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16日在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省长 刘伟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二五”工作回顾
“十二五”是我省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甘肃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这一重大使命,始终坚持八个发展取向,积极开展十大重点行动,*实施“3341”项目工程、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 “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意见及政策措施、“13685”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约束性指标,基本实现预期性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这五年,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省生产总值连续跨越两个千亿元台阶,预计年均增长10.5%,达到679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4.5:46.8:38.7调整到 14.4:36.8:48.8,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总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城镇化率达到 43.0%,比2010年提高6.9个百分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9件,是2010年的3.53倍;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30.3亿元,是2010年的3.02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0年的42.5%提高到50.3%,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从全国的25位提升到19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1%。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旅游综合收入达到975亿元,是2010年的4.1倍。兰州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25亿元,是2012年国家批复建区时的2.23倍。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38. 2%提高到4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743.9亿元,比2010年增长110.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2964.6亿元,比2010年增长101.9%。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3000元和6900元,年均增长11.4%和13.2%。
这五年,我们始终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任务,增加投入,加大力度,贫困地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五年来,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43.8亿元,是“十一五”的3.05倍;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贷款余额331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 29 倍。建制村道路通畅率由40%提高到82%。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在58个贫困县实现全覆盖,金融服务网点在贫困乡镇实现全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51% 提高到80%。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94%。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102.8万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2.72万户63.48万人。建成贫困村卫生室 5600个。一、二类低保对象保障水平超过现行贫困线标准,实现政策性脱贫。出台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特殊政策,统筹整合省级涉农扶贫资金增加革命老区扶贫投入,省级财政对民族地区州县均衡转移性支付补助系数高于其他地区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扶贫对象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4.8%,高于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减少到31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0.5%下降到15%。
这五年,我们始终抓住政策叠加机遇,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发展的条件明显改善。充分发挥国家确定的兰州新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等政策性战略平台作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9%,累计完成投资3.2万亿元。公路网总里程14.01万公里,比2010年增加2.12万公里,实现省际主要通道和市州所在地通高速公路、县城通二级以上公路、所有乡镇和82%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334公里,总运营里程达到4245公里,兰新高铁等铁路开通运营,兰州至中川城际铁路建成投运。通航机场达到8个,年客运量突破900万人次,其中中川机场客运量超过800万人次。全省人民期盼半个多世纪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二期工程开工建设。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643万千瓦,煤炭生产能力达到6700万吨,建成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全省风光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252万千瓦和610万千瓦,居全国第2位和第1位。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96亿元,建成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等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9%;农家书屋、广播电视、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实现全覆盖;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各级各类博物馆385个;建成集宣传教育、科教普及、文体娱乐等为一体的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11559个,占全省行政村的72%。农村4M宽带覆盖率达到65%,行政村通宽带率达到80%以上。
这五年,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完成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省政府先后11批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042项,削减幅度达到90%以上,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全部上网公布。整合建立省市两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土地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医药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等全部进场交易。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新增政府债务全部纳入预算实行限额管理。落实“营改增”试点政策,涉及的服务业领域减税面达97%以上。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和企业年报公示制,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市场主体和注册资金分别增长99.92%和344.4%。省属监管企业集团层面完成公司制改革,5户省属企业的分类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其他省属企业“一企一策”改革全面推开。创新投融资机制,新设立产业投资基金11亿元和产业引导基金4亿元,省级两批推出220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签约项目70个、总投资1795亿元。新设立甘肃银行、兰州农商银行,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3万亿元,贷款余额1.37万亿元,存贷比由64%提高到84.2%。新增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庄园牧场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上市公司,完成直接融资 2773亿元,比“十一五”增长4.83倍。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获科技部批复并启动建设,新设立20亿元技术创新驱动基金。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结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全面推开,土地流转率达到23.5%。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完成整合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和职责改革任务。划定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等4条林业生态红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工资制度和公务用车制度等改革顺利实施。省直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开展,分级诊疗和医师多点执业,以及中医药工作和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全面推进。就业、教育等民生事业领域的改革稳步推进。
这五年,我们始终坚持开放带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着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以开放促发展取得新进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5家、中国500强企业63家、民营500强企业74家,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1332.65亿元,是“十一五”的3倍以上。制定并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出台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获国家批复。“天马号”、“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兰州中川机场和敦煌机场对外开放,结束了没有国际航空口岸的历史。开通兰州至迪拜、圣彼得堡、香港等16条国际和地区航线,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和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相继封关运营,实现海关特殊监管区零的突破。兰州海关实现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兰洽会”设置丝绸之路国际展区并建立主宾国参展机制,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达到34项。连续5年成功举办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举办“亚州合作对话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和“中国–中亚合作对话会”。在乌克兰等国成立岐黄中医学院和中医中心。成立“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优秀剧目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成功商业演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缔结友好省州和城市11对,开展人文交流互访500多次,1184名中西亚国家学生来甘留学。
这五年,我们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以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为重点,坚持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基本完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任务,建设7大循环经济基地,构建1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35个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培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10户。累计淘汰落后产能1327 万吨,减少能源消费量838万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75%。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63%,14个市州政府所在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平均为80%,兰州市荣获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今日变革进步奖”。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排放量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任务。争取国家生态建设投资72.5亿元,提前完成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积极推进,张掖黑河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三北防护林等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305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18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11. 86%。在1752个行政村实施综合整治项目,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71个、省级生态乡镇397个、生态村462个。
这五年,我们始终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十大惠民工程,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提升。坚持每年都办成一批惠民实事,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77%以上。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9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实现全覆盖,退休职工养老金、新农合补助、城镇居民医保、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标准分别比2010年提高51.6%、217%,217%、86.3%、 186.4%、157.l%。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实施。率先在全国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与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累计为2万多名孤儿发放基本生活费 6.02亿元。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实施棚户区改造81.87万套,发放低收入家庭住房租赁补贴13.66亿元,解决近70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由39.68%提高到7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32%。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884.1万人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惠及454万名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部免除学费。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医疗服务、药品安全供应体系基本建立。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落实,近千万人次计生群众共得到50亿元奖励扶助和关怀救助。在全国率先完成省市县三级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其他社会事业健康发展。舟曲泥石流、东乡县城滑坡等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岷漳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落实主体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加强灾害预警和应急调查,健全专兼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平安甘肃建设*推进。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方针,*开展“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2015年,我们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省委的部署,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克服外部需求收缩、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等不利因素,全力以赴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基本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预计生产总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1.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取得这些成果实属不易,为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奠定了更加扎实的基础。
各位代表!
过去五年,是我省经济总量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支持的结果,是省委科学决策和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支持监督的结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甘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中央驻甘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制甘肃发展的海内外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切地感到,要实现甘肃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密结合省情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用足用好国家扶持政策,把政策机遇转化为现实发展能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期盼为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我省经济速度换挡、结构优化、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态势,我们在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上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欠发达仍然是基本省情,发展动力不足、不平衡的问题突出,加快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二是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非公经济比重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加快供给侧改革、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依然艰巨;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约束趋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四是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低,公共服务水平不高,脱贫攻坚和保障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艰巨;五是经济的外向度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差距大,创新创业内生动力不足,创新型人才缺乏,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六是政府效能、依法行政的能力有待提高,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履职能力、优化发展环境的任务依然艰巨。我们将迸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问题导向,以更加科学的谋划、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努力把政府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Page: 1 2 3 4较旧一篇:2016年商洛市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6年金昌市政府工作报告