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制约有效破解。累计向上争取专项资金9.6亿元。综合运用政府债券、PPP模式融资2.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园景区建设用地指标722公顷,通过内部指标调剂方式调整20公顷基本农田为允许建设区,有效保障了重点项目用地。充分利用省委96号文件,全力打造模拟审批先行区和示范区,三沅环保科技等10余个项目因此受益。铁西区纳入国家25家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重点工程。合理划定生态红线,科学确定发展和保护关系。
——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坚持“党建统领、产业支撑、行业助力”,保质保量完成43个贫困村销号、8000名贫困人口脱贫,实现贫困县摘帽。认真落实“回头看”要求,采取“地毯式”入户核查、“十五看”工作法,确保扶真贫、真扶贫。坚持“大项目覆盖支撑、小项目叠加补充”方式,在抓实“菜花畜果”四大主导产业基础上,大力推广镇村集体引领发展黄牛养殖、生猪扶贫农场、光伏扶贫等产业,鼓励发展手工编织、家庭饲养、服装加工等叠加产业,确保了全市2.8万余名贫困人口每人都有1个以上稳定增收渠道。全力补齐贫困村发展短板,新建、维修农村C、D级危房2395户,实施安全饮水工程26处,贫困村文化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新建、改扩建及维修村卫生室55所,实现了硬化路面村村通。安置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人员就业1454人,学前至高中(职高)阶段贫困学生及贫困大学生入学得到保障,建档立卡人口入院治疗全免费。
——城乡面貌有力提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牛河梁高铁站及站前广场、老高线、老宽线建设完工,凌源即将进入高铁时代。凌中周边道路、希望大桥、滨河东路竣工,凌北公铁立交桥即将通车,101线改移工程开发区至农业园区段贯通,兴昌大道、绥老线连接线加紧建设。凌云寺东侧广场、清真寺广场投入使用。铺设、改造供排水管网30公里。集中供热投入改造资金近2亿元。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基本完工,填补凌源生产生活用气空白。“四好农村路”建设扎实推进,新建农村公路422公里、桥梁143座,实施农村公路大中修51公里。精细化治理水平全面提高。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新增园林绿地面积2.4万平。实施老旧小区维修改造74万平。以拆除违建,清理“僵尸车”、商品车及二手车占道经营、户外烧烤,规范早市为重点开展集中整治,市容环境明显改善。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保留仪表小铁桥和旧南桥并加固亮化,留住城市历史记忆。杨杖子“三供一业”改造完成。建成美丽乡村13个。全面完成“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工作。
——生态环境持续好转。认真整改中央环保督查反馈问题。开展大气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取缔10蒸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63台,查处违规企业3家,尤其针对城区人行步道排烟问题开展蓝天工程百日行动,1054户餐饮、洗浴业户全部按标准安装了油烟净化装置,城市多年顽疾得到彻底根治。全面完成原垃圾填埋场垃圾倒运工作。污水处理厂污泥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利用。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沿河环境整治,原直排大凌河污水实现集中收集入污水管网,大凌河西支断面水质检测达标。完成重点工业企业核实和农用地土壤详查核定工作。完成河坎子乡、三十家子镇北宫杖子村、万元店镇铁匠炉村、北炉乡南炉村省级生态乡(村)创建。完成造林绿化13.9万亩。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12家畜牧养殖小区实现达标排放。
——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保障扎实推进。城镇新增就业220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创新医疗保险定点医院住院费用支付管理,有效扭转我市医保基金入不敷出局面。城市低保、农村低保、特困供养、优待抚恤标准分别提高10%、12%、12%和10%。实施棚户区征收900户、5.5万平,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分配廉租住房46套。强力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兴隆大家庭、万通嘉苑、诚业大厦、佳城滨河等房地产项目历史遗留问题攻坚实现突破,完成历史遗留房产证办理8786户。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凌源中学投入使用并被评为省级示范性高中,改造薄弱学校24所,建设标准化幼儿园17所。全市学校“三通工程”实现全覆盖。高考600分以上人数、一本上线人数继续位居全省41个县市前列。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楼交付使用,中医院门诊康复综合楼完成主体,22家乡镇卫生院完成标准化建设,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建成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示范点、2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22家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恢复功能并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