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西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2月25日在西宁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

市长 张晓容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圆满收官,西宁各项事业有了新突破

“十二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是西宁发展势头好、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得实惠多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省委“三区”战略和市委建设人民满意的“生活之城、幸福之城”目标,经受住各种考验,付出艰辛努力,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辉煌篇章。

这五年,我们始终坚持第一要务不动摇,持续保持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迈上大台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跨过双千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省会城市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9和2.9个百分点,是2010年的1.8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92万元,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26亿元,是 “十一五”的3.7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4.9%,高于全国0.1和2.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番,人均消费突破两万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和预算支出翻番,全市总财力突破300亿元,达到326.8亿元,年均增长23.7%。经济总量的扩大,夯实了“生活之城、幸福之城”建设的基础。

这五年,我们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双向发力,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 3.9∶50.1∶46.0调整为3.3∶48.0∶48.7,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构筑了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新型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把转型升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工业在困难中保持年均17.4%的增速,支撑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有色金属就地加工转化率大幅提升,“世界藏毯之都”初具规模,特色生物产业日益壮大。新兴产业见事早方向准,光伏全产业链体系基本形成;一批重大锂电产业项目建成投产,为打造千亿元锂电产业基地奠定坚实基础。突破多晶硅冷氢化等一批关键技术,开发区各企业拥有专利超过500余件,部分技术应用和单体技术装备跻身国内甚至国际先进行列。八大产业集群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的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形成。现代服务业成果丰硕。“夏都西宁”品牌内涵不断丰富,塔尔寺荣膺5**景区,高原旅游集散功能快速提升,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8倍和3.4倍。引进浦发银行、广发证券等62家金融机构,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1%,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8%,成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电子商务加速发展,农村通宽带率达到90%以上。朝**流中心等现代物流枢纽建成投用,新华联、万达综合体等大型高端商业业态引领发展新趋势,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引领。油料、蔬菜等优势作物种植比重稳定在75%以上,培育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2993家,全市龙头企业达到204家,农村土地流转率20.1%。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连续保持在5%以上,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45%提高到55%,夯实了高原绿色有机品牌农业发展基础。

这五年,我们不断推动园区、城区、县域齐头并进,整体统筹谋划能力不断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树立协调发展理念,下好园区、城区、县域发展“一盘棋”,助推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园区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开发区一区多园、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承载高端产业、集聚人才技术、极具倍增潜力的五大基地正在崛起,工业总产值迈上千亿元台阶,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主力军。城区发展注入新活力。四区经济年均增长 14.6%,总量是“十一五”末的1.94倍,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日益增强。城东区依托火车站改造带动建国路商圈建设,成为西宁对外开放新地标;城中区借助南川片区综合开发和园区工业快速发展,城区经济取得新突破;城西区借力海湖新区,促进服务业高端要素加速聚集;城北区北川河综合治理取得重大进展,山水生态宜居区成效凸显。县域经济速质双升。立足县域实际,放大特色优势,三县经济总量年均增长达到13.2%。湟中生产总值超过 150亿元,县域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一,塔尔寺大景区和多巴新城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大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东部新城、北川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建设;湟源着力打造现代畜牧业示范县和文化旅游名县,丹噶尔古城保护、大华工业园加快实施。

这五年,我们努力促进城市扩容提质升级,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先后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城市空间优化拓展,内涵和品位提升引领蝶变。发挥规划统筹作用,城镇体系不断优化。坚持顶层设计、全域规划,建立了覆盖全域、市县一体、城乡统筹的城乡规划体系,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获得国务院批准。城乡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建成128个“美丽乡村”,提前完成52.5万农业人口转户工作,城镇化率达到68.92%,“一核、三极、多节点”的城镇体系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建设规模空前。着力实施“中疏”战略,“双增双减”取得新进展。建国路综合商务区建设,打造了城市东部新门户;新宁广场片区提升改造,构建了城市文化新高地;海湖新区成为总部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等高端服务业集聚的投资热土,铸就了城市新区建设的新辉煌。城市骨架不断伸展,启动南川片区开发,打造北川生态水城,建设西川片区基础设施。五年累计拆迁面积1642.26万平方米,是前十年的1.62倍,建成区面积增加37平方公里,达到118平方公里,总规确定的“两个中心,八个片区”带状组团式城市结构已经基本形成,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西过境、南绕城高速公路全线贯通,百公里绕城高速环线建成并免费通行,初步构建了“外环内网”交通大格局。新建果洛路等一批主干道路,新增市政道路78.77公里,人均市政道路面积达到7.8平方米。新开通公交线路32条,新购更新公交车1588辆,成功入选国家“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城市。新建污水处理厂11座,排水干网349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34.5万吨。城市管理成效显著。餐厨垃圾处理“西宁模式”在全国领先,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3%。城市管理“网格化”体系全面形成,环卫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全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由不足20%提高到49.1%。创模工作通过专家评审,保持了国家卫生城市的荣誉称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掀起热潮,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这五年,我们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坚持不懈治山、治气、治水、治污,努力让全市人民享有更多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实施“清水入城”工程,建成北川、海湖、宁湖三大湿地,打造了“三河六岸”绿色景观生态廊道。实施天保、“三北”等工程,建成北山美丽园,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40.5%,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大南山绿色屏障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在西北省会城市中率先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再添一张国家级名片。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主城区“煤改气”在全国北方城市率先清零,黄标车淘汰走在全国前列,空气质量优良率大幅提升,位居西北省会城市前列。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实施引大济湟、防洪及流域管理世行贷款等重大水利工程,湟水流域综合整治取得重大进展,国控小峡口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停改关产能落后企业30家,淘汰落后产能73.1万吨,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十一五”末累计下降36.86%,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控制在4.9%以内。

Page: 1 2 3 4 5较旧一篇:2016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6年海东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