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聚焦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
不断加大生态产品供给。积极对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着力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25万亩,新建绿色长廊120公里,完成成片造林2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省级森林村庄5个。加快推进森林公园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扎实做好“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工作,规划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现代环保产业示范园区,引导鼓励国能生物质发电、上海电气生物质发电等企业完善秸秆收储利用体系,实现秸秆产业化利用率32%以上。
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韧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实现环境质量由局部提升向全面改善转变。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源治理,强化道路施工、建筑工地、砂石料场等扬尘污染防治,实现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上升。加快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消除比例50%以上。持续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营水平,建成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确保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建立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信息化系统,强化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健全完善生态监管制度。坚持高位推动,严格落实县乡村分级负责的领导体制,*推行清单制管理、污染源排查等12项工作机制,严肃查处破坏环境行为。加强监测执法能力标准化建设,推动环境监测执法向农村延伸。认真做好14个监测断面、11家重点污染源污水排放企业监测,积极运用大数据提升环境监测监察水平。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推进“河长制”“林长制”。做好芡河鳜鱼青虾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环境监管工作。制定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定期公布主要污染物排放超标企业名单,打击恶意违法排污和造假行为。引导鼓励企业加大治污设施投入,让企业在环保上的投入成为效益上的获得。
(七)聚焦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改革成果高质量。
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推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努力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一次办成”,线下90%的事项“最多跑一次”。紧盯市场主体和群众普遍反映的“两难两多一长”问题,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压缩申报材料,减少办事环节,工业项目建设审批时限再压缩1/2,最大程度利企便民。积极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努力提升镇村代办帮办服务点“两化”建设水平,切实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大力弘扬“大包干”精神,持续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动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县乡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积极推行农村土地资产质押融资模式,引导更多农村资产资源进场交易,全年交易总量不少于20笔。全面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实现农村“三变”改革村级全覆盖,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完善涉农贴息贷款政策,实现“劝耕贷”贷款余额1亿元。继续扩大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范围,充分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健全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支持保险企业发展不同保障水平的保险产品。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严格执行市县机构改革意见,高标准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推进财政领域改革,加强预算公开评审和支出绩效评价,及时公开财政预算及“三公”经费信息。认真落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要求,化解政府隐性债务,着力防范政府债务风险。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的意见》,加强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区管理全覆盖。持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积极构建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推出一批管用见效的重大改革举措,逐步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八)聚焦人民生活改善,推动民生保障高质量。
促进稳定就业富民。始终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落实就业服务、人才激励、资金奖补等就业扶持政策。采取购买公益岗位、设立见习基地、开展就业培训等举措,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600人、再就业2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00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50%以上。结合全县劳动力就业现状,编制就业需求、岗位需求清单,不断提升劳动力就业组织化水平。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三方机制,加强农民工工资防欠治欠工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