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6日在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
市长王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常熟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5年工作及“十二五”发展简要回顾侯卫东官场笔记
2015年,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市政府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团结依靠全市人民,牢牢把握“五位一体、综合发展”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各方面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坚持稳增长、调结构统筹兼顾,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研究新常态下既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又着力推进转型升级的思路举措,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更加突出“工业经济、主导产业、骨干企业”三个为主的发展导向,以落实“410”工程为主抓手,努力化解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增长稳定在合理区间,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45亿元,增长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7.7亿元,增长7%,税收占比81.4%。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8亿元,增长8.5%;外贸进出口220亿美元,增长9%;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新增高标准农田4.4万亩,粮食作物全面丰收。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完成“四个百万亩”用地计划调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核三带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新增村级合作农场32家、家庭农场40家、农民合作社17家。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完成50%以上确权任务;实施股权固化、政经分离试点,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交易服务中心建设,村级经济稳定性收入增长10%。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635亿元;完成新兴产业产值158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05亿元,分别增长1.9%和2.5%。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个千亿级”产业完成投资140亿元,占全部工业投入50%;完成产值243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53.6%。18家“小巨人”企业开票销售收入增长4.8%;70家“专精特新”企业完成销售920亿元,增长3.3%。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新办私营企业3486家、个体工商户9723户,净增内资注册资本185亿元,民营经济累计注册资本突破1200亿元。金融生态环境向好发展,净增本外币贷款100亿元。资本市场“常熟板块”不断壮大,累计上市企业达1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0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持续加强,盘活存量用地6283亩。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完成服务业投资347亿元,增长13.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3%。常熟港货物吞吐量突破8500万吨,增长5.6%。高新区成为全省创业投资集聚发展示范区,全面启动昆承湾总部集聚区规划建设,引进和培育总部企业3家。成功举办第十六届服博会等节庆活动。服装城开展专业流通市场综合配套改革,内外贸市场平台建设取得进展。电子商务持续快速增长,被商务部认定为全国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二、坚持抓改革、促创新双轮驱动,发展动力加快转换。全面推进“5张清单、1个平台、7项相关改革”,健全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行政审批事项精简40.7%,政府行政权力、专项资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实现清单管理,组建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形成上下衔接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实行并联审批,审批流程得到简化优化。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市场监管局、卫计委、市政府法制办挂牌运行,新组建综合性检验检测中心,理顺水务管理和城乡居民医保管理体制。镇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全面推开,下放328项权力至7个镇2个街道,设立镇综合执法机构。深化行政执法和司法联动工作。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首批下放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权限87项,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进一步推进政企**,行业主管部门与中介机构彻底脱钩,服务市场全面开放,建立中介机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稳妥推进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试点,向社会转移政府职能100项。落实注册资本认缴、先照后证等改革举措,全面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加快去行政化改革步伐,全面落实市场化主体建设,国有资产分级监管、分类考核机制得到健全。常熟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获省政府批准。“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培育计划”全面完成,“313”工程扎实推进,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9家,新增省高新技术产品330个,新增发明专利授权659件,列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4项。重大载体加快布局,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新增博士后工作站4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中国智能车综合技术研发与测试中心挂牌成立,大学科技园被省科技厅列为众创集聚区试点,4家众创空间获得省级备案支持。推动科技、人才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入选苏州市级及以上人才计划25人,新增市级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50个。
三、坚持强统筹、优生态互动并进,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开展《美丽常熟——城乡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推进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开展镇村布局规划优化调整和综合整治村庄规划、村级工业用地整合规划编制,市规划委员会实体化运作。全面启动“多规合一”试点。加快推进“三优三保”行动,完成潜力调查,辛庄镇“三优三保”专项规划通过省级论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三环路高架全线贯通,通港路、常沙线快速化改造工程启动建设,沪通铁路常熟段清障工作基本完成。新世纪大道北延一期、常浒线九里段节点改造前期积极推进,元和路、书院街综合改造工程全线通车,县南街主路面具备通车条件,红梅路、开元大道、香山南路等一批城区道路建成通车。加快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完善危险公寓房解危政策。完成安置房建设项目6个,面积37.3万平方米。南门坛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工作有序推进。昆承工业园企业搬迁基本完成。优化道路交通组织管理,规范城区停车秩序。开展城乡环境整治“百日行动”,完成“九整治”项目40个、“三规范”项目189个,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省优秀管理城市现场考查。“美丽乡村”创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调整优化164.8平方公里省级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完成水系连通调控规划编制,实施城乡河道综合治理38条、省太湖治理工程100项、“畅流活水”项目25个,古城区活水自流效果显现,七浦塘常熟段全线通水,铁黄沙整治、城西污水处理厂二期等重大环境工程进展顺利。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PPP项目。积极开展水利部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狠抓大气污染防治、环保大检查等五项重点工作,建成智慧环保系统,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环境违法案件14件。沿江片区集中供热管网全线贯通,污泥干化焚烧处置项目正式启动。加强农药集中配送和投入品监管,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四、坚持惠民生、善治理协调共进,社会环境不断优化。五大类20项重点民生项目基本完成。完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新老政策平稳衔接,补偿安置36.6万人。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工作圆满完成,18万群众受益。新增就业岗位8.7万个,本市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96%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以下。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均保持在99%以上,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750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800元。启动住房保障货币化补贴新政,新增缴存住房公积金职工5.5万人。养老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启用市敬老院,建成日间照料中心102家、助餐点92个,镇级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中心建成率100%。昆承中学扩建工程、游文幼儿园、东南实验小学及幼儿园建成投用,新开工校安工程3.3万平方米;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办学模式,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推进公办幼儿园独立法人扩面,完成国标校车升级工作。市血站迁建、中医院扩建工程投用,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纵深推进,实施慢病患者下沉社区管理,受惠群众18万人。文庙工程主体建筑完成,举办江南文化节暨沙家浜旅游节、中国古琴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文史专著《让国南来·仲雍》、《南方夫子·言偃》正式出版,填补了国内吴文化专著研究空白。市公共体育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新增8所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成功创建省公共体育服务示范区。获批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国观测点。*实施社会治理创新工程,扎实推进政社互动和社区减负,新市民积分管理持续深化,累计受理入学入医入市民卡申请12.1万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全面抓好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持续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实现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设,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可控,公众安全感、法治建设满意度显著提升。民族宗教、侨台事务、人民防空、统计、气象、外事、档案、地方志、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等工作都取得新的进步。
与此同时,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切实抓好“四专题一强化”各个环节,持续抓好专项整治任务,推动干部担当作为、“马上就办”,政府机关作风建设持续加强。优化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智慧政务服务平台上线运行,为民服务项目即办件比例提高到67.5%。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认真执行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议事制度,强化政府绩效考核,修改完善重大决策程序规定,建立健全决策听证、后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5件、政协提案230件。深化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扩大预决算信息公开范围,实现政府预算全口径公开。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债务成本,有效防范债务风险。全面深化政务公开,加大监察、审计工作力度,深化政风行风“媒体问政”机制,推进廉洁诚信积分管理,严格落实行政问责制,政府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2015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为“十二五”画上圆满句号。“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保持转型加快、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为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过去五年,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的五年。地区生产总值跃上200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9.1%,人均超过3万美元,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总额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长7.4%。产业结构加快向中高端迈进,确立以“三个千亿级”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速壮大,新兴产业、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达43.6%和38.7%。观致汽车、奇瑞捷豹路虎、丰田汽车研发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投产。全市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超过67%、设备投资占技改投资比重超过77%。服务业投入产出持续增加,投资回报率不断提高,增加值年均增长8.8%。
过去五年,是民生质量持续改善的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50300元和25860元,年均分别增长10.5%和12.1%,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1.95∶1。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纯农人员农保转接城保超过23万人,纳入社会化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和老年居民超过36万人。累计新开工保障性住房9065套,完成城区老住宅小区综合改造186万平方米,物业管理覆盖率提高到98%。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保持全省前列,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70%。城乡医疗卫生体系更加完善,探索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医疗服务模式,公共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100%,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4.7岁。养老服务基本形成“9064”格局,养老床位数达1.17万张,是“十一五”的2.5倍。文化体育等资源布局有效拓展,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人均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面积分别增加到0.35和3.16平方米,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率达61%。智慧城市形成基本框架,完成数据交换中心、五大数据库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市民卡发放116万张、社保卡发放104万张,获得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称号,获评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创新奖。“平安常熟”建设全面加强,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较“十一五”分别下降9.8%和19.8%,刑事发案数连续下降,刑事案件破案率较“十一五”末提升8.6%,社会安定有序、团结和谐、充满活力。
过去五年,是改革创新不断突破的五年。全面深化改革成效初显,在行政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农村体制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主动融入国家扩大开放大格局,国际国内双向互动开放*推进,长江经济带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进出口规模跃上200亿美元台阶,出口加工区获批综合保税区,沙家浜—虞山尚湖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并荣膺国家5**,各类特色园区、载体和功能平台加快建设。增强科技创新主驱动作用,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3%;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93%,比“十一五”末提高61个百分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20.3件。累计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30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28万平方米,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32家。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校企广泛对接,共建21家驻常大学研究院,建成11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常熟理工学院开展全面合作,实现校地互动共赢。各类人才总量发展到27.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9万人。获评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过去五年,是统筹城乡力度加大的五年。牢固确立城乡一体发展导向,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75%,比“十一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农民集中居住率61.9%。项目化落实村级财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村企挂钩、生态补偿和村级存量资源整合,村集体经济总收入比“十一五”末增长1.1倍。确立城市快速化路网骨架,新建城乡道路75公里,城市公交、城乡公交、镇村公交实现无缝衔接,普遍实行低票价,投放公共自行车1.2万辆。延伸城乡供水管网490公里,自来水日供水能力比“十一五”末提高29.8%。天然气用户累计超过16万户。实施两轮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新(扩)建污水处理厂7座,延伸城乡污水主次干管830公里,建成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超过1000套。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村保洁、镇收集、市运处”体系全覆盖。建成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41个、547万平方米,安置入住8000户。完成农村村庄环境整治超过9000户,建成苏州市级以上“三星级康居乡村”38个。
过去五年,是绿色发展质量提升的五年。生态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环保投入累计363.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8%。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污染物净削减完成上级下达任务。资源利用更趋集约节约,盘活存量土地2.85万亩,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占比累计下降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5立方米。五年关停落后产能和排放不达标企业1127家,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1650台,淘汰黄标车1.77万辆,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13.1%。实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950项,关停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户2600户,Ⅲ类以上地表水比例比“十一五”末上升10个百分点。基本建成120平方公里核心生态圈,自然湿地保护率56.3%,被评为全国湿地保护先进市。累计新增绿地面积12.6万亩,林木覆盖率17.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5.2%。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此,我谨代表市政府向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常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常熟经济社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来的丰富实践和积极探索,为我们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一是更加突出转型升级,优化产业质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加快转型升级,坚持把稳增长与调结构、抓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不失时机、一着不让地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服务业发展,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更加突出科学发展,提高发展质效。始终坚持稳中求进,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真功、见实效,抓牢重大项目、人才科技、载体平台等关键要素,大力实施淘汰落后、腾笼换凤,产业转型呈现提质增速的良好势头。三是更加突出改革创新,优化体制机制。始终坚持以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能,加快推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构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做优载体平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更加突出精细精致,提升城市内涵。始终坚持高质量建设重大项目,高水平推进城乡一体,高效能加强城市管理,优化城乡面貌,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常熟“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特色。激发社会活力,深化文明创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实施“文化强市”工程,努力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带动城市品质内涵的提升。五是更加突出群众获得感,共享发展成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千方百计提升民生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围绕充分的就业、完善的社会保障、均衡优质的教育、完善的医疗服务、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Page: 1 2较旧一篇:2016年张家港市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6年南通市崇川区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