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七)高水平保障改善民生。把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当作政府的头等大事,进一步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努力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提高就业质量和社会保障水平。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城镇困难人员等群体高质量、多渠道、可持续就业,大力援企稳岗,扩大就业容量。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加快建立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发展多元化住房租赁主体,启动9个城中村和危旧小区搬迁改造,综合整治老旧小区122个,新建棚户区改造安置房1.6万套。稳妥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完善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进一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标准。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加快农村敬老院升级改造,推进市一院、二院、新站高新区老年护理院等项目建设,构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快乐老家”。

  扩大优质教育供给。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建成中小学26所、幼儿园45所,加快推进合肥六中、合肥九中、市特教中心、合肥幼专新校区等项目建设。扩大中小学午餐服务工程保障范围,多形式试点“课后三点半”服务。大力发展智慧教育,推进家校共育,*开展新优质学校创建。健全校外培训机构管理长效机制。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保障农村教师待遇。加快职教集团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合肥工业学校、经贸旅游学校、黄麓师范学校等办学水平,支持合职院、合肥幼专高水平建设发展。加快推进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合肥学院创建合肥大学,支持中科大、合工大、安大建设“双一流”大学。持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让最优秀的人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人。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市民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市中心图书馆、市科技馆新馆建设,启动建设市美术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妇儿活动中心,完成市博物馆选址立项和方案设计。持续开展全民阅读,新建城市阅读空间30个。引进高层次文艺人才和团队,加大精品创作。实施庐剧、巢湖民歌振兴工程,建立庐剧传承研究中心。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好合肥国际文博会、上海国际艺术节合肥分会场、中国国际青年电影展等一批国际化、全国性品牌文化活动。扩大群众参与度,开展百场文艺演出进社区、送戏进万村等大众文化活动。

  推进健康合肥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紧密型医联(共)体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探索开展按疾病诊断分组、慢病管理付费。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推进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及产业园、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智慧医院建设。加快推动市三院新区、市空港医院、市中医院、市中心血站等项目建设。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落实分级诊疗。积极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继续建设一批群众身边的多样化体育设施。

  提升合肥国际马拉松等重大赛事水平,举办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全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完成城区存量菜市场改造提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开展“七五”普法,努力实现全国普法先进城市“四连冠”。加强信访法治化建设,提升访调对接水平,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加快街道、社区“两级中心”建设,打造一批智慧社区,构建居民“十五分钟”生活圈。加强互联网建设与管理,营造和谐文明网络空间。持续开展扫黑除恶,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净化社会治安环境。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城市安全运行精细化管理能力,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努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人民防空、防震减灾、残疾人、地方志、档案、保密、社科、仲裁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