济薄弱村。用足用好扶贫专项基金,优选帮扶项目,增强村级“造血功能”。推进精准施策托底。落细落实就业、教育等扶贫措施,*实施精准医疗扶贫救助,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减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倾斜,完成低收入农户危房改造360户。健全长效扶贫机制。开展新一轮光彩事业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村企共建58个、城乡结对4500户、挂钩帮扶1万人,构建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扶贫格局。充分发挥“阳光扶贫”监管系统作用,加强动态管理,严格脱贫程序,做到脱贫不脱政策,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五、锚定群众满意目标,推动民生福祉再改善
民意指引方向,我们要着眼大民生视野,把握群众期盼,及时回应关切,主动引导预期,为新时代写下温暖注脚。
提高民生保障惠民。扎实开展创业就业。*推进全民创业,实现创业担保贷款全覆盖,创成省级创业孵化基地1家,新增创业9000人。把稳定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新增就业1.1万人。持续健全社会保障。常态化开展全民参保登记,严格落实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构筑广覆盖的社会保障网络。积极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继续做好跨省异地就医实时结算,逐步将卫生院纳入结算范围。推动保障性住房提标扩面,公租房实行先租后售、租售并举,着力破解困难群众居住问题。积极完善帮扶体系。持续开展低保专项整治,建立常态核查机制,实现对象信息化、资源集约化、过程阳光化。放大“馨港湾”助残品牌,不断拓展服务供给范围。推进养老院公办民营,探索实施护理险,力争社会养老床位占比达66%,加快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