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5日在徐州市铜山区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区 长 刘广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及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侯卫东官场笔记

“十二五”时期,全区上下在中共铜山区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核心要求,紧扣“双超”目标和“五区”建设,*实施“八项工程”,全力突破“三重一大”,着力适应发展新常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破解改革攻坚难题、积极应对风险挑战,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创造了铜山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五年来,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们全面把握内在规律,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1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50亿元(预计、下同)、增长10%,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亿元、增长12.7%,是2010年的2.8倍。固定资产投资672亿元、增长18.7%,五年累计完成247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45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6亿元、增长 12.7%,是2010年的1.45倍。三次产业占比由“十一五”末的7.7:57.1:35.2调整到6:55:39。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39位、科学发展百强区33位、投资潜力百强区33位。镇域经济特色明显,形成主业突出、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大许、利国入选“全国重点镇”。

工业经济转型提质。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主线,以扩大有效投入为着力点,集中力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新型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033亿元,其中2015年完成468亿元,是2010年的1.78倍。徐工重卡、华裕煤气、美驰二期、维维产业园、徐钢特钢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机械、冶金、食品、车辆、电子等主导产业规模和层次进一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405家,实现总产值3250 亿元,是2010年的2.5倍。以安全科技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260亿元、增长15%,占比较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农业继续保持领先。突出农业增产增效,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5亿元、增长 12.7%,是2010年的2.1倍。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总产达80万吨。设施农业面积达58.8万亩,蔬菜产量突破400万吨,3个万亩连片设施农业核心园区实现提档升级。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家,“三品”认证有效数保持全省首位。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稳步推进,在全市率先完成中泓贯通任务,沿线优质粮食和蔬菜示范区建设加快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3%,秸秆还田实现全覆盖。完成全国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组织任务,铜山农业大区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第三产业全面提速。围绕补足弱项、拉长短板,狠抓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多点支撑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2015年实现三产增加值370.5亿元,占比较“十一五”末提高3.8个百分点。金融业全面振兴,各类金融机构达26家,贷款规模较2010年增长92.96%,信用联社改制组行完成筹建审批。商贸物流业日趋繁荣,南京路步行街、品牌汽车4S店、申鑫建材、维维物流仓储中心等项目运营良好。文化产业逐步壮大,动漫、数字出版等行业迅速成长。房地产市场运行平稳,累计交付使用面积230.6万平方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初具规模,珠江路总部集聚区建设加快,沪彭集团、绪权彩印等企业总部落户,中介服务、信息咨询等新业态向城区集聚。

——五年来,创新驱动彰显新优势,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科技创新实力增强。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部署推进,加快要素集聚和成果转化,创新对产业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徐州高新区晋级苏北首家国家高新区,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0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科技研发投入占比达2%,荣获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创新载体日益丰富,依托“5+1”创新联盟,组建淮海科技创新研究院,获批全国首批省部共建“蓝火计划”示范基地;建成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孵化器,科教集聚区源头孵化功能不断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连续举办五届安全科技产业协同创新推进会,建成全国首家感知矿山物联网研发中心和技术联盟。创新环境持续优化,设立“3个5000万”科技转型资金,落实“苏科贷”、“拨改投”等扶持政策,出台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意见,引进“千人计划”专家7人、院士12人,区域创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

改革实践扎实推进。创造性落实中央和省市改革部署,积极破解要素制约,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承接国务院和省市下放行政审批事项74项;制定公布5 张清单,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推行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在全市率先推进企业注册登记“三证合一”改革;授权下放到经济发达试点镇权限 769项、高新区管理权限348项,高新区运行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规范整合市场监管局和民宗局管理服务职能,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推行部门预算公开、国库直接拨付、零余额支付、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营改增”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改革镇级财政体制,实现财权事权相匹配。认真落实农业保险政策,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股田试点经营范围扩大到2万亩,家庭农场突破500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果不断巩固。着力破解用地瓶颈,积极落实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黄河故道土地整治等各项措施,累计争取和置换建设用地指标8430亩,成功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创新融资方式,鼓励 PPP等融资模式,构建多渠道银企对接平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开放水平持续提升。注重招大引强,强化队伍建设,深化对外经贸合作,开放型经济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十二五”累计实际到账注册外资、进出口总额分别达8.41亿美元、30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78倍和4.5倍。“一区两园”开放平台功能不断完善,镇域特色招商成效显著,全方位立体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创新招商思路和方式,成立城市产业招商局,组建驻京、驻沪、对台等招商队伍和异地商会,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洽谈会、对接会等重大招商推介活动 50余场,徐工重卡、万达广场等一批十亿元以上项目签约落地。鼓励企业增资扩股、强化与资本市场对接,加大对企业上市、股权融资的引导和支持,云意电气、五洋科技实现创业板上市,新三板上市企业3家。

——五年来,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生态文明实现新突破

城乡建设成效显著。统筹城乡一体,优化功能布局,不断完善新型城镇体系,城镇化率较“十一五”末提高6.1个百分点。按照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积极参与市总体规划修编,高起点修编城区总规,完成部分镇总规编制调整。实施部分行政区划调整,设立铜山、新区、三堡街道办事处。“十二五” 累计完成房屋征收面积456万平方米,投入397.6亿元建设201项城建重点工程,万达广场主体封顶,市第一人民医院、矿大附中等项目加快推进,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大力开展老旧小区及棚户区改造、幸福家园创建,新建改建农贸市场21个,城区生态调水、楚河景观带、无名山公园敞园、娇山湖景区、凤凰山生态文化景区等项目相继完工,城镇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5.5%,完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任务;实施“路更畅”行动计划,104国道、珠江路、疏港公路、环湖大道、玉带大道、吕梁景区主干道顺利通车,郑徐客专铜山段基本建成,形成内引外联、东西贯通、南北纵横的交通格局。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势头强劲,完成县道改造114公里,新建农村公路187公里,改造公路危桥60座,中小型水库加固17座,开展村内道路“户户通”工程,创成中心镇6个、管理示范镇5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42个。

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规范管理秩序,整合管理资源,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区镇村“三级一体”的城乡管理架构基本建成。实施“城更靓”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市容秩序整治和环境综合治理,圆满完成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各项任务;集中整治机动车非法营运,增设城区停车泊位1800个,投放公共自行车1400辆,城区交通秩序大为改善。建立健全数字化、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顺利通过省优秀管理城市考核评估。加大违法建设打击力度,城乡建设环境进一步净化。创新实施“一人一月一元钱,农村垃圾全扫完”长效保洁机制,健全垃圾转运体系,完成1237个村环境整治任务,成功承办全省村庄环境整治推进会现场参观活动。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实施“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行动计划,绿色发展能力日益增强。多措并举整治空气污染,强力实施秸秆禁烧、燃煤控烧、脱硫脱硝、扬尘治理和热电整合,“十二五”时期大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年均达325天。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区技术评估,建成污水处理厂14座,奎河黄桥等3个国控断面水质实现稳定达标。工业低碳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2%,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十二五”节能减排和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完成“二次进军荒山”等绿化造林工程,林木覆盖率达31.1%,较“十一五”末提高1.45个百分点。实施“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吕梁山度假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悬水湖景区获批4**景区,新增3**景区5个、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8个,倪园村成为全国“最美乡村”,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铜山特色旅游名片逐步形成。

——五年来,民生质量得到新提升,各项事业开创新局面

民生民计持续改善。以“六大体系”建设为抓手,坚持每年实施一批民生实事工程,区财政五年累计用于民生项目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2%。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29550元、16610元,是2010年1.6倍、1.8倍。公教人员工资水平达到主城区同类标准,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合同签订率达 95%。“十二五”新增城镇就业5.9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8.71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8.64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34个经济薄弱村达到“新八有”标准。“全民社保”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及养老金发放实现动态全覆盖,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分别达460元、480元。养老服务中心建成使用,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58元和380元。大力开展慈善活动,按标准足额发放涉残补贴和救助金,实现“八项救助一门受理”。建设完成经适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3600余套。组织参加“烈士纪念日”活动,保持省“双拥模范区”称号,成为省首批“双拥基层示范基地”。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注重利民惠民,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更多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在苏北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塑胶操场全覆盖,完成 56.8万平方米新校舍建设任务,顺利通过教育部“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认定,高考本科上线率保持全市第一。公共卫生体系日趋完善,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人口计生改革*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得到初步遏制,圆满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第三次经济普查任务。编纂发行铜山县志(1978-2010)。组织开展“舞动汉风”文化下乡巡回演出活动,高质量完成十八届省运会参赛办赛任务。城区燃气实现同城同网同价,五年新增农村有线电视6.9万户、数字整转16.18万户,行政村班车通达率100%,解决3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加大殡葬整治力度,市第一殡仪馆闭馆搬迁,市殡仪馆、市第二殡仪馆投入使用。民族宗教、青少年、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等事业持续发展,人防、国防动员、外事、台侨事务、统计、审计、物价、气象、应急管理、无线电管理、公积金管理、防震减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围绕法治铜山、平安铜山建设,*开展社会治理“六大专项行动”,社会共治格局初步形成。推广建立“三会联动”机制,大力开展信访积案化解活动,大调解专业化、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加强基层基础和政权建设,实行村级五项工作考核,完成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村务公开、村账镇代理、政社互动工作进展有序,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分别提升到90%、85%。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扎实开展非法集资处置工作,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荣获“全省‘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区”称号。不断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十一五”下降7.6%、6.8%。推进放心消费“12345”工程,开展重点领域集中整治,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涌现出一批道德模范典型。

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在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围绕反“四风”、转作风,扎实开展政府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开展 “吃空饷”专项清理,大幅压缩公务接待,精简各类会议文件,严格执行办公用房标准,启动公车改革,“三公”经费年均压降5%。*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 工程,全面推行“两参一改”,持续深化行风评议,认真办理省市长信箱和政务热线反映问题。创新政务信息公开形式,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公开动态信息,完成全国政府网站普查任务。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强化,政务决策程序更加规范。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区政协及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五年累计办理落实人大代表建议623件、政协委员提案719件,办结率和满意率分别达100%、98%。

回顾“十二五”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全区上下坚定不移抓住用好各种重大战略机遇,不断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持续改善民生,推动争先进位、竞相发展,不仅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而且积累了推动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主要是:抢抓加快发展重大机遇。咬定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用足用好国家 “一带一路”、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支持和促进安全产业发展等方面利好政策,充分发挥机遇叠加和政策放大效应,用创新的举措应对经济下行带来的不利影响,形成铜山新的发展优势和工作特色。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调结构转方式作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工作主线,推动总量指标进位、速度指标领先、结构质量指标提升,在转型发展中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持续开展推进跨越发展创新奖评选活动,引导和鼓励各级各部门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争创一流,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激发了全区上下创业创新的活力,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全力以赴推进 “三重一大”。按照项目化工作思路,把“五大工程”牢牢抓在手上,以钉钉子精神抓好项目协调推进落实,以项目的突破推动铜山在区域竞争中争先进位。更加重视增进民生幸福。坚持民生优先,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每年安排一批民生实事工程,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克服了超出预计的困难,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绩,这是全区人民在中共铜山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各方面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人民群众,向人民解放军驻铜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离退休老同志、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投身铜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投资者和企业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产业结构仍然偏重,外向型经济比较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滑,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增长粗放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二是发展的协调性需要继续增强,全面小康建设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城乡二元结构仍是制约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还不相适应。三是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还不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因征地拆迁、环境污染以及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增多,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的压力依然很大。四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依法行政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少数工作人员存在畏难和懈怠情绪,责任意识、创新精神、担当能力不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二号首长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铜山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体上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我们既要看到,在经济国际化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繁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压力较大。更要看到,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精准度将不断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推动“十三五”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坚强保障。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淮海城市群建设等政策红利叠加**,必将激发我区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徐州高新区进入发展快车道、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作用凸显、国家生态区和城乡统筹协调区建设迈出新步伐,社会和谐度、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五区”建设厚植了发展优势,坚定了我们的路径自信和目标自信;一批重点项目投产达效,一系列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奠定了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科学谋划,改革攻坚,精准发力,就一定能够在开拓创新中破解难题,在转型升级中增创优势,在发展新常态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

“十三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江苏发展新要求,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迈上新台阶、建设新铜山”总揽全局,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总牵引,以“三重一大”为总抓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强区、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开放带动和民生共建共享“六大战略”,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项建设,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铜山。

“十三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1)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建设经济强区。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GDP年均增速保持在 9.5%左右、2016年超千亿元,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10万元。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保持全省前列。经济结构迈上中高端,力争2020年服务业占比达44%,基本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干的现代产业体系,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2)改革开放更加*,体制机制充满活力。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向纵深推进,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到账注册外资持续增长,经济开放度进一步增强。(3)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统筹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城镇规划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功能更加完备。城区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化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4)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城乡居民收入2017年实现翻一番目标,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居民住房水平稳步提高。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保持全市前列,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5)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建设更加宜居的生态文明示范区。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大幅下降,林木覆盖率达31.6%,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7%,环境质量全面达到考核要求,基本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6)社会更加文明和谐,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人心,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法治铜山建设扎实推进,政府治理更加有效,公平正义得到进一步保障,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Page: 1 2较旧一篇:2016年贾汪区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6年沛县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