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把飞地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县域经济、乡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有力抓手,调动全社会力量向园区引项目、落项目。健全县乡村和飞地园区多方联动、高效对接机制,强化项目协调和跟进服务,确保项目落地“零障碍”。坚决按照飞地招商政策落实奖惩,确保每个乡镇至少落地1个以上符合标准的飞地项目。
大力推进老企业对外合资合作和转型升级。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服务存量,催生增量。做强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抓好万华集团、瓦房子锰矿兼并重组,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尽快启动生产。对所有老企业实施“项目管家”服务,彻底**清僵尸企业和闲置资源家底,坚决采取有效措施盘活资产,确保兄弟资源、佳奇锰业等老企业实现合资合作和转型升级。加大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处置力度,动真章、见实效。
大力推进“大学进园区进企业”和“双创”基地建设工程。突出东大矿冶研究院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化与沈阳化工、渤海大学战略合作,积极与沈阳工业、浙江科技、辽宁轻工等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新完成校企合作10家,引进专家团队20个,完成科研成果转化10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家。全力抓好“双创”基地建设,不断提高运行质量和效果,争创省级创业创新基地,成功孵化企业15家以上。
以农产品深加工为核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按照乡村振兴与飞地经济、农产品深加工、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脱贫攻坚紧密结合的原则,落实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牢牢抓住产业兴旺这个核心,大力推动农业向精深加工、生态农业、品牌农业方向发展。推进“一园一区一基地”建设,坚决破解我县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年内完成标准化厂房3万平方米,彻底改变农产品加工园区落后局面;全力抓好4个乡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20个村级标准化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新增经济作物10万亩。大力推进农业共营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转,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60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50人。新建改建设施农业1000亩以上,全面整治“大棚房”。加强与北京新发地和首农集团合作,确保100万头生猪屠宰和1000亩高标准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省级2家、市级5家。完成“两区”划定,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万亩。依托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优势,开展“互联网+高质量农产品”行动,包装和打造一批高质量农产品和高品质食品品牌,建设京津冀和沈阳地区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抓住京沈高铁开通契机,整合文旅资源,构建“一城两带”大文化旅游发展格局。燕都古城完成示范工程,文化产业街区主体完工,寻龙岛水世界投入使用。清风岭景区完成调规并重启建设。劈山沟景区积极破解保护区矛盾制约,做好开发各项准备。强化旅游项目包装,争取省旅游基金支持。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成立文旅集团。打造重点景区1处、乡村旅游示范点1处、民宿集聚点1处。坚决完成市里下达的旅游任务指标。
----打造一流投资发展环境
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确保公共服务中心大厦交付使用,实现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门,100个高频事项一次办结。确保网上可办率、一窗办结率分别达到80%和70%。按照属地原则,对所有规上企业和新招项目实行“项目管家”服务。弘扬契约精神,打造诚信政府,理好旧账,不欠新账,制定化解方案,有计划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持续开展“办事难”专项整治,全力解决企业群众反映突出问题,打造更加优越区域发展软环境。
全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全面贯彻全省民营经济大会精神,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重大举措,及时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做到应减必减、应降必降。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鼓励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个转企”“小升规”,新增规上企业8户。
全力优化人才环境。推进人才建设“八大工程”,落实人才引进10条政策,千方百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年内柔性引进人才350人以上。大力培养适合本地产业的职业技术人才,有针对性开展实用人才培训,年内培训700人以上。推进“百千万”人才选拔工程,加快培育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造就一批创业创新能人队伍。充分发挥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和农村创业创新示范县优势,吸引更多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补齐人才技术匮乏短板,催生更多市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