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7年2月23日鲁甸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县长 马洪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建议。
一、第十五届县人民政府工作回顾
2013年以来的四年,是鲁甸发展历史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四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自然灾害频发多发等诸多困难,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顽强拼搏、砥砺奋进,开创了经济平稳发展、民生持续改善、民族团结友爱、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全县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37.9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51.9亿元,年均增长7.9%。人均GDP达12621元,是2012年的1.3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达3.06亿元,年均增长7.9%,是2012年的1.4倍,支出达46.8亿元,是2012年的2.3倍。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65.7亿元,年均增长22.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402元,年均增长10.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975元,年均增长1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3亿元,年均增长12.1%。全县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县域科学发展进位县。
(二)坚持把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产业发展再上台阶。粮食产量“五连增”,苹果、核桃、花椒、樱桃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被评为“中国核桃之乡”,被命名为全省第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特色种植养殖业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步伐加快,建成32个特色农业基地和示范庄园;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培育规模养殖专业大户124户,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61个,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到17户,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3%。工业经济转型提质,完成农特产品加工园区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工业投资21.7亿元。启动云计算基地数据中心、电商孵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促进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全面发展。
(三)坚持把加大投资作为主要引擎,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完成交通投资41亿元,新增高速公路24.1公里、一级公路10.8公里,建成县乡村公路455公里、硬化农村公路304.2公里,昭会高速鲁甸连接线顺利通车,G213、G356鲁甸段等重点交通项目有序推进,交通通达率、通畅率全面提高。完成水利投资16亿元,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43万件,有效解决14.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耕地有效灌溉率达28.2%。推进新型能源发电项目开发,完成能源投资9.75亿元。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投资3.87亿元,完成地质灾害防治工程172个。建成一批通信光缆和基站,实施行政村宽带、4G网络覆盖工程。开展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完成市政投资7.8亿元;实施5个整乡推进、91个整村推进、269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四)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取向,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优先发展教育,投入10.06亿元实施93所学校重建,投资1.1亿元对薄弱学校进行改造。有序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128个卫生计生重建项目,新农合参合率达95.9%,医疗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城乡低保受益23万人次。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城镇新增就业1.06万人。建成保障性住房5670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2.03万户。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制定脱贫、出列、摘帽时间表和作战图,强化安居建设、产业扶持、基础改善,实现7.3万贫困人口脱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功创建8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
(五)坚持把抗灾救灾作为最大民生,恢复重建有力有序。频发多发的自然灾害,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别是6.5级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全县上下众志成城、沉着应对,全力以赴开展抢险救援、“八包八保”,实现了过渡安置“六有一确保”目标。恢复重建启动以来,全县上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以及刘云山、张高丽等中央领导视察鲁甸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市安排部署,把恢复重建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完成48606户民房重建、42671户修缮加固和23个集中安置点建设,完成项目建设383项,除民房外、完成投资41.85亿元,恢复重建成绩斐然,灾区发展生机盎然。
(六)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途径,发展活力明显提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落实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开展,被列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营改增”“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不动产登记等工作有序推进,社会事业、财税金融、农村综合领域等改革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成效明显,调整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87项。投融资改革迈出坚实步伐,组建县城乡投、基投、旅投3家投融资平台公司,实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13.5亿元。签订招商项目84个,协议引资191.6亿元。
(七)坚持把社会治理作为发展保障,和谐局面持续巩固。*推进法治鲁甸建设,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2万件。*推进平安鲁甸建设,侦破刑事案件1203起,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制度,强化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生产整治和监督,加强防汛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投入3.3亿元改善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形成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
(八)坚持把优化服务作为关键举措,行政效能全面提高。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制定工作规则,着力建设效能型、廉洁型、法治型、服务型政府。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432件、政协委员提案291件,办结率100%。推进政府信息和政务公开1.49万条,公布43家单位权责清单,真正将政府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规违法行为,营造了风清气正、勤政廉洁的干事创业环境。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6年,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六大战略”部署,咬定全年目标不放松,凝心聚力,克难奋进,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实力更加强劲。牢牢抓住稳增长这一主线,成功扭转经济下滑局面。地区生产总值由上半年的负增长2.4%,止跌回升实现增长8.4%;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4.1亿元,增长26.2%,超年初目标10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超额完成市下达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任务,年初确定的主要指标基本实现。
(二)恢复重建更加有力。坚持保目标、保重点、保民生的原则,盯紧时间节点、压实各方责任、严格跟踪督查,全力以赴推进恢复重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着力破解征地拆迁和规划设计滞后等瓶颈制约,强势推进“四馆一中心”、崇文高级中学和县四小三幼、龙头山镇“一园三馆”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恢复重建项目建设323项,完成投资31亿元。红石岩堰塞湖治理工程平稳推进。
(三)脱贫攻坚更加扎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造血致富产业。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开展“回头看”,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12年免费入学政策。推进1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搬迁安置贫困群众3233户11972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5500户,提前垫资对脱贫出列村5793户D级危房进行改造,如期实现2个贫困乡镇摘帽、25个贫困村出列、2.34万贫困人口脱贫。
(四)“三农”发展更加有效。农业发展持续向好,粮食产量达18.2万吨,农业总产值达17.9亿元、增长5.8%;实现烤烟收购17.5万担,收购总值达2.32亿元。农业基础不断夯实,改造中低产田3.72万亩,建成“五小水利”工程6235件。现代农业步伐加快,推进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打造了华曦生态养殖、田园庄园、地道农庄等一批现代庄园和基地。劳务经济稳步提升,转移务工14.6万人,实现收入26.2亿元,增长15.9%。
(五)工业经济更加优化。面对经济下行、产业单一等多重压力,着力调结构、促升级,搭建园区“助企贷”平台,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帮助企业充分**产能,工业增加值由上半年的负增长17.8%,逆势上扬实现增长4.4%。推进工业集群发展,做优园区规划,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入驻的5户企业即将建成投产。注重外引内培,以商招商,实现协议引资54.2亿元。
(六)第三产业更加活跃。成功举办小寨樱桃文化旅游节、国际翼装爱心飞行世界杯赛,推介伊斯兰文化体验游,加快龙头山旅游古镇建设步伐,启动龙树野生动物园建设,文化和休闲观光旅游元素更加丰富。巩固提升餐饮、住宿、娱乐等传统产业,拉动市场消费;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引进55家电商企业入驻电子商务孵化产业园;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3.8亿元,贷款余额34.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0.4亿元,增长9.8%。
(七)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城乡发展步入新轨道,城镇化率提高到33.1%。狠抓规划引领,修编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城市设计、湿地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龙头山集镇旅游景区等规划设计。投资2.67亿元,改造街道37条、供水管网14.1公里,修复和新建污水管网15.3公里,新建停车场7个,城市功能品位不断提升。制定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启动“四城同创”,实施“四治三改一拆两增” “七改三清”和“五大秩序”集中整治,实现了环境的大提升、秩序的大转变。
(八)社会事业更加繁荣。教育改革发展力度加大,推行校园长队伍激励、教师津补贴和办学体制改革,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成卫生计生恢复重建项目102个。社会保险参保面不断扩大,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建成一批村级体育活动场所,完成县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升级改造,实施户户通安装9421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4.7%。推动移风易俗,推进殡葬改革。民族宗教工作不断加强,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有序推进,移民工作成效明显,社会科学、防震减灾、外事侨务、市场监管、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会、地方志、气象、档案等工作有序开展。
各位代表,四年的努力拼搏,打下了坚实基础,四年的深刻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回首四年的奋斗历程,经济社会发展在逆境中奋进、在奋进中突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广大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凝聚着全县人民的心血、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族人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鲁部队、武警消防官兵、政法干警和所有关心支持鲁甸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成绩固然可喜,差距也不容忽视,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六大短板”:即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重;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水利等设施制约突出;产业结构单一,规模小、层次低、支撑弱,竞争力不强;城乡发展不均,城乡规划滞后,执行规划不力,建设无序,城镇化率较低;社会事业滞后,公共服务较为薄弱,民生保障能力不强;生态**脆弱,生态保护和建设任务艰巨。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二号首长
今后五年,是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提升对外形象的攻坚期。面对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困难,我们将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在危机转换中捕捉新机遇,在矛盾变化中赢得主动权。立足当前,我们具有“六大优势”:即位于全市区域核心、地处云贵川三省交通要道的区位优势;交通便捷的田园风光、生物多样的山间河谷,城市发展空间大、产业发展条件好的地理优势;樱桃、核桃、花椒等特色产业逐步壮大,工业园区聚集效应逐步凸显的产业优势;铅、锌、银等矿藏储量大,水能风能蕴藏丰富的资源优势;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俗多样、特色旅游趋于成熟的文化旅游优势;经6.5级地震磨砺,锻造了敢于担当、倾于奉献、愈挫愈勇等抗震救灾精神和优秀品质的干部优势。放眼未来,我们面临“六大机遇”:即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深切关怀,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有利争取更多项目和资金扶持的机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等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的实施,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借力广东东莞、中山对口帮扶,促进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的机遇;围绕滇东北城市群、昭通中心城市、“两区一带”等省市重大布局,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机遇;借助渝昆高铁、都香高速、昭大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交通大发展的机遇;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断*,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更加坚信,通过全县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依靠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力量,继续发扬抗震救灾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必将在这片经受灾难洗礼的土地上,再次谱写全新发展的华彩篇章。
今后五年,县人民政府的工作思路是: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省第十次、市第四次、县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施脱贫攻坚、互联互通、产业培育、新型城镇化、幸福鲁甸、生态建设“六大工程”,奋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议为:到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2 ‰以内,完成市下达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以全面小康为目标,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以脱贫攻坚为统领,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六个精准”“六个一批”“六个到村到户”的工作要求,以41个贫困村为主战场,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全力补齐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用好用活产业扶持发展资金,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充分调动群众脱贫致富主观能动性。着力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推动扶贫政策向贫困乡镇聚焦,扶贫资金向贫困村聚集,帮扶力量向贫困户聚合,确保到2018年脱贫摘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以加大投资为核心,全面夯实发展基础。以全省“五网”建设和全市综合交通“五年大会战”为契机,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力争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00亿元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2809公里,高等级以上公路里程超过200公里;做好昭鲁快捷通道快速化、都香高速公路鲁甸段及连接线项目对接,启动城市环线公路及配套绿道工程,完成G213、G356鲁甸段及绿道建设,实施1933公里自然村公路工程,完善城乡道路运输体系,争取12个乡镇通高等级公路,构建全县“一小时交通圈”。建设安全可靠的水网,力争完成水利建设投资24亿元以上,实施好人畜饮水工程、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项目,确保新增蓄水库容6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6万亩以上,耕地有效灌溉率达39.8%以上。加快管道燃气建设,有序推进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再生能源开发。实施宽带普及提速工程,促进城乡通信基础设施一体化。
(三)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全面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始终把产业作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强大支撑,全力构建以高原特色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特色农业品牌。以科技为支撑,以基地为载体,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稳定粮烟生产,加快农业组织化、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步伐。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点带面、连片培育,持续推进苹果、核桃、花椒、樱桃、土鸡和肉牛养殖等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创建品牌;打造昭龙绿色产业示范带,力争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借助休闲农庄、观光旅游示范园,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百亿工业组团。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存量,培育增量,不断提升工业效益。充分发挥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示范区优势,争取市级地方电网优先覆盖鲁甸园区。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广东省东莞市、中山市对口帮扶为契机,打造文屏、茨院、桃源三大工业组团。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本土企业、培育新型工业,提升矿冶、化工、新型能源、建筑建材、农特产品加工、加工制造六大产业,实现工业集群化、规模化、科学化发展,建成百亿元工业园区。打造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四线三组团”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实现旅游点、线、面全域布局。在渝昆高速、昭巧公路、昭大公路、都香高速沿线,以特色农庄、伊斯兰文化、樱桃文化、朱提文化旅游为主题,构建文屏、桃源、茨院、小寨、龙头山人文体验旅游组团;以牛栏江峡谷、堰塞湖、翼装飞行基地为载体,构建江底、火德红、乐红、梭山峡谷风光旅游组团;以大山包景前区、转山包、龙树河流域为依托,构建龙树、新街、水磨高原风情旅游组团。扎实推进“互联网+”行动,提升壮大商贸物流、餐饮住宿、金融信息等服务业,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四)以统筹城乡为抓手,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昭通中心城市鲁甸片区为定位,打造滇东北城市明珠为方向,加快昭鲁一体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力争城镇化率达45%以上。开展“四城同创”。突出规划引领,按照干净、方便、有序、安全、活力的原则,塑造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推进网格化、常态化管理,以棚户区改造为重要契机,着力塑造湿地公园、卯家湾片区、崇文高级中学和体育馆片区等城市新地标、新节点,加快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力争2019年创建国家级卫生城、达到国家级平安城和文明城创建标准,2020年达到国家级园林城创建标准。提升城乡环境。把集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的重要载体,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产业支撑、特色突出的原则,以把龙头山集镇打造为全国知名旅游小镇为重点,统筹推进特色集镇建设。全面实施“四治三改一拆两增”,扎实开展“七改三清”环境整治,坚持“杜绝增量、消除存量”的原则,全面加大“两违”整治力度;大力倡导乡风文明,分层次、分步骤推进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将鲁甸打造成为康体健身、休闲娱乐、旅游观光胜地。
(五)以群众福祉为根本,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把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创建幸福鲁甸。努力补齐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三大短板,加快公立幼儿园建设,鼓励和引导私立幼儿园规范发展,确保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7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5%以上、高中毛入学率达88%以上;打好教育教学质量翻身仗,努力将县一中、崇文高级中学打造成全市名校,力争用三年时间跻身全市教育强县行列。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文化、体育事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全民参保为重点,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转移务工人员稳定在14万人以上,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以上。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严控政策外多孩生育,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持续推进殡葬改革,严格殡葬执法。把平安建设置于全局工作来谋划推进,化解矛盾纠纷、强化治安防控、打击各类犯罪;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全力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快民族聚居区全面小康建设,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项目,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六)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全面推进生态鲁甸建设。树牢绿色发展理念,营造绿色山川、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城镇、倡导绿色生活。加强生态保护。以震后生态修复工程为抓手,以牛栏江和渔洞水库径流区为重点,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生物治理与工程治理相结合,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力争森林覆盖率达38.2%。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损害赔偿等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和水平。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强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能耗监管,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利用。注重污染防治。完善城乡污水处理系统,加强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确保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节约土地资源。严守耕地红线,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大土地资源整理和复垦力度,清理闲置用地,提高新建厂房容积率。
三、2017年工作安排侯卫东官场笔记
2017年,是全县恢复重建决胜之年、脱贫攻坚决战之年、优化发展环境之年、“四城同创”和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开局之年、推进产业发展关键之年、全面展现鲁甸发展新形象重要之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认真贯彻李克强总理视察鲁甸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抓重建、战脱贫,增投资、育产业,强改革、扩开放,惠民生、建和谐,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按照县委九届二次全会的部署,2017年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市下达任务、力争突破百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完成市下达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全力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抓重建促超越,着力展示灾后重建新形象。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党委、政府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总体部署,坚持质量安全第一,确保把所有工程建成民心工程、放心工程、德政工程。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影响建设进度的问题,列清单、定责任、盯时限、强措施,排除一切干扰、破解一切难题,完成“一园三馆”“四馆一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全面推进龙头山旅游古镇拆迁和绿化工作,扎实抓好集镇经营发展,确保8月3日前集镇面貌实现更大提升。压实责任,实行任务倒逼、时间倒排、工期倒推、责任倒查机制,严格按时间节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重建任务,展示灾后重建新形象,推动灾区新发展,实现灾区“重生并超越”的目标。
(二)抓精准保投入,着力推进脱贫攻坚新突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年度战,实现江底镇摘帽、18个贫困村出列、1.64万贫困人口脱贫。抓实干部帮扶。细化帮扶措施,帮助群众开好脱贫“药方子”,引导群众育产业、强技能,拓宽致富渠道、稳定增收来源。抓实产业扶持。把产业作为脱贫的重要支撑,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以村、组为单位,以合作社为载体,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抓实项目建设。做实做细乡镇、村组脱贫项目规划,有效整合涉农资金,确保所有涉农资金围绕脱贫攻坚投放;加快推进江底和梭山镇整乡推进项目,实施25个整村推进项目。抓实易地搬迁。严格政策,注重规划,抓好东莞中山扶贫协作易地搬迁示范点和7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完成1067户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三)抓转型促升级,着力开创产业发展新局面。始终把特色摆在产业发展核心位置,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落实科技增粮措施,稳定粮食种植面积55万亩以上;推进纯度提升、标准种植、规范管理,实现烤烟种植5.96万亩、烟叶收购16.1万担。抓好昭龙绿色产业示范带建设,*推进苹果、核桃、林下土鸡等11个标准产业示范园,樱桃、花椒等10个现代农业庄园和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庄园和现代农业示范点。推进养殖业转型升级,按照筑平台、建市场的思路,继续扶持华曦生态养殖扩规提质;按照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畜禽交易集散中心目标,启动桃源畜禽养殖交易中心规划建设。鼓励和支持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力争一产增加值达12.2亿元,增长5.5%。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抓住矿产品价格上涨机遇,强化企业生产经营要素保障,促使企业满负荷、高效率生产,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55.5亿元、增长20%,增加值12.6亿元、增长20%。全力抓好八宝银矿、乐红矿山尾矿库等项目建设;加快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实行统一规划、一体建设,促进工业园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电子商务,吸引更多企业入驻电子商务孵化产业园,力争云计算基地数据中心建成运营,促进创新创业。推进现代物流、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力争启动茨院冷链物流园区和农产品交易市场的规划建设。以特色旅游为载体,创新宣传营销方式,以小寨樱桃赏花、认购、采摘为依托,以桃源民族文化和特色美食,龙头山农特产品展销、椒林鸡品尝、抗震救灾展览为重点,推介提升全县文化旅游产业,为三产发展注入新活力,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2.5亿元以上,增长6.5%以上。
(四)抓项目增投资,着力迈出基础建设新步伐。主动对焦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和投融资方向,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功能提升、产业升级改造、民生和社会事业领域,完成300亿元以上项目储备,争取更多项目进入上级投资计划盘子。抓实项目前期工作,充分用好融资政策和渠道。狠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抓好G213鲁甸段提升改造,争取启动县级客运枢纽站、城市环线公路和串联茨院、桃源、文屏田园风光及人文景观的配套绿道等项目建设,推进112公里拆并建制村公路和671公里自然村公路建设,完善临崖、临岩、临水等危险路段安全防护工程。狠抓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海子、板栗园、滴水海子水库建设,启动单家河坝水库、龙树河和沙坝河治理项目,实施“五小水利”工程2000件,完成水利投资2.1亿元。狠抓能源信息建设。加快电网变电设施、管道燃气项目建设,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实施宽带普及提速工程,扩大4G网络、光纤宽带网覆盖范围。
(五)抓整治强示范,着力塑造城乡发展新面貌。坚持规划先行、建管同步,推进“四城同创”、提升人居环境。规划上用智力。推进多规合一,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的融合,修编完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总体规划,调整优化工业园区规划,启动乡村规划。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群众建房审批制度,严格规划控制。建设上尽全力。高起点、高标准,把体育馆片区、湿地公园打造为城市形象新亮点。加快卯家湾片区公租房建设,打造成宜居、美化、精品城市节点。完成西门大市场530户棚户区改造,启动实施2000户棚户区改造任务,搭建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治理上用毅力。*推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把“两违”整治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点,完成20万平方米“两违”治理目标。在城乡全面实施“四治三改一拆两增”,巩固省级卫生城创建成果,建成省级平安城,达到省级文明城、园林城标准;在农村全面实施“七改三清”,突出县乡示范点,在集镇、公路沿线路域、主要河道旁村庄及旅游景区等先行先推,全力推进城乡环境整体提升。持续加强城市秩序整治,进一步完善综合执法体制机制。
(六)抓民生增福祉,着力推进社会事业新发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推进“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园长”培育工程;打破高中教育瓶颈,探索推进管办分离、专家治校的现代学校管理,重点推进县一中改革试点,创新崇文高级中学办学模式,积极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验收。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等重点卫生项目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不断拓宽城乡医保覆盖范围,确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五大保险参保率。保持计划生育工作的力度不减,突出抓好优生健康检查,全力控制违法多孩出生。逐步完善殡葬设施,坚定不移推进殡葬改革。*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深度发展文化产业,推进科技文化惠民。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社会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两抢一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持续推进第四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严守安全生产红线,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统筹推进妇女儿童、红十字会、社会科学、外事侨务、市场监管、审计、统计、老龄、残疾人、气象、方志、档案等工作。
(七)抓改革扩开放,着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全面落实各项改革创新部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全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大力盘活农村资源要素。*推进投融资改革创新,深化政银企合作,搭建融资平台,实现融资20亿元以上;积极采取购买服务、申报专项基金、PPP模式,通过资本合作、贴息、设立基金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健全产业发展政策体系,落实促进土地流转的“一意见两办法”,充分激活园区“助企贷”平台,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坚定不移将招商引资作为推进产业发展的第一要事,围绕重要领域,突出重点产业,瞄准重大企业,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包装一批优质招商引资项目,建立与市政府派驻7个招商联络处、广东扶贫协作工作组联系机制,借助“南博会”等重大活动平台,拓展开放空间与合作领域,促进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行、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前期引进和后期服务并重,定目标、定责任、定奖惩,实现协议引资50亿元以上,力争实际到位资金20亿元以上。
(八)抓生态筑屏障,着力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实施“七彩云南·鲁甸保护行动”和“森林云南·鲁甸行动”,推进各类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力争全年完成森林抚育2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1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7000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5.5%以上、林木绿化率达45.9%以上。积极做好渔洞水库径流区生态环境保护向亚投行融资项目申报工作和项目实施;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强化牛栏江水环境整治。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大力推广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技术、清洁能源等的综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九)抓优化促效能,着力实现政府服务能力新提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牢记重托、继往开来、敢于担当、狠抓践行,努力建设有责有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优化发展环境。始终牢记发展第一要务,始终秉承发展环境是县域经济竞争之关键的理念,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始终保持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形成比、学、赶、超,创新争优、勇争第一的工作态势。强化责任担当。决心比认识更重要,担当比方法更重要。始终牢树责任担当意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敢于直视问题、勇于破题破局,锻造精益求精、细节出彩的专业精神,追求完美、宠辱不惊的专一精神,滴水石穿、久久为功的敬业精神,提升信心、勇气、志气、胆气,营造“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共享发展”的氛围。推进依法行政。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健全法治政府考核评价体系,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公众监督,高效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将政府工作提请县人大述职评议、县政协民主评议。加强廉政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落实“两准则四条例”,坚决遏制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懒政怠政行为,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办法,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管,严格规范工程建设招投标,加强审计和效益评估工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蓝图已绘就,扬帆正当时。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建成灾后重建美丽新家园,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较旧一篇:2017年余江县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7年潢川县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