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实现综合改革新突破。坚定推进刀刃向内的改革。整合资源配置,完善综合执法,全面完成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务服务,全力推进审批服务“不见面、马上办、一网一门一次办”,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创新推进服务发展的改革。深化经开区改革,赋予经开区更多自主权、更大灵活度,争取列入省级法定机构建设试点,切实改变单一的行政管理方式。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创优“四最”营商环境。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实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带动农民增收。扎实推进增添动力的改革。推进金融服务改革,深化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消费金融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下沉网点,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推动国有投资公司深度转型。加强产业基金运作,设立产业扶持发展引导资金8亿元。

  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新高地。环境上更加开放。主动对接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区、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建成颍河六桥、滁新高速颍上西出口、商合杭高铁颍上北站,加快合霍阜高速、淮河阜阳港建设步伐。狠抓全民招商,继续实施“双返工程”,力争引进5亿元以上项目10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服务上更加务实。积极弘扬企业家精神,大力表彰优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形成全社会重视民营经济、尊重民营企业家、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浓厚氛围。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对企业“招工难、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定制服务,做到“围墙内的事帮办、围墙外的事包办”。政策上更加给力。落实“1+1+N”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性融资担保力度,县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增至10亿元,新增新型政银担业务10亿元。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降低生产要素、经营税负、创新创业等成本,让企业轻装上阵,助推民营企业翻越市场冰山、转型火山、融资高山。

  (三)锁定工业强县,以转型升级为路径,致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工业强则颍上强,工业兴则颍上兴”。坚定不移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头版头条”,花更多精力、下更大功夫,矢志不渝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精准发力,提升产业层次。做精煤电化产业。依托国泰化工、丹迪科技等企业,发展煤电化一体化产业,国泰化工实现投产运营,刘庄低热值煤电厂项目实现突破。做优传统产业。依托望和啤酒、澳德矿山、立颍纺织,推动绿色食品加工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服装纺织业产业升级,提升科技水平,提标产品档次,提高生产效益。做大医药产业。依托金太阳药业、九州通医药、博悦制药等企业,加快建成涵盖中成药、生物制药、化学制剂、医疗器械等领域的产业集群,努力培育一批医药龙头企业。做强新能源产业。依托凯盛集团、北方动力、锂天下等企业,打造新能源产业集聚高地,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县。做深新材料产业。依托鸿路钢构、晶宫建筑、翔胜科技等项目,延长新材料产业集聚链条。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30家。

  提质增效,推动企业升级。实施“节地增资”行动。引导企业“零地技改”、“增资不增地”,投入技改资金30亿元,实施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技改项目,向节约集约用地要空间、要产出、要效益,实现产品高技术含量、高市场认可、高经济效益。实施“效益倍增”行动。推进“骨干企业”培育计划,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以上。鼓励企业聚焦优势领域、优势产业,实现以特取胜、以特增效,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认证1件。实施“股改上市”行动。加大政策扶持和落实力度,开展“一企一策”分级服务,大力推动小微企业提档、规上企业股改、股份企业上市,力争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新四板挂牌企业10家。

  激发活力,推进载体转型。在转型发展上争先进位。开展园区“转型升级年”活动,发挥经开区工业突破的领跑作用,新增年产值超亿元企业20家,为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打牢基础。积蓄工业发展后劲,延伸循环经济园产业链,力争开工8个项目、投产4个项目,打造全省一流循环经济园。在承载能力上硬化支撑。提升运营能力,探索引入专业运营商、投资基金等参与园区运营,提升质量效益和产出水平。完善服务功能,新建改造标准化厂房33万平方米、路网26千米、水网20千米、燃气管网12千米,为企业入驻提供全方位支撑。在产城融合上深度用力。立足“资源集聚、功能跃升”,加快编制完善各类专项规划,积极完善公共交通、金融服务、住房保障、教育医疗、住宿餐饮等配套功能,推进第一医院、竹林小镇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新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