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5年工作回顾和“十二五”时期发展情况二号首长

2015年是形势复杂、挑战严峻的一年。市政府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扎实开展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攻坚活动,着力推进“六大攻坚突破”,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9.7亿元,增长7.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1亿元,增长8.8%;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2%和9%。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五方面工作:

(一)坚持精准施策,推动经济平稳增长。*开展“五重二大”推进年活动,加快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公路连接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329国道(临山)至319省道(牟山)连接线等工程建设,新开工丰轩仓储物流等重大项目38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3.7亿元,增长9.3%。出台推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政策意见,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40.1亿元,增长4.6%;完成“机器换人”重点项目151个、减员8600人,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5%;4家企业纳入省、宁波市“三名”试点培育,舜宇集团销售突破100亿元。精心策划购物节,成功举办第十七届塑博会,世界塑料理事会年会达成《余姚共识》,慧聪家电产业新城开工建设,实现商品市场成交额955亿元,增长12%;组建互联网经济促进中心,规上(限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54%,中国塑料城入选全国“网上网下融合市场二十强”。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凤凰山庄“太阳城”养老养生项目签约,香泉湾二期民宿、姚江源乡村客栈等建成开业,实现旅游总收入92.5亿元。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两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通过验收,5个宁波市级现代农业园区项目批复实施,新增宁波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5个,5个农产品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目录,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拓展土地利用空间,消化“批而未供”土地5446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826亩,批复海域用地1184亩。转贷基金规模扩大到10.1亿元,转贷1316笔、165.6亿元。科学应对“灿鸿”台风,及时落实灾后恢复生产政策措施,经济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二)强化创新驱动,激发转型发展动力。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08.6亿元、73.8亿元和147.8亿元,分别增长6.5%、7.5%和5.2%;新增省知名商号4件、区域名牌1个,名牌产品占规上工业销售产值比重达到42.6%。切实增强创新驱动力,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组建成立,科技金融风险池信贷额度达到2亿元,新增创新型初创企业206家,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4项,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47项,当年授权发明专利459件。坚持打造产业高地与人才洼地并举,中意宁波生态园管委会正式挂牌,在建及落地项目7个,“千人计划”产业园建设进展顺利,模客小镇通过省级特色小镇预审,宁波市级“机器人小镇”获批授牌,新入选“省千”专家6人、“国千”专家3人、省级领军型创业团队1个,新增宁波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3家、国家级学会服务站1家。创新投融资体制,引进赛伯乐、上海爵耀等产业投资基金,众筹成立“才·富”合作基金,探索应收账款债权流转业务融资模式,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走在宁波前列。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完成“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推进企业上市,朗迪集团首发申请过会。

(三)狠抓专项治理,提升城乡环境品质。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多规融合”正式启动,市域总体规划纲要通过评审,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环境功能区划。探索“模拟拆迁”,8个区块完成拆迁“清零”。推进“五水共治”,姚江城区段堤防加固、食禄桥江整治、临海大浦江整治等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市域污水收集一期、城区污水收集系统四期工程主体完工,完成河道综合整治28.5公里,全市河道劣Ⅴ类水质断面减少49.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引入PPP合作模式,81个村已启动实施。持续抓好“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专项整治,4个乡镇(街道)、96个村达到“无违建”创建标准,“两路两侧”整治任务全面完成,涉宗违建整治规范平稳有序。开展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关停淘铜加工企业252家、冷镦企业19家,淘汰黄标车7027辆,新增固体废物管理“双达标”企业72家,通过省级重金属重点防控区污染整治现场验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5%。深化“森林余姚”建设,完成平原绿化3000亩、生态修复3300亩、道路绿化25公里,14家省级重点废弃矿山生态治理全面完成。强化城市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开展交通秩序、超限超载、餐厨垃圾、物业管理等专项治理,基本完成智慧城管二期建设,城市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开展“美丽乡村”“美丽家园”建设行动,11个精品村建设项目全部完成,培育宁波市级中心村4个、特色村3个、精品线1条,荣获“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市)”称号。

(四)突出以人为本,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始终保持民生投入力度不减,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1.5%。十方面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投放公共自行车3000辆,完成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184户,建成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个、居家养老服务站37个,新增养老床位533张。探索就业创业工作新机制,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08%。完善社保体系,稳步提高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障待遇,本市户籍人口养老保险(障)参保率达92.6%。市实验高中主体工程竣工,无证幼儿园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公办学校基本实现标准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府前路、武胜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完成,成功举办“阳明文化日”活动,小说《百年血脉》入围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市第二人民医院迁建工程主体结构完工,市康复医院建成投用,市精神卫生中心迁建确定选址,民营骨科医院批准筹建,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逐步推行。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成效显著,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社会秩序总体稳定,刑事案件下降19.5%,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下降11.8%、5.4%和2.2%,信访总量与去年基本持平,集体上访下降3.9%。

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建成“阳光厨房”64家,食品检测水平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推进城市社区治理创新“四年”活动,提升网格化管理服务水平,强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群租房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有望实现省平安创建“九连冠”。

(五)践行三严三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做好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做到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开展“助万企转型、促万众创新”走访服务企业专项活动,共收集企业发展难题2197个,95%以上的难题已破解或答复。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整合政府部门职能,权责清单编制向乡镇(街道)延伸,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创新推出“3+1”行政审批服务组合机制,不动产登记改革完成职责整合。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建设试点,全面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与政协民主协商,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14件、政协委员提案154件。完成重大决策咨询课题8项。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主动公开各类政府信息1.7万余条。认真履行市政府党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全力支持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出台《行政不作为问责暂行办法》,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落实厉行节约各项措施,“三公”经费下降14.7%。

各位代表,2015年是“十二五”发展的收官之年。五年来,我们围绕建设美丽富裕幸福新余姚,克难攻坚稳增长、坚定不移促转型、全力以赴惠民生,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过去五年,是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的五年。我们积极应对复杂宏观形势带来的挑战,努力克服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的影响,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健前行。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567.9亿元增加到839.7亿元,年均增长8.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000美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140.2亿元,年均增长2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1.6亿元,年均增长14.4%;进出口总额达到88.9亿美元,其中出口68亿美元,年均增长6%和6.7%;财政总收入达到133.8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1亿元,年均增长9.4%和9.6%;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5359元和26500元,年均增长10.3%和11.7%,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1200亿元大关,是2010年的1.4倍和1.5倍。五年间,我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名保持前列,获评“全球绿色城市”,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过去五年,是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的五年。实施现代农业“1312”工程,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3个,滨海现代农业先导区被列为宁波四大先导区之一,新增农业龙头企业31家、专业合作社41家,培育家庭农场473家,被授予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推进工业强市建设,规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44.8%提高到46.7%,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1.33%提高到2.6%,授权发明专利较前五年增加4.2倍,企业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各类标准163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数量全省第一,连续四年荣获宁波市工业转型升级综合考评一等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国塑料城及网上交易市场、中国裘皮城跻身“中国商品市场百强”,万达广场、华润五彩城等重大商贸项目建成投用,新增3**旅游景区3家,我市成为浙江省十大市场强市和首批省电子商务示范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34.2%提高到38%。

——过去五年,是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五年。规划体系和管理体制日益完善,城乡融合稳步推进,城市化率由55%提高到62%。推进城区有机更新,西南组团、南雷南路两侧形象显现,余姚北站综合交通枢纽投入运行,整治改造老小区近200万平方米,黄山儿童公园、玉皇山公园等建成开放,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浒溪线和古乍线河姆渡段、城东水厂、220千伏武胜变等一批重大设施相继建成,城乡客运公交实现一体化,互联互通、同质共享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加速形成。有序推进“治水强基”专项行动,姚江干流防洪整治等一批工程基本竣工。城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泗门镇连续三年获省小城市培育试点考核优秀,梁弄镇荣获全国文明镇称号,陆埠镇被列入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建成全面小康村30个,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158个、山区村庄整治提升48个,整拆山区自然村17个。加强环境治理、重点行业整治和生态建设,关停落后产能企业1378家、禁养范围内畜禽养殖场639家,新增平原绿化面积3.2万平方米,节能减排圆满完成上级下达任务,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全国首批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和省森林城市。

——过去五年,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多层次、系统化推进民生事业发展,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用于民生累计达到289.4亿元。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建成保障性住房35.2万平方米,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纳入宁波统筹,基本实现同城同待遇,低保标准由每月400元提高至664元,残疾人小康实现度达到85%以上。积极促进就业创业,累计新增创业实体4.9万家、城镇就业人员10.6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消零。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公办幼儿园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成功创建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阳光文化行动计划*实施,省体育强镇实现全覆盖,建成农村文化礼堂87家,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历史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不断深化,《余姚市志(1988—2010)》出版发行,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和省体育强市复评。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创新推出“道德银行”,持续开展“做文明崇德余姚人”活动,通过省文明市复评,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户籍人口每千人拥有医生数由2.14人增加到3.39人,医疗资源共享中心模式在全省推广,省卫生强市通过复评,荣获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等称号。社区治理创新*推进,社区建设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整治解决。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信访调处工作在创新中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不断完善,食品药品监管机制更加健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过去五年,是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的五年。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市政府机构精简到25个,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顺利实施,“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有序开展。完成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首创模拟审批、并联审批等模式并在全省推广,承接审批权限下放事项236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推开,建立农信担保机制,被评为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国有资产管理得到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制度全面推行。强化经济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和产业基金等投融资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5家,登记市场主体增加近1倍。对外开放全方位拓展,累计实到外资19.4亿美元、内资256.3亿元、浙商姚商创业创新资金163.3亿元,批准境外企业153家,认定外包企业47家。

与此同时,积极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优抚、安置等工作,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民族、宗教、台务、侨务、统计、审计、档案、外事、气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老龄、慈善、红十字、工商联、工青妇、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实现新发展,对口帮扶、山海协作、移民安置等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

各位代表,在宏观形势复杂多变、困难挑战不断增多的形势下,“十二五”时期能取得上述成绩,实属来之不易。这是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以及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负重奋进、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干部、老职工,向驻姚部队和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余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深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经济稳定增长动力还不够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还比较困难,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产值、进出口总额等指标未完成“十二五”及2015年预期目标;二是制约经济转型升级的因素还比较多,创新驱动力还不够强,产业结构调整亟需加快,新兴产业壮大和传统产业提升需要精准发力;三是城市化推进质量还不够高,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够均衡,基础设施网络有待完善,城乡功能品质有待提升;四是民生事业、社会治理、安全生产等工作还有短板和薄弱环节,环境承载压力较大,社会矛盾还比较突出。同时,少数政府工作人员改革意识、法治意识、担当意识还不够强,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需要持续加强。对此,我们将牢固树立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发展主要目标侯卫东官场笔记

根据市委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市政府认真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汇集各方智慧,编制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本次会议批准后,将颁布实施。

“十三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改革创新统领全局,全面实施“六大升级”战略,更加注重推进经济转型,更加注重提升城乡品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扩大对外开放,更加注重增进民生福祉,更加注重建设文化强市,努力厚植发展新优势,积极引领发展新常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力争在全国同等城市中实现争先进位,努力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发展趋势和条件,到2020年,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重点和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更具实力,综合实力在全国同等城市中争先进位。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5%,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自营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4个指标比2010年翻一番,综合实力力争在全国百强县(市)中实现争先进位。

——转型升级更有成效,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成为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争取突破1000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2.8%,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4.8万人。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工业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7%,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5%,力争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中高端智造基地、人文休闲旅游胜地、人才创业创新高地和新经济示范城市,率先进入省创新型城市行列。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力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城乡统筹发展样板。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加速推进,中心城区辐射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卫星城、中心镇和特色镇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和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67%。美丽乡村和美丽家园建设成效明显,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四明山区域加快发展,山区农民收入比2010年增长两倍以上,提前两年实现全面小康。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建设更高品质的民生幸福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和10%,努力让劳动者更有机会就业,让社会保障更公平普惠,让教育更加均衡优质,让全体市民更加健康,让城乡居民住有宜居,让每位老人安享晚年。文化强市建设成效明显,市民文明素质普遍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普遍提升,力争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美丽余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成效明显,生产绿色化、生活低碳化成为主流,基本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地表水劣Ⅴ类水质全面消除,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森林覆盖率和绿化覆盖率稳步提高。

——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力争成为全国重点领域专项改革试点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法治余姚”“平安余姚”建设*推进,社会治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和法治化,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持续上升。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各位代表,实现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任重道远,使命光荣。我们相信,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十三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够实现!

Page: 1 2较旧一篇:2016年奉化区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6年慈溪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