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三)围绕乡村振兴,提升“三农”工作成效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步伐,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继续安排补助资金3000万元,扶持发展青梅、八仙茶、富硒蛋鸡等三大特色产业。以打造“全国绿色农业十佳地标品牌”为契机,推动青梅产业化经营,力争建成太平镇雪里村等3-5个青梅示范片,新增种植面积2000亩以上,培育壮大青梅加工企业,引导企业研发青梅新产品4-6个;促进八仙茶品牌化发展,充分发挥秀篆镇龙伞岽、礤岭、官陂镇公田等万亩生态茶叶示范园带动作用,新增八仙茶面积3000亩以上,发展壮大绿缘、硒龙、硒来乐等企业,提升八仙茶知名度;抓好富硒蛋鸡标准化养殖,扶持温氏生态养殖项目及西潭镇、太平镇等乡镇标准化蛋鸡养殖场建设,新增富硒蛋鸡10万羽。积极发展优质特色水果,打造提升建设乡建华黄金百香果、坪路蕉柑、太平镇走马贡柑等水果基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扩大铁皮石斛、山苦瓜、金银花、观音串等中药材种植规模,积极创建“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县”。积极引进惠尔康等知名企业,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发挥青梅、八仙茶、富硒等行业协会引领作用,举办青梅产业推介会、八仙茶产业发展论坛,引导农业企业参加全国性、国际性博览会,打响特色农业品牌。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按照“一年抓试点、两年做推广、三年全覆盖”的总体思路,拆清楚、扫干净、摆整齐、铺好路、种乡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新建改造镇村公厕17座,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4000户。实施农村垃圾治理行动,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干湿分离,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让村头巷尾井然有序、干净整洁。实施农村污水治理行动,新建7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开展30个村庄截污纳管工程,让河塘沟渠水流畅通、清澈见底。实施农房整治行动,加强新建农房审批,严控层数、面积、外观,让小区整齐规范、美观大方;加大裸房整治力度,引导实施“平改坡”、外墙装饰装修,让农房穿衣戴帽、漂漂亮亮。实施村容村貌提升行动,整治房前屋后“脏乱差”和村庄杆线“蜘蛛网”;开展“十镇百村”绿化美化行动,每年安排苗木补助资金500万元,鼓励种植好看、好养、省钱的本地树种。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单改双”,新改建农村公路15公里以上。全面完成铁路沿线绿化种植、房屋立面整治,实施国道324线、诏平线、下宫线景观提升工程,让主干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保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全面开展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按照脱贫摘帽标准,逐村逐户对标补差、巩固成果,确保顺利通过贫困县脱贫摘帽第三方评估和省级考核验收。保持现有扶贫政策不变、力度不减,精准落实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生态等扶贫措施,实施精准脱贫“三千”工程、“养鸡生蛋”工程,持续强化贫困户、贫困村政策保障,帮助贫困群众真正断“穷根”,奔小康。提升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发展能力,大力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业、特色手工业、林下经济、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生产性项目,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确保长久脱贫、稳定脱贫。充分发挥扶贫协会作用,鼓励号召本地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努力形成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扶贫机制。

(四)做好生态文章,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要做好生态文章,打响生态品牌,治污造绿同步,开发保护并举,改造提升兼顾,着力建设水城、绿城、文化名城,加快创建省级文明县城。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创建“中国天然氧吧”“世界长寿之乡”为契机,持续深化“三铁治污、提升三质”行动,全力打造清新水域、洁净蓝天、清洁土壤。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推进东溪、赤水溪等流域综合整治,加大河道清淤疏浚、村庄垃圾污水处理、企业排污治理和“四场”养殖污染整治力度,彻底消除劣五类水体;加快诏安县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南湖、北门塘、南门塘黑臭水体治理,全力消除黑臭水体。加强渣土车、工地扬尘、“散乱污”企业整治,提高空气质量。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进畜禽粪污、农膜、秸秆资源化利用和病死畜禽第三方无害化处理,实施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增效专项行动,保护好土壤生态。持续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植树造林,确保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