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六合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5年和“十二五”工作回顾侯卫东官场笔记
过去一年,在区委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团结依靠全区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围绕“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六合”总体布局,坚持稳中有进、转中谋变、改中求好总体思路,主动适应新常态,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0亿元,增长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92亿元,增长27.6%;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540亿元,下降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5亿元,下降1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亿元,增长13%。
一、调结构、促改革,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坚持产业强区不动摇,坚定不移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道路,更加注重园区发展引领,更加注重项目建设支撑,更加注重改革创新驱动,努力提升经济发展质效。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服务、高端装备制造四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6.7%,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4%,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收入增长25.67%,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5%。现代农业加快规模扩张,新增高标准农田3.5万亩、设施农业8700亩、家庭农场137家,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7家,生物农业实现产值40亿元。重点园区加快转型提升,化工园区聚力发展新兴化工和高端产品,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58亿元,占园区工业产值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成功引进普洛斯电商物流、红太阳云商等项目,西坝港区五期码头等生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六合经济开发区聚焦主导产业,引进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和现代服务业项目12个,总投资66.4亿元。中山科技园围绕生物医药、电商物流,实施重点项目17个,完成当年投资17.3亿元。项目支撑更加有力。着眼更高层级强产业、抓项目,组建区级产业推进平台,下设“一办五组”,统筹谋划和推进全区项目招商、产业发展等工作。166个重大项目实施率达82.5%,完成当年投资231.4亿元,中石化催化剂、中能建线路器材厂等62个项目竣工投产,正阳通航、金陵亨斯迈等项目加快推进,国轩动力电池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半年时间,创造了项目招引和建设的“六合速度”。创业创新成效明显。“创洽会”“金洽会”签约项目42个,总投资523亿元,新发展各类企业3742家、个体工商户4306家,新增注册资本156亿元。创新驱动*实施,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7家、民营科技企业18家,专利授权1094件,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52项,新培养“千人计划”2人,入选省“双创计划”3人、市“321引进计划”25人,紫金(化工园)科创特区入库税收2亿元。改革攻坚不断深化。全面落实综合改革任务,行政区7大类34项重点改革出台方案29个,化工园区6大类75条改革措施实施60条。市国土空间优化再开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金牛湖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等先行先试工作有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宅基地和农房统一登记发证工作推进顺利,建成区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二、建城市、美乡村,城乡统筹力度加大。积极融入江北新区建设大局,全力提升中心城区服务功能,完善区域基础设施,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更大力度推动城市建设。坚持规划引领,开展江北新区六个单元和竹镇、横梁等新市镇规划修编,实施地下管线普查。新城建设与老城改造协调推进,六合新城一期5.08平方公里开发基本完成,河西片区安置房、基础配套和公建项目交付,跨滁河大桥贯通。大厂片区蜂巢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启动,荣盛时代广场、泓源奥莱城开业,新增上市商品房165万平方米,实施棚户区改造33万平方米,煤机厂、化肥厂等地块基本完成征收,普东、柯洼、山潘街等11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61%。更高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发挥交通建设先导性作用,扬滁公路建成通车,马玉线主体完成,新程线建设过半,改造县道79.6公里、乡村道路211公里,改建农村桥梁13座。强化市政配套,长江路西延、北大街拓宽完成,香塘路西段、学兴路西段改造竣工,实施方水路出新、松杨路拓宽、团结大道建设,加快葛塘广场改造,开展龙津桥消险,实施小区出新3个,改造背街小巷3条、易淹易涝地块5处,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1421个。更实举措打造美丽乡村。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彰显民俗文化特色,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区80平方公里,创建金牛湖赵秦、冶山施庄等省市级示范村6家,竹镇获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大泉村被授予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江苏省美丽乡村称号。新禹河闸除险加固启动实施,皂河治理和36.2公里滁河干流堤防工程完工,整治渠道43.2公里、河塘289面,实施土地综合整治4.53万亩。着眼项目带动支撑,大力探索新农村建设路径,精心策划“地球之窗”主题公园、金牛湖农业科技展示园、程桥池杉湖湿地公园等一批综合型大项目,努力让农民“居”有美丽乡村,让农村“富”有特色产业。
三、控源头、抓长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牢固树立“生态立区”观念,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下更大力气治污降耗、治乱整破、治标固本,群众环境满意度稳步提升。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和评价,强化钢铁、石化重点煤耗企业监管,实施重点节能项目36个,淘汰落后产能10万吨,煤耗总量控制在1682万吨以内。坚持源头防范、重点管控、执法巡查和动态监测并举,标本兼治推进工业污染治理。去年7—9月份,连续两个月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采取第三方人员评估、“嗅辨员”嗅辨、仪器监测等办法,拿出了大厂地区异味监测数据,为下一步南化公司治理提供有力依据。着力开展化工园区VOCs专项整治,在完成第一阶段76家企业VOCs治理的基础上,又组织30家企业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整治,区域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环境整治收获新成效。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城乡环境整治完成动迁5.6万平方米、拆违2.6万平方米,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市级复核。强化水污染防治,街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第三方运营,滁河河滨六期和十二期、招兵河、八百河水域环境整治基本完成,黑臭河整治有力推进,水环境功能区断面达标率78%。成片造林7060亩、城镇绿化80万平方米、村庄绿化10个,治理废弃露采矿山宕口25个、水土流失12.4平方公里,全面淘汰黄标车。长效管控建立新机制。实施省级生态红线优化调整,发放耕地保护补贴1.79亿元,基本农田、生态湿地、重要水源地保护刚性加强。狠抓秸秆禁烧,在线监控系统启用,综合利用规划完成编制,光大秸秆和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热电联产项目加快推进。落实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建成城市治理标准化本底资料数据库,城管执法和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实现街镇全覆盖,5个城市小区试点开展垃圾分类市场化运作,整治农贸市场3个、主次干道15条,城市治理长效管理工作排名全市郊(园)区组前列。
四、办实事、惠民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以实施8项35件民生实事为抓手,不断增进百姓福祉,提升群众获得感。强化民生改善。优化提升公共服务,竹镇民族第二小学、复兴路幼儿园等7所新校新园如期招生,实施校安工程19个。区中医院异地新建基本完成;大厂医院与市中大医院合作办医,建成六合地区首家三甲医院;区人民医院、瓜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南京明基医院建成区内首个医联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千余场,区第二文化馆综合楼基本建成,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600平方米,金牛湖帆船基地被授予“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训练基地”,文明城市创建在全市郊区组年度综合排名第一。以最坚决的态度,采取疏堵结合、联动执法等办法,重拳整治道路交通环境,全面清理取缔长期困扰六合城区的“马自达”和大厂地区的“黑出租车”,新开通公交线路7条,在大厂地区投放出租车150辆,在雄州主城和大厂地区建设公共自行车站点86个,投放公共自行车3200辆,居民出行更加便捷。农村改水完成所有入户管网铺设,提前实现“户户通”。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5200户、数字化整转2.1万户,新增天然气用户2.6万户。强化社会保障。提升覆盖范围和质量,城乡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达98%以上,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700元,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750元,重度残疾人免费参加新农合。新建市3**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个,新增养老床位611张。着力解决拆迁安置欠账,新建续建安置房310.2万平方米,荣鼎幸福城、丽岛新苑等84.6万平方米安置房竣工交付,建成房源8733套,入住2487户、6829套。推动居民增收,强化就业创业服务和技能培训,新增城镇就业18353人、再就业8677人,扶持大学生创业249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637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42590元和18990元,增长8.2%和10.2%。强化社会治理。狠抓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探索推行化工园区安全生产“一表清、一网控、一体防”监管新机制,强化危化品、危险装置、危险工艺、公共管廊等方面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有序实施产业区封闭管理,园区安全生产监管取得实效。建立企业“欠薪欠保”预警联动机制,有效压降因企业拖欠工资、欠缴社保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力度,梳理排出108个历史遗留问题,实行领导包案、逐案化解,妥善解决一批长期影响六合发展的信访问题,全区信访总量下降50%以上。完善三级巡防管理模式和技防、犬防措施,建成全市首家分局民警训练基地和4支街镇消防专业队,城乡省级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分别达98%和96%。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更加有力,稳价保供更加有序,档案管理更加规范,气象服务更加贴心,国防双拥工作持续加强,计生优惠政策及时落实,妇女儿童权益得到保障,青少年、老龄工作成效明显,工会、人防、外事、侨台、科协、文联、工商联、地方志、红十字等工作取得新业绩。
五、转作风、提效能,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坚持把依法行政落实到政府工作全过程,聚焦作风转变、效能提升,强化履职尽责,树立清正、清廉、清明良好形象。建设法治型政府。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办结人大代表建议174件、政协提案204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96%以上。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成区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和权力清单合法性审查。通过市“六五”普法终期考核验收,建立区街村三级法律顾问制度,金牛湖司法所获评全国先进司法所。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并联审批,面向社会公开133项行政审批、5072项行政权力和49项中介服务事项,完成“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健全区级机关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立“区长质量奖”。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完善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互动平台,办理区长信箱等各类来信950余件、“12345”政务服务热线群众诉求3.2万余件。建设廉洁型政府。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全面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坚持不懈纠正“四风”问题,作风建设向纵深推进。强化经济责任和政府投资审计,控制工程造价,组织区政府组成部门决算和所有部门预算公开,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长,“三公”经费下降12.7%,履职行为进一步规范。
各位代表,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过去五年,全区上下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五年来,我们积极适应新常态,践行产业强区方略,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把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放在首位,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0万元左右(属地),是“十一五”期末的1.6倍。累计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3亿元,年均增长14.3%。工业增加值167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均比“十一五”翻了一番。外贸出口总额55亿美元,是“十一五”的3倍以上。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实现国家一级资质零的突破,达到4家。旅游接待人次、总收入年均增长3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近4个百分点。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18.9万亩,农业现代化水平稳定在全省第一方阵。五年来,我们积极培育新动能,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发展活力不断**。*推进结构调整、改革创新,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一五”末的7.8∶66.7∶25.5优化为7.6∶55.1∶37.3,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近12个百分点。科创特区新增孵化面积21.95万平方米,孵化企业360家,人才资源总量是“十一五”末的1.4倍。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职能、优化服务,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国资管理等领域改革红利持续**。五年来,我们积极抢抓新机遇,推进统筹协调发展,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主动把握青奥会、江北新区两大历史机遇,新型城镇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全面提速,青奥帆船赛事精彩圆满,老城改造、新城开发、新市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初显,城镇化水平提高近11个百分点。马鞍机场转场通航,宁天城际、北部干线、金江公路改扩建等工程建成通车,建设干线公路128公里、农村公路817公里、桥梁47座。长江干堤除险加固、滁河近期防洪治理等工程全面建成,护城河、招兵河、八百河整治成效明显,滁河风光带成为六合城市新景观。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整治“三高两低”企业154家,关停改造燃煤锅炉293台,城镇绿化覆盖率、林木覆盖率分别达44.5%、25.2%,国家生态区建设通过验收,化工园区创成国内首家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园区。五年来,我们积极回应新期待,落实富民惠民举措,民生福祉切实增强。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达97.32亿元,比“十一五”增长73%。新增城镇就业8.8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63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7%和11.9%。11.75万人纳入征地保障,建设保障性住房350万平方米,发放惠农补贴超过5亿元,1.8万户低收入农户脱贫。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45.38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15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逐年递增10%以上,城乡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评估验收,创成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
各位代表,2015年取得的成绩和“十二五”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也是各方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凝聚着广大创业者、劳动者、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级各类驻区单位,向在六合投资创业的境内外客商,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六合发展的友好人士、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六合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一是转型升级倒逼带来的发展压力,经济规模总体偏小,产业结构偏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尚未成势,转方式、调结构、提质效任重道远。二是生态负荷偏重带来的环境压力,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节能控煤、治污减排、安全生产压力较大。三是城乡区域差距带来的统筹压力,城市竞争力、影响力不高,城乡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城市长效治理仍需强化,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四是可用财力不足带来的平衡压力,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刚性支出快速增长,壮大实体经济、涵养税基税源仍是当务之急。五是民生领域欠账带来的补短压力,居民增收基础不牢,教育医疗、道路交通、保障房建设等民生实事仍需加力,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任务艰巨。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十三五”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二号首长
各位代表,未来的五年,是融入经济新常态、开创江北新时代的战略机遇期,是强化产业转型、深化改革创新的发展攻坚期,也是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六合的决战决胜期。根据区委三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总体部署,“十三五”期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突出发展第一要务,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发展“五型经济”为重点,*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全面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积极融入江北新区开发建设,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与全市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六合”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质效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50%;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4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90%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基本完成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8%,现代教育发展水平达90%,平均预期寿命达82.5岁,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50张。
城乡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70%,林木覆盖率和城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25.5%、4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降低,达到省定标准;城镇污水达标处理率达95%,全面消除黑臭水体,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进一步改善,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比例达65%。
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认知和践行,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700平方米,70%以上社区(村)文化室达到市级示范点标准,力争创成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注册志愿者占城镇人口比例达15%,法治建设满意度和公众安全感分别达90%、95%。
具体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以全面小康为标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关键,聚焦“产业、民生、生态”三大重点,积极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奋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六合。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全力推进经济提质增效。把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突出项目支撑、创新驱动、改革引领,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实现提质增效新跨越。不断壮大产业实力,以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为契机,加快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服务、高端装备制造四大新兴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产业主干。落实“地球之窗”主题公园、金牛湖农业科技展示园、竹镇生态旅游度假区、马鞍平山健康养生基地、雄州文庙传统风貌街区保护更新等项目,打造质量高、带动强的经济增长极。不断强化创新动力,健全企业为主体、人才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引进领军型龙头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良环境,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过程中创造新供给、培育新动力。不断**改革活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突破国资国企、园区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等重点领域改革。充分发挥区产业推进工作组和化工园新组建的招商局作用,加快建立一套高效运转的工作推进机制和督查考核体系,创造更多项目建设的“六合速度”。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全力推进城乡格局优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重点,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城市和美丽乡村。雄州组团加快新城核心区建设,有序推进老城改造提升,完善总部经济、商务商贸、健康服务、科技研发等功能,打造辐射带动强、发展层次高的江北新区副中心。大厂地区深化产城融合,改造老工业区配套设施,强化区域总部经济、科技服务等生产**功能,加快建设国家大宗商品及战略资源交易中心。龙袍新城依托长江四桥、滨江湿地等基础条件,发展通用航空、商务研发、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产业,拉开城市框架,实现特色发展。竹镇、金牛湖、马鞍、横梁等新市镇充分发挥生态、人文、交通等优势,打造特色生产生活功能,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美丽乡村着眼宜居、宜业、宜游,强化项目支撑,做大休闲旅游,完善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建设作为重要基础,坚定生态立区决心,注重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践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大力推动绿色生产,落实“一个淘汰、两个提高”要求,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和污染排放标准。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促进企业清洁生产、资源再生利用,探索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执法监管体系。大力打造绿色空间,深化大气污染防治,落实控煤、控尘、控车举措,提高防霾治霾水平,努力实现“天更蓝”。严格管控生态红线区域,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矿山宕口环境治理,推动大厂生态防护林建设,努力实现“地更绿”。统筹抓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调水引流、生态修复等工作,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努力实现“水更清”。大力倡导绿色生活,引导社会各界增强生态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营造生态文明共建共享良好风尚。健全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推动城乡治理模式标准化、管理精细化、主体多元化。推广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发展公交、公共自行车等低碳便捷交通系统。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全力推进区域融合深化。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依托江北新区国家级平台和六合现有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坚持对内开发和对外开放并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努力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资源整合、空间拓展、发展跨越。争创枢纽型经济新优势,以高速路网、西坝港区、马鞍机场、宁启铁路等载体为支点,推进江海联动、铁水联运、陆空联接,加快把综合交通枢纽转变为区域经济枢纽,深化区域联动发展、合作共赢。以干线公路建设、农村道路提升为基础,把交通优势转化为功能优势、开放优势、贸易优势,不断提高城市吸引力,增强发展竞争力,扩大综合影响力。争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主动融入国家和省、市开放布局,提高开放层次和利用外资水平,鼓励企业发展对外贸易、扩大海外投资。聚焦主导产业,在更大范围招引龙头型、旗舰型项目,加快向产业链高端环节攀升。推动化工园区绿色转型、六合经济开发区高端转型,探索政策更优、服务更好、环境更佳路径,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开放开发。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全力推进人民生活改善。把民生改善作为根本目的,突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民有所呼、必有所应,把居民就业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更加注重产业项目带动,大力发展休闲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壮大股份合作经济、村级集体经济,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坚持民有所盼、必有所为,从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入手,每年排定一批民生实事工程,加快完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大教育体系,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住房、养老、公共交通等保障水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力推动全民健身,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民有所需、必有所助,对照“村级收入过百万元、人均收入达9000元”的脱贫新标准,开展新一轮经济薄弱村居和低收入农户精准扶贫脱贫,织牢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网,维护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深化法治六合、平安六合建设,创新社会治理,营造和谐环境,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Page: 1 2较旧一篇:2016年南京市浦口区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6年南京市溧水区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