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政府工作回顾———
政府依法履职实现良好开局
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4%;十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5%
经济发展提速增效。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900亿元,同比增长8.4%。十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增长2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900元和16100元,分别增长8%和8.5%。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总额分别达到130亿元和80亿元,是上年的1.8倍和2倍。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亿元,增长10.2%,完成税收总收入85.3亿元,增长29.8%。
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粗钢去产能任务124万吨、煤炭去产能30万吨,房地产去库存周期控制在12个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非钢产业占比达到61.5%,现代服务业占比达到49.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22.6%。优化企业帮扶机制,帮助35家企业完成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新增上市挂牌企业13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和企业技术中心16家,万人拥有发明专利7.89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6%。
资源集聚效果显现。着力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宾引客作为推动发展的突破口,全力吸引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向莱芜集聚。年内新引进超亿元项目87个,完成招商引资211亿元。引进48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新增3名“万人计划”专家。年内引客24.8万人次,年接待游客1130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68亿元,分别增长9%和13%。
改革开放深化拓展。稳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发展田园综合体49家,新增农民合作社99个、家庭农场73户。积极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理顺城乡交通、绿化、水务管理体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动“多证合一”,16个部门31类事项整合为一张执照。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PPP入库项目达到60个,完成投资36亿元。深化济莱协作区建设,积极争取济莱高铁项目立项开工建设,为莱芜建设区域型高铁枢纽奠定重要基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与我市建立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69个。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编制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核心城区控规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进城建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城市更新和增绿增亮工程,完成城中村拆迁106万平方米,综合整治改造老旧小区31个,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6%。启动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达到45.3%。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大力开展环保突出问题综合整治,蓝繁天数增加 33天。2017年,我市成功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年内9900人实现脱贫。就业状况持续改善,新增城镇就业1.9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8万人,扶持创业5600人。教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大班额消控和“全面改薄”工程基本完成,校长职级制改革稳步实施,高考普通本科上线率保持全省前列。社会保障更加有力,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三连增,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211套,改造农村危房868户。
政府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7件、政协委员提案235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门式”服务,推出“零跑腿”和“只跑一次”事项163项。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办好市长公开电话、政风行风热线、电视问政栏目,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2018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侯卫东官场笔记
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5%左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认真落实“一二三四五”的总体发展思路,*实施工业立市、生态建市、创新兴市、质量强市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5%左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进出口总值稳定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5%左右,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在指导思想上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
二是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稳和进的辩证关系,把握工作规律,抢抓发展机遇,争取走在前列,不断巩固稳的基本面,努力开创进的新局面。
三是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价值导向,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发展质量效益更高、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群众更加富裕、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守底线,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办好办实,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五是坚持统筹协调的工作方法,准确把握发展总体布局,统筹各项政策,加强工作协同,聚焦聚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抓住薄弱环节,认真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努力补齐短板、攻坚破难、厚植优势,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四新”促“四化”实现“四提”,推动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推进产业体系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应用新技术、创造新产品、融合新业态、催生新链条。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立足我市基础特色,加快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智慧物流、医养健康等新兴业态,加快莱钢10万吨合金特种粉末、阿尔普尔中德清洁能源小镇等项目建设,积极构筑我市经济新“四梁八柱”。推进产业跨界融合,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推进“互联网+”行动,推动加工组装向“制造+服务”转型,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各环节渗透,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依托我市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重点围绕钢铁生产及深加工、汽车零部件、粉末冶金、节水灌溉、装配式建筑、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推动企业集聚、项目集群,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集群。实施龙头企业带动,组建产业联盟,着力打造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进一步发挥产业园区作用,整合集聚资源,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园区吸引力和承载力。
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抓好重点企业示范引领,加强质量管理培训,用三年左右时间,培育打造10家质量标杆企业、100家质量创新型企业、1000家质量成长型企业,培育1万名能工巧匠和服务之星。开展“标准化+”行动,鼓励支持企业“寻标、对标、提标、达标”,推进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积极争取国家、省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抓好品牌建设,让莱芜老字号焕发新活力,推动更多的莱芜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券、科技奖励、研发费用后补助等政策,启动天使投资计划,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2.61%以上。实施科技“小巨人”、科技型企业“小升高”等培育扶持计划,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30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抓好68个省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力争取得一批关键技术成果。积极发展创新平台,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家以上。
力促“三招三引”提效。更加精准推进招商引资,力争年内引进超亿元项目80个以上,完成招商引资200亿元以上。用好大项目建设在线管理平台,力争年内竣工投产大项目120个以上。大力度实施招才引智,力争新引进高层次人才30名以上,让更多时代英才创业嬴牟、圆梦凤城。多渠道开展招宾引客,力争全市接待游客、旅游消费分别增长8%和12%以上,招宾引客增长10%以上。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充分激发发展活力
——— 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添新动力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年内压减煤炭产能30万吨。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加快农业农村改革,积极推动农村土地确权成果转化,真正让农户的承包权稳下去、经营权活起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年内完成改制企业35家,力争新增上市挂牌企业6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重点在水利、交通、城市建设等领域发起一批PPP和资产证券化项目,力争落地实施项目20个以上。加快金融改革发展,年内普惠金融资产总额增长12%以上。
提升区域协作水平。加快省会副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提升承载能力,集聚高端要素,努力打造鲁中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积极借力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推进济莱快速通道建设,加快千佛山医院莱芜院区工程,提升山财大莱芜校区办学水平,在高端制造业协调配套、特色农产品供应、仓储物流、休闲旅游等方面深化协作。大力推进济莱高铁工程项目建设,力争2019年竣工,2020年通车。高标准规划建设高铁新区,打造院士产业园,构建高铁沿线经济走廊。加强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联动发展,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并进。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升对外贸易质量,力争出口额超亿元企业达到15家。加强对外经济合作,紧抓“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机遇,鼓励企业到境外设立办事机构、发展营销网络、承揽国际工程、建设生产基地,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力争年内利用外资5亿元以上。
动城乡融合发展 努力建设美丽莱芜
——— 打造精品城市,塑造独特魅力,推动城乡建设从扩规模向提品质转变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1.4万亩,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12万亩。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着力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带动能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新增美丽乡村70个。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年内新增示范经营主体20家以上,认定田园综合体30家以上。
提高城乡建设管理质量。完善城市规划,统筹推进多规合一,塑造特色城市风貌,努力把莱芜打造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生态良好、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提升建设水平,筹建低空机场,抓好青兰高速莱芜段建设,实施文化路、呈瑞大街等5条道路改造,加快文化路公铁立交工程,努力构建“三纵四横、一环、一快”高效路网。抓好地下管廊建设,新建天然气管道10公里,大力推进供热分户计量,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实施城乡环境优化、公共秩序提升等十大工程,让文明风尚浸润城市的每个角落。强化环境管理,推广垃圾分类投放,抓好社区“三清三建”,确保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复审。推进智慧城市试点市建设,提升交通、产业、旅游等领域智慧化水平。
狠抓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工业绿动力”计划,抓好莱钢超高压煤气发电、泰钢分布式绿色热动力等项目建设,启动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推进电代煤、气代煤,完成煤炭消费减量替代任务。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减排管控措施,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蓝繁天数稳定增加。全面落实河长制,强化水源地、河库水域岸线综合整治,确保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扎实推进净土行动,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可降解地膜1万亩。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年内完成造林面积2.71万亩、退耕还果还林面积1万亩。坚持“零容忍”,严格环保执法,加快构建约束激励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突出抓好民生保障 不断增进群众福祉
——— 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大扶贫格局,协同推进区域解困和个体脱贫,年内基本完成脱贫任务。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实行“一户一案”精准扶贫模式。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启动偏远山区扶贫综合开发,显著改善70个村生产生活条件。
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年内新增城镇就业1.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万人。完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统筹做好就业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新旧动能转换分流职工就业,着力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年内扶持自主创业5500人。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搭建智慧养老平台,提高机构养老服务水平。提升医疗保障能力,实施市民大病补偿政策,建立特殊行业工伤保险按项目参保制度,扩大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医院范围。进一步提高居民基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年内救助1万人以上。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内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800套。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新建、改扩建12所幼儿园,改善80所幼儿园条件,提升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水平。高质量完成大班额消控和“全面改薄”工程。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完成校长职级制改革,扎实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工作。
推进健康莱芜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开展“爱心医师联千村”活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健康大数据应用,打造“智慧医疗”服务品牌。*推进“食安莱芜”建设,争创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打造主城区“15分钟健身圈”。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精品剧目展演、文化大讲堂、文艺大舞台等文化活动,为五保对象免费安装有线电视,年内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进一步研究阐释莱芜战役等红色文化,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今年,市政府将继续集中力量,努力办好精准扶贫等10个方面的实事,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福祉。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坚决守住安全底线
——— 努力把各类风险隐患消除在源头、化解在萌芽状态
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强化预警监测,完善风险化解机制,发挥债权人委员会作用,支持企业采取担保授信管理、打包收购等方式,有序破圈断链。通过上市挂牌、私募基金、债转股等方式,有效降低企业负债水平。强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引导银行回归本源、服务实体。大力整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严厉惩戒失信行为,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狠抓安全生产工作。积极推进科技强安,加快智慧安监平台二期工程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巡查,年内实现区级巡查全覆盖。深化“大快严”集中行动,保持打非治违高压态势。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加强煤矿、非煤矿山、消防、交通等重点领域监管,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确保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抓好信访规范化建设,积极化解矛盾问题,努力满足群众合理诉求。*开展全民普法,真正让法律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百姓心田。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认真做好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稳定器”作用。*推进双拥共建,维护军人军属和退伍军人合法权益,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扎实推进“平安莱芜”建设,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
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 强化责任担当,努力提高施政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把执政为民落实到政府工作全领域全过程
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忠诚核心、维护核心、看齐核心。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严格落实主体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严肃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腐化堕落等违纪违法行为,推动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强化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推动政府工作人员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将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进权责清单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监督。
提高政府服务管理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削权减证、流程再造、精准监管、体制创新、规范用权五大行动,在功能区探索设立行政审批局,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推进联合审、区域评、网上办,实行一窗受理、一网办理、联审联办和全链条办理,努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优的政务环境。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全面增强“八种本领”,真正做到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
全力抓好工作推进落实。大力发扬务实作风,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做到重大决策、重点任务、具体工作立说立行、一抓到底。大力倡树担当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争做新时代的劲草真金,苦干实干谋发展,合心合力强莱芜。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和实施办法,坚决整治不作为、乱作为和慢作为,努力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较旧一篇:2018年荆门市政府工作报告(摘要)较新一篇:2018年土默特左旗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