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3月6日在海宁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海宁市人民政府市长戴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回顾和2015年主要工作侯卫东官场笔记
“十二五”时期是海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嘉兴市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在中共海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着力稳增长、抓改革、调结构、优环境、惠民生、防风险,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0.23亿元,财政总收入121.1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4.4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32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04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4倍、2.05倍、2.13倍、1.67倍和1.92倍。在嘉兴市县(市、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连续四年获得一等奖第1名。
五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突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始终聚焦发展第一要务,坚持改革推动和开放带动并重,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2013年率先开展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在全省推广,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等列入国家级改革试点。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重点的政府自身改革持续深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18项,效率提速88%。大力实施招大引强选优,成功引进世界500强、全球行业龙头企业和总投资超亿美元外资生产性项目18个,实际利用外资17.32亿美元,引进市外内资494.25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1.43倍和4.37倍。浙商回归综合考核连续四年获得嘉兴一等奖。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累计实现外贸出口227.43亿美元,年均增长9.2%。
五年来,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始终围绕结构调整主线,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从“十一五”末的4.67:61.12:34.21优化为目前的3.11:54.88:42.01。深化农业“两区”建设,新增粮食生产功能区14.5万亩,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7个,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居全省第7位。大力推进工业强市建设,累计完成工业投资876.7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76倍。成功创建省“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列全国工业百强县(市)第43位、全省第7位。晶科能源成为首家年产值超百亿企业。皮革时尚小镇入围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扎实推进“一带十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全省唯一拥有3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县(市),盐官景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成功举办四届中国·海宁潮国际博览会。科技进步评价居全省第2位,市科创中心成功创建国家级孵化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09家。引进和培育国家、省“千人计划”人才40人,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7%。鼓励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新增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
五年来,城乡统筹*推进,环境面貌不断改善。始终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居全省第5位。开展城市有机更新,洛塘河绿道全线贯通,市区“马桶家庭”问题基本解决,列入全省首批美丽县城试点。长安和许村、袁花分别列入省级、嘉兴市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实施星级美丽乡村创建,127个村成功创建一星级,荣获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市)和省村庄整治优胜县(市)。嘉绍高速、硖许公路、08省道等建成通车,城市公交分担率居嘉兴首位。全力推进“五水共治”,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优秀,实现了主要河道以四类水为主体的历史性转变,荣获全省“五水共治”优秀县(市)大禹鼎。长水塘生态湿地、鹃湖水库等一批项目建成使用。实施“五气共治”,大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2.1%。持续推进“三改一拆”,拆改总量居嘉兴首位,成为全省首批“无违建先进县(市)”。加快养殖业减量提质,生猪存栏削减至1.5万头以下,温室甲鱼养殖场全部关停拆除。完成绿化7.6万亩,建设东部(黄湾)生态功能区,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
五年来,社会事业保障有力,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始终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投入资金18.02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41所。与华师大共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成功创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和全省首批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县(市)。“健康海宁”建设*推进,构建沪杭三甲医院与县级医院“牵手合作型”办医模式,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走在全省前列。所有6家市级医院全部完成新改扩建并投入使用,群众市域内就诊率达90.9%,提前实现国家医改目标。成功创建“全国游泳之乡”,大运河(海宁段)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开街,获颁“中国灯彩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省首批体育现代化县(市)。加强“三社”建设,持续开展文明和谐社区创建,新培育社会组织199家,全国社工证拥有人数达447人。创新开展“两富同行”温暖工程,累计帮助1360户低保家庭脱贫。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市级残疾人扶贫基地和阳光庇护中心实现全覆盖。始终坚守社会平安底线,安全生产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连续五年保持零增长,“平安海宁”实现十连冠。市公安局荣获“全国优秀公安局”称号。成功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城和法治县(市)示范单位。新闻广电、人防、老干部、史志档案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较好地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标任务。
一是全力推动经济平稳发展。开展有效投资大比武专项行动,加快实施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重大工业技改、重大生态环保项目,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8%,总量列嘉兴首位。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皮革时尚小镇完成投资15亿元。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5%,列嘉兴第3。开展外贸稳增长促转型专项行动,外贸出口增长1.4%,列嘉兴首位。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27亿元,增长11.3%。荣获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市)称号。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全年供应各类建设用地5890亩,新增直接融资76.03亿元。建成“两创中心”5个,新增标准厂房32.93万平方米。深化“连心结对”服务转型发展活动,*开展“惠小扶优助强”行动,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12万个,“个转企”505家。
二是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实施“四换三名”,完成机器换人等工业技改投资189.4亿元,增长31.9%。美大集团入选省“三名”培育试点企业,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8.2%、10.1%和12.4%,均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全力推动企业股改上市,新增股份制企业27家。总部楼宇平均入驻率和注册率分别提高5.8个和12.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10.3%。
三是*实施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深化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成第三轮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推动要素资源优质配、高效配,要素交易中心完成交易额89.21亿元。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形成“一窗受理、同步审批、统一发证”的分类集中审批服务新机制。事中事后监管模式不断优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扎实开展农村“三权”改革,新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50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万亩。实施农村集体经济股权赋权流转和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抓好农村“三资”规范化管理,村(社区)集体资产全部进市、镇(街道)平台交易。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市财政局被评为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
四是综合整治城乡生态环境。成功创建省“清三河”达标县(市)。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善后续运营管理机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率达71%。*推进“五气共治”,统筹做好秸秆综合化利用、煤改气、重点行业有机废气治理以及黄标车淘汰工作,同步推进城市扬尘和餐饮油烟整治。开展“三沿两区”违建整治百日攻坚行动,闵家桥区块拆违、金三角市场群环境整治基本完成。围绕项目推进,继续加大征迁遗留户攻坚扫尾力度。全年“三改”累计完成412万平方米,拆违236万平方米。高标准完成“公铁”沿线环境整治各项工作。
五是持续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各类教育统筹发展,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浙大国际联合学院建设顺利推进,浙江机电学院(长安校区)建成开学。组建华师海宁教育集团,建成“一校一品”特色学校15所。市特殊教育中心投入使用。启动实施贫困家庭“新希望”五大行动计划,推进精准扶贫。儿童福利体系建设、医养结合养老护理院分别成为国家和省级试点。区域影像、心电会诊等六大中心实现共享共用。扎实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基础年”工作,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评。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正式建立。数字档案馆成为全国首家通过国家测试的县级数字档案馆。工青妇、关心下一代、慈善、红十字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六是不断提升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基层自治水平进一步提升。扎实开展金融风险防控专项整治,全力协调、果断处置企业“两链”风险,全市不良贷款率0.82%,低于全省和嘉兴平均水平。创新建立建筑领域工程款和工资款两条线支付制度,依法查处恶意欠薪(讨薪)犯罪案件6起。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建成覆盖城乡的“1+12+19”食品农产品检测体系。信访积案有效化解,获评省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圆满完成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安保等各项工作。依法严惩环境土地等领域犯罪,132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全市上下应对各种困难挑战负重奋进的五年,是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五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干部勇立潮头、敢于担当、敬业奉献的结果,是全市各行各业劳动建设者勤劳智慧、努力拼搏、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各位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驻海宁部队全体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海宁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十分清醒地看到,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预期。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短板:在经济发展方面,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发展后劲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快,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比较突出;房地产去库存压力较大,外贸出口增长乏力。在城乡发展方面,“多规合一”有待深化;村级集体经济还比较薄弱,强镇富村的措施和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治水治气治土治违任重道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改善民生的工作与群众需求还有差距。在社会治理方面,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金融、劳动关系、信访维稳等领域潜在的风险仍然比较突出,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压力加大,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在政府自身建设方面,部分公职人员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还不够强,刚性执行落实不够,依法行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领域的消极腐败现象还时有发生,等等。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二号首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市实现“两个率先”的决胜时期。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实施“创新驱动、融杭接沪、强镇富村、生态优美、品质生活”五大战略,打造长三角“经济活力强市、文化旅游名市、生态宜居新市”升级版,率先建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先行市,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主要发展目标是:
一是综合实力更强。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在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的基础上,确保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0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3%,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2%。
二是城乡发展更协调。全市发展空间格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布局更加清晰,继续完善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市区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小城市、中心镇活力得到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教育、文体等优质资源全面下沉,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三是生态环境更优美。全面消除地表水劣五类水体,在上游来水水质稳定改善的基础上,达到市控以上断面以三类水为主体,基本建成江南水乡典范。全年大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
四是市民生活更幸福。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实现早翻。实施精准帮扶消除贫困,社会保障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市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五是治理体系更完善。完成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四张清单一张网”不断完善,政府制度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政务生态系统更富效率。“法治海宁”全面深化,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具有海宁特色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基本建立。
着力抓好十个方面的任务和措施:
1.加快建设大产业大平台。持续推进工业强市建设,重点培育时尚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大千亿产业群,优化提升特色优势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每年确保有新增IPO上市企业,到2020年全市拥有IPO上市企业15家以上,百亿企业达到3家。坚持服务业兴市战略,积极培育生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盐官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级。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培育现代农业新型主体,到2020年土地流转率达到65%以上。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大平台,推动各类开发区、工业功能区整合提升,充分发挥经济建设主战场作用。
2.着力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实施创新发展“五大工程”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企业研究院“三大倍增”计划,到2020年全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0家以上,省级企业研究院达到20家以上。挖掘创新需求,新增“千人计划”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领军型人才50人。规划建设鹃湖国际科技城,建成浙大国际联合学院和浙大(海宁)国际技术研究院。
3.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按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开展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健全“四张清单一张网”动态调整机制,创新开展事中事后监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机制和社会事业投资经营公平准入机制。坚守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扎实推进农村“三权”改革。
4.提升完善重大基础设施。推动综合立体交通现代化,建设杭州至海宁城际铁路,加快推进钱江通道二期(杭浦高速至沪杭高速)建设,实施硖许公路、01省道等主干线拓宽改造,建成杭平申线和京杭运河二通道等高等级航道。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扩大杭嘉湖南排海宁段工程。根据上级统一部署扎实做好市域外引水工程各项工作,优化提升全市供水管网体系,进一步提升饮用水水质。加快清洁能源推广利用,*推进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建设。
5.切实增强开放合作新优势。*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工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基本建成海宁港,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5%左右。积极创建中欧、中日等一批高能级国际合作平台。推进临杭区域开发,深度融入杭州都市区,全面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平台、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等领域的互联互通。主动接轨上海,深化与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合作,积极引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吸引更多高端要素来我市集聚。
6.科学优化城乡发展格局。深化“多规合一”,统筹推进市区、小城市试点镇、中心镇协同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城镇发展新格局。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形成沿江生态带、沿杭浦高速和01省道美丽乡村带。推进美丽县城和美丽镇村建设,健全城镇有机更新机制。推进省级、嘉兴市级小城市建设。全面落实“1+X+Y”村庄布点规划,有序引导农房集聚和农村新社区转型提升。
7.扎实推进人文海宁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推进“书香城市”建设,推广全民健身运动,打造“志愿潮城”。持续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注重发展文化精品,扩大海宁名人文化品牌影响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推进盐官古城、长安世遗运河古镇、路仲博物馆小镇保护性开发和海宁海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进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中国灯彩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建设,培育文化创意业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8.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围绕就业、就医、就学、养老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事业,重点做好“保基本兜底线”和“强能力提水平”两件事。创新“1+X”精准分类帮扶机制,用制度确保因病因灾因残等困难家庭不再致贫。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扎实推进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建设,争创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县(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市级医院全部启动新一轮三级医院创建,其中市人民医院达到三甲医院技术水平。勇当“双下沉、两提升”标杆市,让群众在医改中获得新实惠。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构建城乡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养老保障水平。加强安全生产、食药安全监管,健全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9.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抓好治水、治气、治土、治违工作。加快实施城镇建成区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科学治水、工程治水巩固治水成果,全面防止脏乱黑臭河道反弹。突出工业废气治理,基本建立覆盖全市的空气质量检测、预测、预警和治理体系。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土壤环境质量稳定改善。加快城乡绿网建设,到2020年林木绿化率达到30%。大力推进以东部(黄湾)生态公园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建设。坚持依法治违、长效治违,实现基本无违建。
10.深化法治海宁建设。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不断提高全市公职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学者、法律顾问等的作用。加快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健全法律服务和社会信用体系,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不断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法治建设保持省级示范、全国先进。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令人振奋,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一定励精图治,实干苦干,奋发有为。我们坚信,有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十三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够实现!
Page: 1 2较旧一篇:2016年嘉兴市秀洲区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6年嘉兴平湖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