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2月19日在昆明市盘龙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政府区长 梁 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6年及第十五届区政府工作回顾二号首长

2016年,面对经济持续下行、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的严峻形势,区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牢把握并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加快发展,促进转型升级,不断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千方百计稳增长。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稳增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部署,及时出台《盘龙区稳增长促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盘龙区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强化经济运行调度和精准服务,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和效益提高。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启动“商贸服务业再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关于加快楼宇(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文件,开展楼宇(总部)经济、汽车服务、金融服务等重点产业规划编制。新培育亿元楼宇1幢,引入区域型总部企业10户,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0.99亿元,增长8%。坚定不移推进项目建设,激活停工、半停工项目7个,新开工项目52个,全年实施各类项目153个。经济开放程度提高,成功举办泰国节等活动,英国、意大利等欧洲11国在我区设立签证中心,实际利用市外资金75.22亿元,实际到位外资6480.71万美元。“双创”工作扎实推进,2个众创空间获国家级认定,省知识产权强区试点考核、市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通过验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8%。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72.52亿元,同比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8.03亿元,同比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5.07亿元,同比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43.77亿元,同比增长11.8%;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37528元、16386元,同比增长8.1%和9.6%。

(二)扎实提升城市品质。稳妥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完成拆迁9.43万平方米,实现6个项目交易,启动周家营石闸村二期等2个项目安置房建设,完成中坝片区等2个项目安置房交付2154套。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实施小庄村等3个城中村微改造项目试点。启动地铁4、5号线征迁。完成年度土地储备和供应计划,收储土地1021.4亩,供应土地2198.2亩。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盘龙209号路等14条道路和松华路、太乙路跨江桥建成通车,机场高速、绕城高速与寺瓦路实现快速连接,跃龙桥与盘龙210号路引道等3个节点改造完成。完成17件防汛排涝清淤应急工程;建成110千伏金瓦电力通道。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公厕44座、提升改造60座。深化环卫体制改革,率先实施环卫一体化,提升作业水平,实现“改扫为洗、改扫为吸,以克论净、路见本色”。全面启动“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工作,推进路名牌标准化建设和户外广告整治,“盘龙便民通”导航识别平台建成投用,规范设置北京路及周边非机动车存放点27个,拆除临违建筑228宗22.18万平方米,拓东、鼓楼片区综合整治成效明显。

(三)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积极推进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大水井等8个地质灾害点223户实现搬迁,果东、三转弯两个省级扶贫重点村脱贫出列,185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建成2个省级美丽宜居乡村、9个新农村示范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5条“村村通”道路硬化建设和阿果公路、大哨线等3条公路改造;实施大石坝水库工作闸改造、樟木箐水库防渗工程等一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人饮工程,有效改善灌溉面积4500亩,解决农村2857人饮水问题。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完成粮食播种15.2万亩,烤烟种植2.53万亩。投资3803.47万元,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普惠制项目86个。

(四)持续开展生态保护。加强水源区保护,完成鼠街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建成侯家营等5个片区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站,强化生态湿地、污水处理设施、集镇污水处理厂管理。*开展入滇河道治理,完成金汁河除险加固工程,麦溪沟、王家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项目顺利推进。持续开展城乡绿化及生态建设,完成银杏公园、盘龙江三公里景观示范带及白邑寺公园绿化建设,新增城市绿地30.24公顷,种植乔木1.77万株。全面完成123条道路冻害植物灾后恢复。大力开展“省市联动·绿化昆明·共建春城”义务植树活动,完成义务植树91.7万株,九龙湾、长虫山“五采区”植被修复基本完成。省级生态文明区创建工作通过验收。

(五)不断加强民生保障。启动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围绕实施“三名工程”,探索推进六项改革机制。新建市政府机关幼儿园万宏园区、云师大附属昆明湖小学等8所学校(园),完成8所学校2.72万平方米“全面改薄”。102所学校(点)安装一键式报警系统,率先引入第三方校园安全评估管理机制。设立教育终身成就奖并进行首次表彰。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5375人。我区以全省最高分通过国家义教均衡综合评估复核。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完成17个社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新增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松华坝水源区“健康大篷车”巡回诊疗“一站式服务”常态化开展,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通过复审。积极落实“全面两孩”政策,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新增金钟、大哨两个市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点,圆满举办第36届盘龙江文化艺术节暨建区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昆明世博园成功创建为国家5**景区。我区在省青运会上取得金牌总数排名第二的历史最好成绩。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基本社会保险参保119.9万人,城乡低保应保尽保,我区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2016年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活动单位”。全年提供有效就业岗位3.76万个,新增城镇就业3.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5%以内,创建市级“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示范乡镇”、“农业创业示范村”各1个。基本建成城市棚户区改造安置房1200套,新开工建设1130套。新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家。区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通过国务院中期评估,荣获“全国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先进集体”称号。

(六)稳步提高治理水平。进一步深化社区“五级治理”,在9个“村改居”社区、村开展“五级治理”试点。推进“数字盘龙”工作,完成区级指挥中心和部分街道、社区平台建设,在17个社区推广应用综合管理平台,初步形成社会治理服务“一图一格”、“一数一源”和案件报送处置三级闭环。通过购置优质资产,解决田园路等4个社区和东华派出所办公用房问题。圆满完成社区(村)“两委”换届工作。顺利通过“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验收。狠抓安全生产工作,强化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推进“两站两员”建设。省级食品安全区创建工作通过验收。进一步健全大调解工作格局,*实施“平安细胞”工程,完善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加强流动人口及出租房管理,推进禁毒人民战争,社会治安形势总体良好。

(七)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全年办理省、市、区人大代表建议109件、政协提案84件,办复率100%,面商率100%。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范围,完成重要事项网上公示867项、重点工作网上通报2276项。全面推行法律顾问制度,举行重大决策听证23次。完成重点建设项目审计50项,核减工程造价1.58亿元。结合“放管服”改革,探索开展政务服务“一窗式”三级联动综合办理,推行网上审批、集中审批、投资中介超市、代办帮办制和“一站式”服务等工作举措,投资服务环境得到改善。推动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成立不动产登记盘龙分中心。启动“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制度。完善群众监督投诉机制,通过“12345”、“96128”、区长信箱等方式,受理群众来信来电8793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90%以上。

各位代表,2016年各项任务的完成,为第十五届区人民政府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回顾本届政府履职的四年,我们面临的任务艰巨繁重,走过的道路极不平凡。区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持了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

——这是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四年。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核心城区需要,不断强化片区功能定位,全力发展以商贸服务业和楼宇(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空间布局、产业发展与项目建设进一步融合。四年累计实施各类项目350个,完成投资505.6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05 :30.26 :68.69调整为0.88 :29.08 :70.04,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由301.61亿元增加到400.99亿元,年均增长8.31%。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439.14亿元增加到572.52亿元,年均增长10.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33.25亿元增加到38.03亿元,年均增长8.7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由327.63亿元增加到445.07亿元,年均增长13.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36.65亿元增加到443.77亿元,年均增长10.32%。

——这是城乡融合更加紧密的四年。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突出以城带乡、以城哺农,均衡配置城乡资源,严守耕地红线,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城乡统筹取得新进展。完成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梳理、松华坝水源区保护专项规划暨村庄布局布点规划等一批城乡规划成果。收储土地5724亩,供应建设用地5088.36亩,清理闲置土地2479.44亩,有效保障城乡建设。完成城中村改造拆迁265.33万平方米,建成公共租赁住房3045套、城市棚户区改造安置房6349套。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3.5亿元,建成城市道路33条30.6公里,完成8条道路综合整治,打通一批断头路和交通节点;实施90条271.93公里农村公路硬化及改造,自然村公路硬化率达99.4%,基本实现“村村通”目标。建成各类水利设施4098件,改善灌溉面积1.64万亩,解决5.4万人饮水困难问题。全面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保洁面积从1266万平方米扩大到1982万平方米,城市管理综合考核、清洁指数连续四年排名主城区第一。加强城乡统筹,投入1.3亿元完成39个新农村、美丽乡村、扶贫村建设,“三农”支出四年累计达13.75亿元,城乡收入差距从2.47:1缩小到2.29:1。

——这是生态建设卓有成效的四年。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持续加强松华坝水源区保护,积极做好污染防治和生态治理,完成2个生态小流域治理,松华坝水库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实施东干渠、金汁河等6条河道综合整治。新增城市绿地497.91公顷,种植乔木41.07万株,建成区绿地率由45.06%增至48.87%,绿化覆盖率由49.25%增至53.05%。森林覆盖率达57.26%,护林防火工作连续三年全市第一。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2.71%,空气质量优良级天数达标率在80%以上。双龙、松华、滇源、阿子营四个街道创建为国家级生态乡镇,42个村创建为市级生态村,4个村创建为省级生态村。

——这是发展成果更加惠民的四年。*细致做好社会托底工作,努力补齐民生短板,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财政支出的73.78%用于民生支出。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16%、12.28%。教育经费累计支出30.34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33所,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应急、疾病防控、卫生计生执法监督体系不断健全,农村卫生综合改革取得成效。累计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4.77万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4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1.97万人,任旗营、桃园社区被评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整合。区、街道、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建成野鸭湖国家级健身步道。全面推行“五级治理”,加快“数字盘龙”建设,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四年来,我区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校园科技体育示范区、云南省教育先进区、云南省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先进区、云南省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云南省敬老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这是改革创新全面深化的四年。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在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市场作用、投融资体制改革、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产城融合发展、加强生态保护、民生和社会治理等方面认真探索研究,稳步有序推进各领域改革,改革成效逐步显现。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开展行政审批制度、商事制度和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修改完善区政务管理局等14家单位“三定”方案,组建区市场监管局、区卫计局。健全“三重一大”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等制度,严格规范行政执法部门行政权力运行,24个区属部门和12家街道办事处公开权力清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作风建设各项规定,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强化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民生监督,廉政建设不断加强。

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会、民族宗教、史志档案、双拥、国防动员、气象等工作均取得突出成绩。

各位代表!我们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今天的成就,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区级领导班子艰苦努力的结果,更得益于各级领导、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也凝聚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劳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盘龙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历届区级老领导,向驻区单位、企业、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盘龙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我们更加清醒认识到,当前盘龙仍然处于爬坡过坎、负重前行,攻坚克难、不进则退的发展阶段,发展的任务还很重,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不可持续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转方式调结构速度不够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不能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继续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压力较大;民生和社会事业仍然存在短板,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水源区群众增收致富困难;城市现代化程度不高,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城中村改造历史遗留问题凸显,各类矛盾和利益诉求复杂,维护稳定压力加大;面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工作**亟需增强。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通过改革创新和加快发展,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是我区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关键期,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纵观全局,审视自身,机遇与挑战并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发展刻不容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新动能刻不容缓,补齐发展短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刻不容缓,我们等不起、慢不得,必须肩负起历史的责任和发展的重任,切实增强发展意识、首位意识、担当意识、进取意识,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和省市重大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中主动而为,在转型升级中加快发展,在创新开拓中寻求突破,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核心城区。

按照区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安排部署,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根本目的,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壮大都市经济,强化生态保护,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核心城区,确保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未来五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和10%,在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更高水平,物质基础更加雄厚、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要突出以下重点:

——必须坚持跨越发展,不断壮大综合实力。继续按照中心带动、轴线拓展、多片发展的思路,全面推进中央商务区、北部山水新区、世博新区、茨坝、双龙片区等事关盘龙发展全局、带动性强的重点片区规划建设,着力构建“2233”发展格局。通过加快各重点功能区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设计的有机融合,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盘龙的发展支撑更实、后劲更足、实力更强。

——必须坚持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坚持创新驱动,聚力转方式、调结构,推进产城融合、文旅融合,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1281”工程,全面落实楼宇(总部)经济、文化旅游、汽车服务、金融服务、大健康等重点产业行动计划,加快形成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科技服务业“5612”行动计划,到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3.5%,使盘龙的发展更有活力、动能更加强劲。

——必须坚持协调发展,不断促进城乡进步。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长效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切实巩固脱贫成果。以提高城乡环境水平为目标,全面开展城市“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农村“七改三清”,*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十大工程”,促进城乡环境宜居宜人,让群众生活更舒适、更美好。

——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不断巩固生态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转方式、调结构有机结合。突出抓好松华坝水源区保护,完成“十三五”入滇河道治理项目,确保水质稳定达标。到2021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级天数达标率大于95%,使盘龙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更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开放发展,不断促进互利共赢。始终把区域发展布局融入省市发展战略,进一步突出首位意识,拓展格局、拓宽视野,积极抢抓“一带一路”、“滇中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机遇,把盘龙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努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到2021年,实际利用市外资金累计达350亿元,实际到位外资超过2.5亿美元,使盘龙的发展更开放、更包容。

——必须坚持共享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到2021年引进区外优质教育资源举办学校不少于10所。多渠道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年均新增城镇就业2.4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提高保障水平,让群众的生活更安全、更健康、更幸福。

——必须坚持规范发展,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完善各方面的制度规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转变。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履行职责,让政府工作更高效,政务服务更便捷。

三、2017年的工作建议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工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必须在稳的前提下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提高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实施区级重点项目204个,其中,新开工建设56个,续建119个,开展项目前期工作29个。加大重点片区重点项目推进力度。在东风广场中央商务区,加快推进恒隆广场、春之眼、香格里拉酒店、昆明饭店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年内该片区投资达60亿元以上。在北部山水新区,着力推进三峡集团云南区域总部、红星美凯龙世博家具博览中心、蓝光悦彩城等重大项目建设,配套建设医疗、文化娱乐、健身运动、生活服务等设施,力争年内该片区投资达100亿元以上。在世博新区,加快推进领东山语、万科城市之光、玺樾花园、碧桂园·凤凰湾、鸣凤邻里等项目建设,力争年内该片区投资达80亿元以上。在双龙片区,依托绿色生态环境、野鸭湖旅游小镇等资源条件,推进黄龙箐养老社区、智者的山丘等项目建设,力争年内该片区投资达10亿元以上。在茨坝片区,重点推进871文化创意工场、白水泥厂旧城改造等项目建设,力争年内该片区投资达20亿元以上。坚持以政府投资撬动社会投资,加强银政、政企合作,通过引入PPP模式等方式,不断激活民间投资。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继续按照“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支队伍、一项制度”的要求,重点项目每周调度、月度分析、季度协调、半年总结,确保项目高效率推进、快节奏落实。

促进消费升级。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落实国家房地产去库存优惠政策,有序化解商品房库存,合理引导房地产业由单一地产向养老、文化、旅游等综合地产转变,商品房库存规模减少110万平方米,非商品住房去库存周期缩短4至5个月。积极巩固扩大汽车等传统消费,拓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新型消费领域,大力促进消费升级,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

强化招商引资。充分发挥重点片区承载作用,用好南博会、旅交会、农博会等开放合作平台,开展定向、定点、定产业链招商,承接符合我区产业导向的发达地区产业拓展。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及时兑现楼宇(总部)经济相关扶持政策,确保政策杠杆效应得到充分体现。创新招商模式,实施精准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商会招商,争取多招大项目、好项目。坚持主动服务、靠前服务,想方设法帮助企业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规划、用地等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引得进来,更要落得下去。全年完成招商引资内资80亿元、外资7000万美元。

(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速产业融合发展。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以实施 “1281”工程为抓手,用好促进楼宇(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完成楼宇(总部)经济、汽车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一批重点产业专项规划编制。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培育打造八大重点产业,强化产业支撑。持续巩固商贸服务业,打造一批名品、名店、名街和重点商圈,拓展、丰富楼宇(总部)经济内涵,建立楼宇服务中心,打造专业、特色楼宇2栋,新增亿元楼宇2栋、千万元楼宇3栋,新引进总部企业6户以上。聚焦金融服务,引入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入驻。大力发展汽车服务业,推进车行天下二期、虹桥汽车财富中心等项目建设,培育汽车后市场,打造汽车全产业链服务。积极培育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力争引进谷歌体验中心等项目。加快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闲置厂房“腾笼换鸟”,加强花之城、三龙文化创意产业园、C86山茶坊等项目建设提升,文化创意及相关产业增加值递增25%以上。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发挥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的研发优势,深化院地合作,推动传统工业向科创生物、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一镇两轴一走廊”。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促进文旅融合,*挖掘西南联大学术研究机构旧址、名人旧居和龙泉古镇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资源,大力推进历史遗迹国有化,开展梁思成林徽因旧居、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历史遗迹整治修缮,加快闻一多主题公园暨闻一多纪念馆建设,努力将龙泉古镇建设成为集历史文化遗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现代文化艺术创意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区。大力发展都市旅游,推动滇越铁路法式风情文化小镇、昆明故事、摩玛梦想城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不断提升世博园国家5**景区品质,整合云南野生动物园、金殿公园、昙华寺公园等旅游资源,实现旅游总收入增长35%以上。

狠抓创新创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云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智慧城区、知识产权强区、科技富民惠民工作,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科技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达3%,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专利申请授权量达1700件以上。抓好微型企业培育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促进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加强与省、市科技部门对接,构建省、市、区协同推进茨坝生物小镇建设工作机制,启动大昆明植物园、生物多样性博物馆、盘龙生物科技产业园和生物双创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实施“人才之光”、“盘龙英才”等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培育和弘扬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三)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坚持推进“多规合一”,完成《盘龙区控规梳理完善—城市设计及市政基础设施部分》报审,编制农大片区、龙泉古镇等专项规划,开展北京路及重点片区、街区城市设计工作。强化龙泉、青云、茨坝、双龙四大片区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松华路等6条新建道路和龙泉路延长线北段等3条续建道路建设,推进北京路连接西北绕城高速立交工程、白云路地下人防工程及道路综合整治项目,启动农科南路跨江桥建设。推进110千伏龙泉电力通道建设和3.6万户天然气置换。积极探索城市更新改造新模式,以安置房建设交付、土地交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出台关于过渡安置费保障、城市更新改造代建项目等方面的配套文件,逐步破解城中村改造历史遗留问题。启动二环以内凤凰村、水晶村等一批城中村和老旧居民区“微改造”工作。加快周家营石闸村等9个项目后续征迁,做好新草房村等14个项目土地交储供应,启动东庄前村等3个项目安置房建设,开展刘家营村等11个项目安置房选房交付;推进阀门厂等旧城、旧厂改建项目征迁工作。完成地铁4、5号线盘龙段征迁。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继续推进城管体制改革,完善综合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城管领域“大部门制”改革。推进“智慧城管”与“数字盘龙”相融合,加快建设“智慧化城市管理综合运行系统”。扎实开展“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城市管理品质提升“十大工程”。加快推进环卫一体化,扩大作业范围,力争年内城区一体化作业达600万平方米,机械化率达85%以上。提升水源区保洁标准。建立健全监督考评机制,确保城市管理综合考核及“清洁指数”排名前列。巩固和推进户外广告综合整治工作,加大交通拥堵治理力度,查处违法违规建筑比例不低于普查底数50%。新建公厕69座,提升改造公厕60座,管理维护好104座直管公厕并免费开放。结合打造“春城花都”,加大公园建设及景观提升力度,启动霖雨公园、清水河公园建设,完成机场高速沿线冻害桉树更换,提升北京路、人民路、东风路、穿金路等重要道路绿化景观,建设林荫大道3000米,新增城市绿地15公顷、种植乔木1万株以上。启动十条道路、十座桥梁、十个节点、十个游园和十个社区“五个十”综合整治行动,提升城市品位。推进绿化管养体制改革,探索数字化管养模式,逐步实现管养考核信息化、精准化、精细化。

(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结合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完善三转弯、果东扶贫项目水利配套,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建立脱贫长效机制,推进贫困边缘人口脱贫,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完成2个省级美丽宜居乡村、2个市级精准扶贫示范村建设,打造三转弯、竹园村民族团结示范村。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开展农村“七改三清”,统筹实施水、电、路、网、农村客运等升级工程,完成小河公路等3条道路改造,实施17条路网连通道路硬化工程,完善16条农村客运线路配套建设。实施青龙潭、龙门等水库除险加固和大石坝、闸坝水厂水质提升工程项目,开展高效节水农田和“五小水利”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坚持走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完成粮食播种15万亩、烤烟2.1万亩,种植生态农产品4万亩,发展经济林果1000亩。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完成转移就业4000人。

(五)增强绿色发展优势

继续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加强松华坝水源区保护,启动马军湿地水质提升工程前期工作,实施冷水河、牧羊河沿岸村庄截污工程;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运行管护,实施坡耕地综合整治、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工程,确保入库河道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推进滇池治理“十三五”规划项目建设,开展王家沟、麦溪沟、东白沙河等6个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完成黑臭水体整治。继续加强“河道三包”、联动巡查月检等工作制度,抓实河段长责任制,巩固整治成果,确保水质达标。

强化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开展城市生态隔离林带、交通沿线、滇池面山绿化,强化“五采区”管护,逐步恢复植被,提升片区景观效果和生态环境。做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工作,加强林政资源管理和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继续开展水、土、大气污染等环境专项整治及监测,加强建筑施工、渣土运输管理。严格环境准入制度,突出抓好重点行业、企业节能减排,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削减化学需氧量3.1万吨、氨氮2705吨。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六)持续办好民生实事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教育改革“六项机制”,继续抓好名校、名师、名长“三名工程”,探索成立教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突破人才引进瓶颈,引进优秀名师50人左右,引入优质学校1至2所。结合城市更新改造,同步配建5所学校(园)。继续推进茨坝中学与昆三十四中整合,启动双龙中学迁建,实施昆明市实验中学综合楼、实验楼等校安工程排危项目,完成培智学校提升改造。积极实施学区化管理、城乡学校互助等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和管理模式,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立校园安全长效管理制度,做好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

提升卫计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步伐,提升服务群众能力。推行分级诊疗和双向就诊。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城区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提高到30%、农村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提高到70%。坚持和完善松华坝水源区“健康大篷车”巡回诊疗“一站式服务”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完成青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和9个村卫生室改扩建工程。扎实推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重性精神病防治,巩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继续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巩固“全面两孩”政策。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创卫”成果。

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家书屋、群众性文体活动广场、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等文化惠民项目,建成20个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个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考核指标完成率达80%以上。启动实施“文明市民培育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做好市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备战工作。

提升公共保障水平。把就业作为头等大事,落实“云岭全民创业计划”,新增城镇就业2.4万人。实行建筑领域农民工实名制管理,推行银行代发工资制度,完善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联动机制。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工作,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成医疗保险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稳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安置房500套。结合水源区实际,有序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地质灾害整治。坚持政府购买服务“居家养老”模式,委托社会组织为“三无”老人、孤寡老人等9类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新增2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新建“爱心食堂”3个。做好征兵及“双拥”共建,统筹推进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应急动员等工作。继续做好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对台、档案、地方志、气象、残疾人、红十字会、志愿者服务等工作。

(七)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完善社会治理机制。以“善政、惠民、共治”为目标,继续深化“数字盘龙”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的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体系。加快平台推广、应用拓展和基础数据采集,完成机构设置、人员队伍和体制机制建设。街道平台实现全覆盖,社区平台覆盖主城街道50%、涉农街道20%以上,主城和涉农街道基础数据采集率分别达80%和60%以上,初步建成大数据池,城市管理、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模块联线运行。采取划拨、购买等方式,逐步解决部分社区(村)和派出所办公用房问题。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社区“五级治理”,巩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成果。做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做好“七五”普法规划启动工作,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继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进平安盘龙建设,加强全域网格化管理和电子监控覆盖,打造立体化、数字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防事故发生。全面探索社区“五级治理”与食品安全衔接工作,继续推进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和动态等级评定,抓好“云南省食品药品信息化监管建设试点”工作。

各位代表!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现2017年和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必须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强化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动态管理机制,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成立区政府法律顾问团,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规范性文件发布和监督管理制度。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构建行政执法案件归档审查员制度、重大行政执法法制审核制度。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积极执行区人大常委会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主动接受区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政协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强化公务人员法律知识培训,提升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强化改革创新,建设服务政府。抓好经济领域改革,认真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和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加强税收协控联管。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新的区政务服务中心。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充分发挥政务服务“一窗式”三级联动综合办理和网上平台作用,全面推行网上审批、集中审批、联合审批、并联审批,落实首问首办、服务承诺、代办帮办、“一站式”办理等制度。进一步简政放权,全面实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

——强化从严治政,建设廉洁政府。严格执行中央、省、市和区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推进廉洁政府建设。组织开展廉政教育,加强理想信念、廉政警示、法规法纪教育,守住做人、做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加强政府班子建设,健全工作机制,坚持重大事项集体研究,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公共资金、国有资产监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形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任,拼搏铸就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大力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勤政务实的作风、埋头苦干的精神,为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核心城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附:

名 词 解 释

一、主要指标

1.地区生产总值(GDP) 指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包括服务)价值之和,即所有常驻机构单位或产业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指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有计划地筹措归地方政府支配的收入,是地方政府行使其职能的财力保证。包括:地方的各项税收、国有资产经营收益、行政性收费收入和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其他收入。

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指一定时期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固定资产再生产中投入资金的数量。2011年起,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起报点由项目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500万元以下项目不再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及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

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指在一定时期内被调查的城镇常住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以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后所余下的可用于家庭日常生活的实际收入。

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指每个农村常住人口总收入扣除各项费用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后,实际可以用于最终消费、投资和储蓄的收入。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最终所得。

7.城镇登记失业率 指报告期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数与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加期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数之比。

8.人口自然增长率 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口出生数减去死亡数后与同一时期的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二、专有名词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

2. 商贸服务业 指与企业商务贸易活动及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以及物流、典当、拍卖和部分娱乐业等其他服务业。

3.楼宇(总部)经济 指以商务楼、功能性板块和区域性设施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出租楼宇引进各种企业,从而引进税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体现集约型、高密度为特点的一种经济形态。

4.众创空间 即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5.环卫一体化 指将道路清扫、河道保洁、垃圾清运、公厕和垃圾中转站维护管养统一交由中标环卫保洁公司进行作业。

6.改扫为洗、改扫为吸,以克论净、路见本色 指以洗路来取代日常人工清扫,考核标准将按路面灰尘重量进行考核,通过清洗来恢复路的本来颜色。

7.四治三改一拆一增 2016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继续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其中在城市全面治理市容环境乱象、重点区域脏迹、城市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堵,改造旧住宅区、改造旧厂区、改造城中村和拆除违法违规建筑,增加绿化、提升品质。

8.盘龙便民通 即盘龙区以便民为宗旨,为广大市民或游客出行时查询、定位和导航到公共基础设施或服务机构提供便利的微信公众平台。

9.村村通 指在对全区各行政村道路硬化的基础上,完成所有自然村进村道路的硬化。

10.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指村民通过规范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的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方式,给予适当财政奖补。

11. 清洁小流域 即以小流域为单位,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2.五采区 即采石、采矿、采砂、取土及砖瓦窑采区。

13.三名工程 2016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即实施名校、名师、名长工程。

14. 全面改薄 即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15. 水源区“健康大篷车”巡回诊疗“一站式服务” 2016年,区委、区政府为解决我区水源保护区群众“看病难”及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医疗水平相对较低的现状,提出了创新开展水源保护区“大篷车”巡回诊疗活动,涵盖水源区4个街道,42个行政村。巡诊活动以自然月为单位开展,按照市级医院对接街道,区级医院对接行政村,街道卫生院对接村卫生室的全方位、全覆盖工作原则开展。

16. 五级治理 即区-街道-社区-居民小组-楼栋治理模式。

17. 数字盘龙 数字盘龙是盘龙区在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以精细化社会治理和精准化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实现智慧政府为目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智能感知等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孤立、分散的公共服务资源,强化多部门联合管理和协同服务,对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组织、管理、监督、考核等各环节工作,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和决策,推动条块协同和部门联动、指挥和监督双轴制衡、精细管理和效能提升,促使社会各方和各部门切实履行法定责任,实现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全覆盖,搭建社会化、无缝化、常态化和智能化的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体系。

18.一图一格、一数一源 “一图一格”指建立统一的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实行全区“一张图”,并依托城市管理网格,运用电子地图和现代信息技术,把一定区域内的人、地、物、事、组织等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内容全部纳入网格,推动力量下沉、资源整合,实现精细管理、无缝管理、闭环处理、共商共治。“一数一源”即指定部门在统一的标准、规范下完成各类基础数据(包括人口、事、物、地、组织等)的采集、更新、维护,供系统共享使用,其他部门不再重复采集。

19. 案件报送处置三级闭环 即依托数量化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系统,按照“采集上报、指挥派遣、任务处置、核查反馈、结案归档、考核评价”案件处置流程,建立的区、街道、社区案件处置三级闭环。一级为区闭环,闭环处置区级管理服务事项;二级为街道闭环,闭环处置街道管理服务事项;三级为社区闭环,依托社区两委两站、社区理事会、志愿者协会和各类社会组织,将单位和市民组织起来,依法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0.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的意见》,包括实施公路安全隐患治理,改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提高安全防护水平,提升公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能力等内容。

21.两站两员 即在涉农街道设立交通安全管理站、交通安全劝导站,同时配备交通安全专职协管员、交通安全劝导员。

22.政务服务“一窗式”改革 即按照“一个窗口对外”的原则,在全区统一构建的“网上服务大厅”和“网络信息平台”上,对各政务服务机构和职能部门的行政许可项目、管理服务项目、便民服务项目的审批和服务方式,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实现从传统部门管理模式向集约化网络管理模式的转变,从单一事项办理窗口向综合事项办理窗口的转变,从“一站式”服务向“一窗式”服务的转变,最终达到“一窗收件,同时审批,一窗发证”的目标。

23.五证合一、一照一码 即将由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质监、税务、人力社保、统计五个部门(云南省由于统计证已取消,故加载公安部门印章刊刻备案)分别核发不同证照,改为由工商部门(市场监督管理局)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24. “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 即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做出决定的制度。

25. 绿地率 指城市建成区内各绿化用地总面积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的比例,也可计算建成区内一定地区的绿地率。

26. 绿化覆盖率 指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比值,是衡量一个城市绿化水平的主要指标。

27. 清洁指数 是以一个统计周期内发生的环境卫生问题量作为监测数据,形成评价指标,组成环境卫生清洁指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由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组成。动态指标反映考核对象当期与自身上期相比指标的发展变化,静态指标则反映的是考核对象当期指标所达到的水平,按计算结果从高到低分别排出综合评价的次序。

28.“2233”产业发展格局 即两心两轴三次三区,“两心”为两个发展中心,即中央商务中心、世博新区旅游产业中心,分别带动商贸和文化旅游两大主导产业发展;“两轴”为两条发展主轴,即:北京路发展轴、沣源路发展轴,分别为现代商贸业、总部经济的发展轴和都市产业、文化旅游业发展轴;“三次”为三个发展次中心,即:联盟总部经济次中心、北辰商务休闲次中心、东华时尚经济次中心;“三区”为三个产业培育发展的聚集区,即:北部山水新区、都市产业园区、水源生态保护区。

29. 现代服务业发展“1281”工程 “1”个总体规划,即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个工作思路,即生产**业和生活**业并举,政策招引和服务保障并重;“8”个重点产业,即发展商贸服务、金融服务、汽车服务、电子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科技服务、都市旅游、大健康产业;“1”项战略性工作,即抓“双创”,做好孵化器,培育未来增长点。

30. 大健康产业 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包含四大基本产业群体,即: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31. 科技服务业“5612”行动计划 即聚焦专业化技术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综合科技服务、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服务、科技推广及相关服务5大领域,打造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创新创业孵化服务、电子信息技术服务、检验检测综合服务、知识产权服务6个科技服务高地,按“一镇两轴一走廊”,优化盘龙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即在茨坝片区建设昆明生物谷,在北京路和白塔路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和检验检测服务两条主轴,在北部片区建设一条科普产业走廊,到2020年建成1个科技服务业聚集发展示范区,科技服务业营业总收入实现200亿元以上。

32.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是指全社会在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中投入的经费总和,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33. 七改三清 2016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继续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其中在农村开展“七改三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改路、改房、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灶,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34. 城市品质提升十大工程 2016年9月29日,盘龙区党政联席会议确定。具体为:实施道路交通整治提升、绿化提升、市容环境整治提升、临违建筑整治、城中村微改造、平安盘龙建设、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利用、幸福盘龙建设、文明市民培育、智慧城市建设等十大工程。

35. 一带一路 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36. 滇中经济圈 是指云南中部以昆明为核心,半径约150~200公里左右包括曲靖市、玉溪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四个州市组成的行政辖区,总面积94558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4%,2008年该区域人口1698.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4%。

37.放管服 即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38.PP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39. 众创、众包、众扶、众筹 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众创”是指通过创业创新服务平台聚集全社会各类创新资源;“众包”则是指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将传统由特定企业和机构完成的任务,向自愿参与的所有企业和个人进行分工;“众扶”指通过政府和公益机构支持、企业帮扶援助、个人互助互扶等多种途径,共助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成长;“众筹”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募集资金。

40.多规合一 是指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方法和平台。具体内容包括建立“三个一”基本体系: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一张图”、建立统一的规划信息管理“一个平台”、建立多部门参与规划的“一个协调机制”。

41. 城中村微改造 是指对主城建成区范围内现状条件好的城中村,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不再实施拆除重建,而是通过健全基础配套、完善公共服务、加强环境整治、挖掘文化内涵等微改造的方式,达到提升整治的效果。

42. 河道三包 即包治脏、包治乱、包绿化。

43.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指提供普惠**的民办幼儿园,其收费不高于同类公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

44. 学区化管理 是指区域内的各个学校在区教育部门倡导和组织下,在满足自身教育教学需求的前提下,以发挥教育资源更大效益为目标,组成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的校际间协作互助形式。学区内的学校(园)结合自身特点,平等地参加学区活动,参与学区工作的协调、管理。

45. 15分钟体育健身圈 居民在主城区以正常速度步行15分钟左右、直线距离1000-1200米范围,就有一处可供开展健身活动的场馆、场地或设施。

46. 三去一降一补 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47. 双随机、一公开 双随机、一公开是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中要求在全国全面推行的一种监管模式,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较旧一篇:2017年崇州市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7上半年泰兴市宣堡镇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